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加管教"和"溫和引導",年輕父母怎麼選?

現在有請各位爸爸媽媽來進行一個小小的情景模擬遊戲。當你的孩子因為不可以帶毛絨玩具去幼兒園而大哭大鬧時,你會怎樣解決?

第一種方案,嚴厲呵斥。"老師說了不讓帶,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兒。不許哭,在哭打你了啊,慣得你還無法無天了是吧!"

第二種方案,合理引導。"寶貝呀,你已經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朋友啦,現在別的小朋友在等著你去幼兒園一起大冒險呢。媽媽很捨不得寶貝,可不可以把玩具熊留下來陪著媽媽呢?"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每一位父母心中也都有自己不同的選擇。今天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嚴加管教"和"溫和引導"哪一種方式更加值得各位家長pick!

"棍棒底下出孝子",罵他打他都是為了他"好"

說起棍棒,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又一次我的媽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裡做客。兩個母親見到之後,自然少不了唸叨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當那位阿姨說起自己如何管教自己不聽話的時眉飛色舞的表情還有具體的"懲治"辦法。"我們家小子一不聽話,我就照著他屁股踹一腳,反正屁股上肉多踹的也不疼。要是還不聽話,我就把他關到廁所裡,啥時候知道錯了啥時候把他放出來……不用著急,等他長大了他就會知道我那是為了他好"我感覺她不是在管孩子,她是在打妖怪。從那以後,媽媽每次說去那個阿姨家做客,我都會拒絕。因為我怕媽媽和她學著"治"我。

事實證明,一味的說教打罵並不能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他們只是會從明面上不聽話,轉化成心裡偷偷摸摸不聽話。提醒孩子不犯錯誤的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另一個人身邊陪一輩子,甚至是父母。一旦孩子離開父母的壓制步入社會,後果可想而知。"棍棒"是能起到短暫的作用,必要的說教也確實是能幫助孩子少走彎路的一個方面。但當打罵充滿一個孩子的整個童年,孩子的身心都會受到傷害。就本人而言,雖然小時候父母很少抄起傢伙揍我,但僅有的兩三次捱揍的經歷讓我直到現在也難以忘卻。

作為一個孩子,最害怕聽到的就是"一切都是為他好"這句話。當父母打著"為了你好"的名義進行不合理的嚴加管教時,孩子們大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與父母進行抗爭。"為什麼所謂的對我好就是打我罵我,而不是好好地坐下來聊一聊呢,我寧願不要這種好"雖然大多數的"起義"都會以失敗告終,但孩子與父母的心也會漸行漸遠。

"溫和引導"並不是緊急的"曲線救國",而是教育孩子軟實力的體現

許多家長可能會認為:上面的第二方案不就是變著法子糊弄孩子嘛。等他長大之後,這種方法還能行的通嗎。難道孩子每次犯了錯,我還要編個寓言故事給他。還不如打一頓來得直接。其實以我帶孩子的經驗來看,一步步緩慢的引導要比"直截了當"的說教影響更為深遠,更加有效。

一次帶著孩子和朋友一家一起去旅行,路上給孩子們吃零食,最後只剩下一顆糖果。正在我猶豫該怎麼解決時,朋友給她的兒子說"軒軒,你平時不是特別喜歡別人叫你小暖男嗎,現在,證明你是小暖男的機會來啦。我想想啊,一般小暖男都是會把好東西讓給小妹妹的,軒軒你現在要怎麼辦呢"。朋友話音剛落,軒軒就把糖果遞給了我的女兒,還說那個糖特別好吃,一定讓妹妹嚐嚐。不僅如此,在後面的旅行中,每當出現有意思的玩意兒,軒軒都會拉著妹妹去看。其實這就可以說是一個孩子主動願意接受的過程。父母單方面的說教只是向孩子強行灌輸,而孩子們更加需要的是父母的引領。如果當時朋友直接說"軒軒,把糖果讓給妹妹"也許換來的就是孩子的哭鬧,而不是一路的歡聲笑語。比起強硬的"拳頭",也許我們更加需要溫和的軟實力。

到這裡,有些家長就要說啦,我可能沒有那麼豐富的想象力,可能沒有辦法靈活的找到解決孩子問題的辦法。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最為重要的不是對緊急情況的化解,而是把功夫下到平時。與孩子一起念一些兒童圖書,帶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甚至吃飯上學等一切日常活動都是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習慣,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最好時機。

在同孩子說話時降低音量,運用更多的生動的語言,也是大家能為孩子做的細小改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為成年人的我們許多時候還會出現差錯,更不要說幾歲的孩子。用合理的方法讓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並進行改正才是最明智的選擇。當一切良好的品質都成為自覺,孩子就會里正確的道路更進一步。

不過,溫和的教導絕不意味著溺愛和縱容。作為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絕對不可以寥寥數語便草草了之。雖然我們不提倡使用暴力來懲罰孩子,但還是要通過適當的措施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是都要想到為後果承擔責任。孩子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少犯錯誤需要重視,孩子們再犯了錯誤後勇於擔當,知錯能改更加重要。"棍棒"不意味著一定可以讓孩子筆直生長,"溫和"也絕不意味著忽視問題,盲目樂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當孩子遇到問題向父母坦白求助時,他們需要的並不是嚴厲的責罵與呵斥,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與耐心的幫助。事實上,養育子女的這條道路很長也很曲折。也並沒有一種模式能適用與所有的家長與子女。孩子是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當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成長起來當父母。兒女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軟硬並施,因材施教,不斷探索一套屬於自己的子女養成計劃才是育兒道路上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