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加管教"和"温和引导",年轻父母怎么选?

现在有请各位爸爸妈妈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情景模拟游戏。当你的孩子因为不可以带毛绒玩具去幼儿园而大哭大闹时,你会怎样解决?

第一种方案,严厉呵斥。"老师说了不让带,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儿。不许哭,在哭打你了啊,惯得你还无法无天了是吧!"

第二种方案,合理引导。"宝贝呀,你已经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朋友啦,现在别的小朋友在等着你去幼儿园一起大冒险呢。妈妈很舍不得宝贝,可不可以把玩具熊留下来陪着妈妈呢?"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一位父母心中也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严加管教"和"温和引导"哪一种方式更加值得各位家长pick!

"棍棒底下出孝子",骂他打他都是为了他"好"

说起棍棒,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又一次我的妈妈带我去一个阿姨家里做客。两个母亲见到之后,自然少不了念叨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那位阿姨说起自己如何管教自己不听话的时眉飞色舞的表情还有具体的"惩治"办法。"我们家小子一不听话,我就照着他屁股踹一脚,反正屁股上肉多踹的也不疼。要是还不听话,我就把他关到厕所里,啥时候知道错了啥时候把他放出来……不用着急,等他长大了他就会知道我那是为了他好"我感觉她不是在管孩子,她是在打妖怪。从那以后,妈妈每次说去那个阿姨家做客,我都会拒绝。因为我怕妈妈和她学着"治"我。

事实证明,一味的说教打骂并不能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他们只是会从明面上不听话,转化成心里偷偷摸摸不听话。提醒孩子不犯错误的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另一个人身边陪一辈子,甚至是父母。一旦孩子离开父母的压制步入社会,后果可想而知。"棍棒"是能起到短暂的作用,必要的说教也确实是能帮助孩子少走弯路的一个方面。但当打骂充满一个孩子的整个童年,孩子的身心都会受到伤害。就本人而言,虽然小时候父母很少抄起家伙揍我,但仅有的两三次挨揍的经历让我直到现在也难以忘却。

作为一个孩子,最害怕听到的就是"一切都是为他好"这句话。当父母打着"为了你好"的名义进行不合理的严加管教时,孩子们大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与父母进行抗争。"为什么所谓的对我好就是打我骂我,而不是好好地坐下来聊一聊呢,我宁愿不要这种好"虽然大多数的"起义"都会以失败告终,但孩子与父母的心也会渐行渐远。

"温和引导"并不是紧急的"曲线救国",而是教育孩子软实力的体现

许多家长可能会认为:上面的第二方案不就是变着法子糊弄孩子嘛。等他长大之后,这种方法还能行的通吗。难道孩子每次犯了错,我还要编个寓言故事给他。还不如打一顿来得直接。其实以我带孩子的经验来看,一步步缓慢的引导要比"直截了当"的说教影响更为深远,更加有效。

一次带着孩子和朋友一家一起去旅行,路上给孩子们吃零食,最后只剩下一颗糖果。正在我犹豫该怎么解决时,朋友给她的儿子说"轩轩,你平时不是特别喜欢别人叫你小暖男吗,现在,证明你是小暖男的机会来啦。我想想啊,一般小暖男都是会把好东西让给小妹妹的,轩轩你现在要怎么办呢"。朋友话音刚落,轩轩就把糖果递给了我的女儿,还说那个糖特别好吃,一定让妹妹尝尝。不仅如此,在后面的旅行中,每当出现有意思的玩意儿,轩轩都会拉着妹妹去看。其实这就可以说是一个孩子主动愿意接受的过程。父母单方面的说教只是向孩子强行灌输,而孩子们更加需要的是父母的引领。如果当时朋友直接说"轩轩,把糖果让给妹妹"也许换来的就是孩子的哭闹,而不是一路的欢声笑语。比起强硬的"拳头",也许我们更加需要温和的软实力。

到这里,有些家长就要说啦,我可能没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可能没有办法灵活的找到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最为重要的不是对紧急情况的化解,而是把功夫下到平时。与孩子一起念一些儿童图书,带孩子玩一些亲子游戏,甚至吃饭上学等一切日常活动都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最好时机。

在同孩子说话时降低音量,运用更多的生动的语言,也是大家能为孩子做的细小改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许多时候还会出现差错,更不要说几岁的孩子。用合理的方法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并进行改正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当一切良好的品质都成为自觉,孩子就会里正确的道路更进一步。

不过,温和的教导绝不意味着溺爱和纵容。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绝对不可以寥寥数语便草草了之。虽然我们不提倡使用暴力来惩罚孩子,但还是要通过适当的措施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是都要想到为后果承担责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少犯错误需要重视,孩子们再犯了错误后勇于担当,知错能改更加重要。"棍棒"不意味着一定可以让孩子笔直生长,"温和"也绝不意味着忽视问题,盲目乐观。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当孩子遇到问题向父母坦白求助时,他们需要的并不是严厉的责骂与呵斥,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与耐心的帮助。事实上,养育子女的这条道路很长也很曲折。也并没有一种模式能适用与所有的家长与子女。孩子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当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成长起来当父母。儿女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软硬并施,因材施教,不断探索一套属于自己的子女养成计划才是育儿道路上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