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胜于言传”,家庭教育中如何做一个不唠叨的父母?

人贩子姐姐


“身教胜于言传”,家庭教育中如何做一个不唠叨的父母?

我认为是身教和言传都重要,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做唠叨的父母。


第一, 在很多人眼中唠叨是一个贬义词,觉得一个家庭有一个唠叨的妈妈,真的太痛苦了。请问你们是唠叨的父母吗?如果是恭喜你们做的非常正确,

如果一个家里,没有一个爱唠叨的妈妈,那孩子说话肯定晚,唠叨也有很多好处呀!你看孩子,很早就会说话了呀!父母对孩子有多唠叨,证明就有多爱这个孩子。

如果有天父母不唠叨了,我们还不会习惯。包括妻子对丈夫的唠叨也是一样,有多爱就会有多唠叨。

所以我们要做唠叨的父母,爱等于唠叨。

第二,如何正确的做一个唠叨的父母。


昨天我带孩子出去玩,看见一个孩子在快速的奔跑,一位妈妈在旁边大声喊着:“小心,别摔了。”话还没有说完,孩子就摔在地上。这时这位妈妈,赶紧跑过去一边抱起小孩一边说:“看看,老是跑这么快,叫你别摔跤了,你反而摔跤了。”这才是唠叨。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说:“不要玩手机啦!”“不要看电视啦!”“不要浪费时间”“上课不要走神哦!”等等。这样的话,我们父母经常说,天天说,而孩子呢?听到得永远是:“玩手机”“看电视”“浪费时间”“走神”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是消极的思想,这些才是真正的唠叨。

正确的唠叨的父母,应该直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不是说这些消极的和不该做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直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呢?


1,比如孩子在玩手机的时候。我们不要说:“不要玩手机”,我们应该说:“孩子我们去学习吧!”

2,比如当孩子浪费时间的时候。我们不要说:“不要浪费时间”,我们应该说:“请珍惜我们的时间”。

3,比如孩子磨蹭的时候。我们不要说:“不要磨蹭了”,我们应该说:“请加快我们的速度”。

4,比如孩子上课开小差的时候。我们不要说:“孩子上课别走神”,我们应该说:“孩子请认真学习”。

正确唠叨的父母,会把否定,消极的话语,变为肯定,积极的话语,这样孩子收到的就是肯定与积极。


我们任何人都不希望得到否定,孩子也是一样。

我觉得唠叨并没有什么不好,孩子不对的地方,我们需要用言语指出,并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孩子。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我们是父母,我们有这个责任教孩子怎么做。如果我们不正确的唠叨,孩子怎么能明白呢?

正确唠叨的父母,还应该做到,多用耳朵听。


我和我的孩子是好朋友的关系,我们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在这点上面,我和我的孩子都是话唠。

孩子很多小秘密都会讲给我听,我会认真聆听他给我讲的每一句话。他讲惊讶的时候,我会有惊讶的表情,他讲开心的时候,我会跟着哈哈大笑。他讲悲伤的时候,我会表现出难过。

所以孩子什么事情,都愿意和我分享。

作为父母的我们,我们要学会聆听,要去听孩子给我们分享的每一件事情。

你这样做了,孩子也学会了聆听,我们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孩子都会认真听,并且理解我们父母讲的每一句话。

从现在起,请做一个爱聆听的,正确唠叨的父母!


一月爱八月


作为一个小学四年级男孩的妈妈,在养育儿子的这些年里,我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做一个唠叨的妈妈。

然而有一次我在提醒儿子第二天考试要认真检查试卷的时候,儿子很不耐烦地说:“妈妈,你能不能别唠叨了?”

