春天看大戲——看豫劇未來傳承何方

我老家是豫中一個普通的小縣,三一零國道沿著我們縣自東向西漫延而過,東接鄭州,西連洛陽。我們有著漫長的歷史,一山一石,都可以講出一個關於古人的故事。

春天看大戲——看豫劇未來傳承何方

這裡每到春天的時候,就會請一場大戲,據說是給龍王廟看的,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本來我是不信這個的,但聽說去年的時候,我們周邊的村子裡都請戲了,唯獨我們村沒有,結果去年上雨的時候,周邊的村子都下了,就我們這裡只滴了幾點就風停雨住。你說怪不。

老爸給我講這個的時候,我反正是不信的,都2020了,龍王在哪?他能給我發個微信不?

農村人講個入鄉隨俗,我雖說不信,但不能破壞人家的氛圍吧。

春天看大戲——看豫劇未來傳承何方

繼續說唱大戲,在我們村裡有一個臺子,修得古色古香,富麗堂皇,前面有一個廣場,約摸能坐個百十號人,青磚鋪地,周邊一圈還裝著路燈。在夏天的時候,是我們這裡的跳廣場舞的地方,音樂響起來,大媽大嬸的舞步扭起來,小孩子里人群裡跑著,到處一片歡樂的味道。

春天的大戲,都是請豫劇團來唱的,本地人雖說沒出過什麼戲劇名家,但聽戲還是有水準的。據說有一年,有一家劇團唱得不好,直接被喝了倒彩,轟下了臺,最後錢都沒要,灰溜溜地走了。

說起豫劇,是全國地方劇種裡除了京劇外最大的流派,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豫劇劇種眾多,有豫劇、曲劇,越調,道情,二夾弦,河南墜子等。在全國地方劇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京劇、越劇一起被稱為“中國戲曲三鼎甲”。而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節目,一經播放,在河南河北,陝西山西都有著眾多的粉絲,也培養出好幾個著名的少兒選手,甚至跑到外國去傳唱。

春天看大戲——看豫劇未來傳承何方

如果說京劇是以北京話作為基礎,而豫劇,則是以河南話作為基礎,音調高亢活潑,低迴婉轉,鄉音淳樸,感情豐富,豫劇唱得了王侯將相,也唱得了底層小民;唱得了古往故事,也唱得了時尚今聞;可以粉墨登場,也可以現代時尚潮流服飾開唱。總之,它是一個適應性非常強的劇種。

在樣板戲時代,就有《紅燈記》、《朝陽溝》等耳熟能詳的劇目,改革開放時年代,《倒黴大叔的婚事》更是拍成了電影,講述一箇中年大叔在改革開放初期,排除萬難開腐竹廠,帶領鄉村致富,並順利找到另一半的故事。據說還在我家這裡取過一個景。有一次回家,在村委會里放電影,好像又是一個豫劇電影,講拆遷的。我好笑,豫劇還真能貼近時代。

春天看大戲——看豫劇未來傳承何方

說起《朝陽溝》,我記得我上大學時在家幫忙收麥子,肩不能扛,背不能挑。有一次挑著一擔麥子回家,被鄰居笑話:你挑東西跟銀環下鄉似的。笑得我耳紅目赤,回到家之後再也不挑東西了。由此可見豫劇的流傳之廣。

豫劇電影《朝陽溝》拍於1965年,由高潔、魏雲、陳泓、高頌喜主演,講述了50年代,一對知青情侶響應國家號召,到朝陽溝參加農村建設,最後落戶朝陽溝的故事。它是將同名豫劇作品搬上大銀幕的一部豫劇舞臺藝術片,在當時引起極大的反響。該片落地農村,以生活小事為主,非常富有人情味。以生活化的特點抓住觀眾,人物形象寫實、鮮明,唱段優美精彩,深受觀眾喜歡。其中幾個經典唱段被廣泛傳唱,甚至成為《梨園春》擂主賽的比賽項目之一。

豫劇應該是電影化最多的一個地方戲種吧。小時候,看過許多豫劇電影,比如七品知縣唐成智審誥命的《七品芝麻官》,描寫木蘭從軍的《花木蘭》,描寫上山下鄉的《朝陽溝》,改革開放之後,農村企業家辦廠的《倒黴大叔的婚事》等,在幼時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歡樂。

其中唱《花木蘭》的常香玉老師,還是我們這裡人,當年援美抗朝時,不僅親上戰場慰問,還捐獻了一架飛機,事蹟轟動全國。到了現在,還有範軍老師等活躍在舞臺上。哪怕在八零九零後,也有好多小表演藝術家,在各大舞臺登臺表演,至少可以說,在戲劇沒落的今天,豫劇是依然能憑著自己的實力養活自己,併發揚光大的戲劇。

春天看大戲——看豫劇未來傳承何方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哪怕有一代代的新生演員在支撐,好多學校都在教授戲曲的表演,但隨著零零後,一零後的長大,對於豫劇,他們是陌生的,《絕地求生》和《王者榮耀》成為年輕人娛樂的主打產品,除此之外,抖音和動畫片也是年輕人的主流。看戲的人還有幾個?

去年,我們這裡唱大戲的時候,臺上唱戲的多是各個年齡段都有,當時還在我老家借宿,聽我媽說,好多年齡不過二十的,在我們院裡進進出出。但是尷尬的卻是,臺下看得津津有味的,卻都是五十靠上的白髮老人。臺上唱音嘹亮,唱唸作打,而臺下看戲的,抬眼望去,一片蒼灰白髮。

正如《辭九門回憶》:戲子多秋,可憐一處情深舊,滿座衣冠比老朽。

看到這情形,我就在想,如果這一代人老去,下一代誰看戲,無源之水,又能流淌多久?

這不僅僅是戲曲,包括其他中國傳統的文化遺產,都有這樣的悲哀,他們經常輝煌過,他們曾經統治了中國的娛樂文化生活多少年,但是在舶來的現代文明之前,總是顯得力不從心,處處捱打,一步步撤退。而文化的高地,一旦失去,就很難捲土重來。

就戲曲而言,為何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無論是戲曲電影還是傳統的戲曲演出,在畫面和故事情節上,明顯不如現代的電影。

其次,戲劇講究唱唸作打,雖說婉轉動聽,但節奏太過緩慢,明明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明白的事情,你還要聽演員們慢慢地高低腔吟唱,我看著都急,你老利索點,下面是什麼?

春天看大戲——看豫劇未來傳承何方

再有,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各地方言在中小學生中陣地大失,曾經的鄉間俚語,聽懂的,會說的,越來越少。沒有本地方言支撐的豫劇,還能走多久?

如何讓我們的傳統藝術與時俱進,重新走進年輕人的生活,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疫情已經結束了,春光明媚,家鄉處處鮮花盛開,今年的唱大戲,什麼時候唱,還不清楚。

如果開唱的話,我肯定要再去聽一聽這傳統了幾百年的低吟淺唱。聽聽這熟悉的鄉音,述說的一個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