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生活就是在自我救贖中,與命運抗爭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擺渡人》

前段時間《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熱播,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謂是振奮人心,不信命也成了很多人調侃的話題。生活中,也有很多和哪吒一樣不信命的人,他們起早貪黑,放棄閒暇時間,就是為自己拼一個更好生活。

但事實上,很多人會發現,一個人的力量還是有限的,常常無法完成所有的事情,就如《擺渡人》這部小說中所表達的:面對一條寬闊的河流,我們需要一個“擺渡人”。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的著名小說,一舉獲得五項世界文學獎。

小說中,女主人公迪倫出生在一個控制慾極強的單親家庭,周圍的人都對她不善,為了找到心中的“愛”,逃學尋父,旅途中,一場意外事故,迪倫與崔斯坦相遇,由此展開了一段靈魂擺渡的故事。

小說告訴我們,生活就是在自我救贖中與命運抗爭,以便贏得美好的一生輪迴。

《擺渡人》:生活就是在自我救贖中,與命運抗爭

一、生活就是在不斷地反思與救贖

小說中,女主人公迪倫身處不幸的環境中,母親呵斥她,同學欺負她,就連讓人尊敬的老師,也以有色的眼睛看待迪倫,處處針對迪倫。在這種環境中,迪倫內心布上了一層陰影,自卑且叛逆,正是這兩種心理,才讓迪倫走上了離家之路。

一場交通事故,迪倫失去了生命,但也因此開啟了一段不一樣的生活。

荒原這個設定,是小說中最出彩的部分。步入荒原的靈魂,他所看到的一切景象,都是他內心的投影,這一步是將現實生活中,原本看不見的情緒,以及內心深處不易察覺的本性用人可以感知到的地形、氣候具象化,成為渡過荒原的阻礙。

如果將荒原上的種種擴大來說,渡過荒原的過程就是生活。

生活中,不時要面對情緒的變化,導致工作進程的加快或者變緩,又因為自己性格的原因,給生活製造一些阻礙,比如:一個性格粗暴的人,在於人談合作時,往往很難成功。這些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渡過荒原的一部分。

在荒原,黑暗意味著有惡魔出沒,為了降低被黑暗的影響,迪倫必須以樂觀的心態應對,不讓心裡的陰鬱遮擋天上的陽光。也必須做到嚴格的自律,在天黑前,到達安全屋。碰上情緒低落的時候,以及行走艱難的地形,必須克服心理障礙、加快前行。

荒原裡的每一段路都是本性的寫照,每一種氣候都是當時心情的體現,荒原就像一副明鏡,將靈魂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以便隨時調整,勇敢克服。

生活的明鏡是反思,反思自我的不足,反思生活路上遇到的心理障礙,反思過後的行動是救贖,生活就是在不斷地反思與救贖中,尋找內心湧動的那個歸宿。

《擺渡人》:生活就是在自我救贖中,與命運抗爭

二、靈魂擺渡——是自救也是他救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生活最大的敵人是認命。一個人如果接受命運的安排,不是苟且一生,就是碌碌無為。

小說中,迪倫為了找到心中的“愛”,毅然選擇離家尋父,雖然因為一場事故,無法實現,但在荒原中,迪倫找到了另一份愛——她與他的擺渡人崔斯坦相愛。

然而,迪倫需要回到靈魂的“家”——異域,才能保證不魂飛魄散,崔斯坦也需要週而復始的擺渡一位位靈魂,因為命運的安排,迪倫與崔斯坦之間的這道鴻溝無法跨越。就像異域裡的靈魂認為的一樣,重回荒原,對迪倫來說九死一生,帶回崔斯坦更是不可能。

異域是死後靈魂的最後歸宿,但不是崔斯坦的歸宿,崔斯坦將迪倫帶到異域,迪倫的靈魂能得到永生,然而,崔斯坦只能身在荒原中,擺渡一位位靈魂。

重回荒原,是迪倫的自我挑戰,她要有堅定的信念,才能重進荒原,也要克服心中的恐懼,才能在荒原中生存。

可以說,進入荒原的那一刻,就是在不斷審問自己,重回荒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救贖。前者有崔斯坦的幫助,後者只能靠自己。

直到迪倫重回荒原,與再次崔斯坦相遇,小說才引出了命運這個詞,交代了崔斯坦擺渡靈魂是受命運的安排,到這裡,我們才真正看到了擺渡的含義。

擺渡不是簡單將靈魂安全送入異域,而是在自救與他救中,克服自我,與命運抗爭。擺渡是雙向的,既是崔斯坦將迪倫的靈魂送入異域,也是迪倫帶領崔斯坦脫離荒原。

小說告訴我們,命運並不可怕,有心有信念依然可以改變。有時候,我們認為命運不可改變,是因為我們在命運的權威下屈服

《擺渡人》:生活就是在自我救贖中,與命運抗爭

三、《擺渡人》的三段故事,講述的是人生的三個階段不同形態

《擺渡人》講述了迪倫為逃避她認為沒有愛的地方,而離家出走,又因為一場事故,進入荒原、渡過荒原,再到後來重回荒原的故事。其中,迪倫經歷了離家、渡荒原、重回荒原三段歷程。

小說中,迪倫追求的是愛,為了愛,她離家出走,橫渡荒原,又為了愛,重回荒原,迴歸現實。事實上,她在找一個能夠承接她的“愛”的歸宿。到最後才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家,才是她最理想的歸宿。

餘華在《朗讀者》中這樣說道:“你只有離開了,你最熟悉的地方以後,再回來,你才知道你真正的財富在哪裡。”

少年時,總想著遠離熟悉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等到青年,離開父母的庇護,面對生活上看不見的“惡魔”,為了生存,只能勇敢面對,到了中年再回首時,才明白那個熟悉的地方多麼美好。

這是人生的一場“去來歸”的輪迴,經歷了生活上的種種磨礪,才會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愛,才明白自己的歸宿,就是自己那個最為熟悉的地方。

《擺渡人》:生活就是在自我救贖中,與命運抗爭

《擺渡人》被稱為心靈治癒類的小說,用迪倫的三段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人生三個階段的不同形態的不同追求。詮釋了生活最終的追求在於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宿。而在此之前,就是一段不斷自我反思與救贖的生活,在與命運抗爭中,認清自我,認清自我的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