那一刻,我突然惊醒了,我那么用心地不想做一个唠叨的妈妈,怎么还是成了儿子眼中的唠叨妈妈了呢?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

父母为什么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说?就是因为从心理上不相信孩子,不相信孩子能把某一件事做好,才会反复地告诫孩子应该怎么做。

比如我提醒孩子认真坚持试卷,是因为他每一次都会因为粗心而漏掉题目不做,或者草稿纸上写得对,誊到试卷上就写错了的情况,我才会反复提醒他的。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不信任孩子,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父母越唠叨,孩子越不肯听。

其次,孩子对父母的不听从。

但是父母越是提醒孩子越是反感,更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就是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不肯再听。

我儿子当然知道试卷做好要检查,但是他的粗心导致他经常找不出错误在哪里,然后成绩考得不好,又会被我批评,他其实心里也不好受。

如果我只是提醒一遍,他会很愉快地接受,在考试的时候反倒会更认真,正是我的反复提醒反倒让他越发不耐烦。

那么知道了父母唠叨的根源,我们其实应该这样改正:

协助孩子做好规划。

孩子每天要做哪些事情,比如什么时候写作业,如何收拾书桌书包等,父母可以协助孩子做一个详细的计划表。

计划表做好以后,父母只需要稍微提醒孩子,根据进计划表来执行就可以,这样能避免父母每一件事唠叨几遍的情况。

提醒孩子自己总结。

孩子成绩考得不好,很多父母会反复唠叨指责,孩子越听越烦躁,不如带着孩子一起总结错误在哪里,下一次如何避免。

然后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总结每一次的成绩失误在哪里,他们自己总结的经验教训,远比父母的唠叨更容易改变他。

总结:

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小时候也很反感父母的唠叨,现在我们当父母了,当然也要尽量做不唠叨的父母。

所谓言传身教,身教永远大于言传的作用,只要父母先警醒自己,尽量不唠叨,孩子必然会表现越来越好的。#头条情感学院#


王子育儿观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身教胜于言传。

1、如果你想让孩子别撒谎;那么身为家长的你对于承诺过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2、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出口成章(脏);那么身为家长的你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别当着孩子的面骂人或者骂人时千万别让孩子听见。

3、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身为家长的你一定要自律。



4、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读书和学习;那么身为见长的你一定要养成看书的习惯。



5、如果你想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那么身为家长的你和孩子散步逛街时请千万别闯红灯。

……

如果身为家长的你连自己的管不好,那么请问你如何管好自己的孩子呢?又如何让孩子自愿服从你的管理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另一面镜子。我是龙枭,爱看书,爱学习,爱生活;也爱和你一起去处理在学习生涯中所遇到的“风风雨雨”,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龙枭学习社


1

李玫瑾教授讲过:要做一个爱唠叨的父母。

在孩子的生命之初,需要跟孩子语言交流,情感互动。

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孩子很早就会学会说话,学会表达。

否则,孩子容易内向,自闭。

2

在教育孩子,立规矩,讲规则时:

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

简单明了,温和坚定;

最好不要超过三句话,混乱重点;

一次只讲一件事,加深印象。

3

身教大于言传。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

一个心理健康的父母,怎么养育孩子都是对的;

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父母,即使照着教科书,也会养出有问题的孩子。

所以,真正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自身的一场修行。


师师姐姐


小时候,我们讨厌父母的碎碎念,长大了,我们却变成了孩子眼中的唠叨父母。我们都知道,没人会喜欢唠叨不停的说教,父母的唠叨往往处于善意,或者是希望引起孩子的重视,又或者是担心孩子遗忘重要的事件……

事实证明,唠叨似乎并不能达到我们理想中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最终的结果与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父母对孩子唠叨非但不能改变什么,反而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差,让孩子更叛逆,越来越不听话,使孩子没有自信,害怕犯错,越来越胆小……所以,父母应该避免对孩子无谓的唠叨。


如果父母也对自己反复的唠叨感到厌烦,我们可以尝试这么做:

一、克制情绪,学会等待。

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往往都是过高的,但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心智和能力并不成熟,我们不能像要求成年人一样去要求他们。

成长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也不会因为家长的唠叨就会变快,所以,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会等待,要克制住自己的急躁情绪,因此,做家长的要学会等待,给孩子一定时间去转变,要允许孩子有所反复。


二、只说一遍。

父母时常要提醒自己:说得有没有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唠叨不但没有实质上的教育效果,还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焦躁的情绪。所以时刻提醒自己,少唠叨!

家长对孩子说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点,挑选有分量的话讲一两遍就可以了,不要对孩子反反复复地唠叨个没完,如果你对孩子没有把握,可以再给他解释一下其中的要点。要知道,唠叨在大多数时候是不动听的,说多了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做到凡事点到为止。


三、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很多家长喜欢翻旧账,只要孩子犯了错,许多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都会被拿来说事,家长越说越激动,越激动越来气,越来气就会说的越多,说的越多也就越唠叨。

家长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应当就事论事,犯的什么错就说什么错,哪次犯的错就说哪次的错,联想太丰富了只能让孩子觉得你太烦人、太唠叨。


四、给孩子自主权,少说多做

父母爱唠叨实际也是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 。我们要知道,成长,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多给孩子自主权和自由的空间,鼓励他独立做事,等孩子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才适时的提醒或给意见。

因此,父母与其唠叨孩子“多读书”,不如自己以身作则多看书。与其唠叨孩子“少看点电视”,不如自己少看电视、少玩手机。

有些孩子不愿意听的话,家长就是说再多遍也没用,只会招孩子烦。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更多的去理解孩子,找到更有效的沟通方法,以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让孩子听话,才是最省力、最有效的教育。


今托管


“身教胜于言传”,家庭教育中如何做个不唠叨的父母?

在我看来,“言传”不等于“唠叨”,“身教”、“言传”同样重要。

“唠叨”只是一种不恰当的、不被人接受的表达方式罢了,将其换种方式,便会效果很不一样。

比如,周末了,我们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孩子玩得很开心,一直没有要走的意思,可是,已经比较晚了,必须要回家了,这时候你会怎么跟孩子说呢?

“宝宝,不玩了,回家了。”

“妈妈,我还想再玩一会儿……”

“好吧,再玩五分钟。”

(五分钟后)

“宝宝,快点儿,收拾收拾,回家了。”

孩子无动于衷。

“你听到没有啊,”顺手夺下孩子手里的玩具,“赶紧走了!”

孩子开始哇哇大哭,“再不听话,以后不带你出来玩儿了啊!”

在孩子哭哭啼啼下,连拉带拽地回家了。

我们可以自己回想一下有没有做出过类似这种情况的事情。

其实,这也是属于所谓的唠叨,一切都是你要怎样,让孩子觉得自己一直处于被要求的状态,没有自主性,如果我们被别人这样说,会不会也觉得很反感呢?

如果把上面的例子换种表达方式,可以怎么说呢?

“宝宝,天已经很晚了,妈妈要回家了。”

“妈妈,我还想再玩一会儿……”

“好,妈妈再等你五分钟。”

(五分钟后)

“宝宝,妈妈走了啊。”说着就往门口走去。

孩子一看,妈妈真的走了,赶紧放下手里的玩具,跟了上去。

那在这个案例中,既有言传,又有身教,只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产生不同的反应。在第二种表达方式中,更容易调动孩子的自主性,不是“你要怎样”,而是“我要怎样”,这样的表达还会让孩子反感吗?

另外,言传和身教往往是同时出现的,相互配合,不存在哪一个更重要的情况,因为两者同样重要。


宝妈共学园



唠叨,唉,呵呵……

看过《大话西游》的人,无疑对唠叨界的天王唐僧敬佩到五体投地吧!用唠叨把两个牛妖都逼得自杀了。艺术有很大夸张的成分,那么现实中呢?

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文学作品闻名于世。到后来,他的每一句话,包括“该睡觉了”都被人们记录下来。可是,82岁的托翁在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离家出走,去世前最后一句话是“别让我的妻子来”。当他妻子说,是我的唠叨害死了你们的父亲时,没有一个子女说出安慰的话。是啊,几十年如一日地唠叨,抱怨,最终把这位文豪逼入绝路。

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应该唠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让他感知父母的陪伴,建立初步的安全感。 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长大,有了自己的认知时,就会觉得父母的唠叨很烦,出现逆反,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语言有时是有力的,有时又是苍白的。唠叨,是心理矛盾的一种折射。希望掌控住孩子,又感觉自己掌控不住。于是,只能通过不断提醒,提醒,再提醒的方法,在孩子眼里,就成为无休止的唠叨了。

我女儿上三年级了,从五岁开始,就不爱听妈妈的话了。因为她说得太多,一件事重复地太频繁,孩子就有了情绪。于是,我接管了女儿的教育,我很少直接说,你不该做这件事,做那件事,这样是不对的,那样是不应该的。而是,和她一起分析为什么不能,问她你觉得对不对。而且,我一直坚持,不轻易答应孩子的要求,只要答应了就完成。如果有特殊情况无法完成,给她道歉,并给合适的补偿。以对待朋友的方式和她交流,同样,对等的是她答应我的事情也必须完成。 就这样,到现在,不能说她品学兼优,起码有点样子。今年二月份,在舞蹈班训练前桥时,翻下来时受了伤,休息了快一个月。也没有提出放弃舞蹈,和她聊天时,她说:“我看见爸爸在足球场是受了伤,还能坚持比赛。我想,我跳舞也要坚持下去。” 身教大于言传。父母就是子女的一面镜子,孩子许多东西是模仿父母的。

举个例子吧!现在,很多学校都安排孩子有半小时阅读时间,需要发阅读视频。我爱看书,也坚持让她阅读,慢慢她觉得看书也很有趣。半个学期里,她看了快三十本书了,获得了“读书之星”。班里,很多孩子发阅读视频都在应付,有个孩子读《神笔马良》两个多月了,还没有读完。据我了解,他父母没有人爱读书,每天手机不离手。你天天在抱着手机看视频,刷朋友圈时,给孩子反复说要多读书,孩子会相信吗?

唠叨,抱怨,只会让你发泄一下情绪,对于解决问题起不了作用,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所以,少说多干,把孩子培养好,是父母最大的修行!


红袖添香夜读书之星仔


对孩子教育,真的是说不如做,多说不如少说。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行动一遍。

小孩子就是白纸一张。没学到多少东西,对许多东西理解不透。

有时候爸爸妈妈,让孩子做什么?或者处理孩子遇到的矛盾时,也不管孩子懂不懂?总是大声斥责,孩子小有屈无处辩,只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跟着爸妈的指挥棒走。时间久了孩子就逆反。

对孩子教育,少说多做。孩子自然会跟随爸爸妈妈的行为模仿爸妈的行为方式。

比如,我家的两个孩子,大的2000年出生,小的2012出生。大的大,小的小。碰到许多朋友问我,孩子听你俩谁的话?

我如实回答,听他妈的话。

是的,我的话多些,老不管用。孩子的妈话少,说一句当一句。我苦口婆心的说,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孩子妈冷不丁说一句,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又比如,小儿上幼儿园学前班,每天下午放学,老师布置有作业。我督促小儿写字。

放学一路上,就给小儿说,儿子呀!你好好学习,好好写作业。长大了,你就能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工作。将来你,想吃啥吃啥,想玩啥玩啥?

说的多了,小儿就不耐烦了。说,爸!你别说了,我听着就烦了。

回到家,一看到小儿写字时癔症,东张西望,搞小动作,我就一连串的说教。让小儿烦不胜烦。说,爸爸!你别再说了,我歇一会儿就写。弄得我是一脸无奈的表情。

后来几次,回到家,我也不说了,也不催小儿写作业了,硬忍着!

最后反而是小儿忍不住了。有几次放学回家,见我没提醒。就自言自语说,我去写作业去!

这样挺好!我忙我的事,小儿忙他写作业的事。


酒多无益谈育儿


尹建莉老师曾说过:“唠叨是一把小刀子,割不死人,但能割伤人。”所以,在家庭里,唠叨不是一种好现象。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比如,要求孩子9点睡觉,父母应要按时睡觉;要求孩子不准看电视,那么父母也不要玩手机;要求孩子不要吃零食,那么父母也应不吃零食。

总之,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先要做到。

孩子的可塑性与模仿性特别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成为一面好镜子。


小灰灰ma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应该弄清楚自己的角色,认清这个角色的责任。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解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让他知道这个事情他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还有对他的好处。学会给孩子赋能,还有安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