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我們都知道,0-3歲是寶寶體格及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媽媽最害怕的就是讓寶寶輸在起跑線上。每當寶寶出現睡不安穩,夜啼或夜驚等現象,媽媽便擔心自己家孩子是不是缺鈣了?春季的確是孩子長高的 黃金季節,很多媽媽便選擇給孩子趕緊補鈣!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其實很多媽媽著急給孩子補鈣,主要是由於廣告的宣傳,孩子缺鈣影響骨骼發育,會導致孩子長不高,甚至產生佝僂病,導致骨骼畸形。

寶寶骨骼發育確實與鈣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前面的文章 中我也提到過,0-6月齡寶寶只要保證奶量充足,是不需要額外補鈣的!6-12月齡寶寶只要在保證奶量充足的情況下,正確添加輔食,其實也是無需額外補鈣的!對於2歲以下寶寶,一般不會缺鈣,容易缺乏的是維生素D.

黃金搭檔:維生素D+鈣

鈣還有一個黃金搭檔便是維生素D,它可能沒有鈣那麼出名高調,但是卻在寶寶骨骼發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卻往往被大家所忽視。

但是對於小嬰兒來說,在生命初期,最應該補充的營養素就是維生素D!孩子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所以家長需要明白的是孩子出現佝僂病,影響身高,主要因素是維生素D,次要此時鈣!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瞭解一下傳說中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大家常說佝僂病,卻不知道它的全稱,其實又叫做“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其實聽名便知道,與鈣的關係其實不是那麼緊密。

在我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目前仍是嬰幼兒的常見病,兒童維生素D缺乏北方約30%~70%,南方約·0%~40%。可見,維生素D缺乏是當前我國乃至全世界有待解決的一個重要營養問題。

嬰幼兒因維生素D缺乏引起體內鈣、磷代謝失常,導致長骨幹骺端和骨組織礦化不全,以致骨骼發生病變,影響胎兒、嬰兒及兒童健康成長。維生素D缺乏還可影響神經、肌肉、造血、免疫等組織器官的功能,對小兒的健康危害較大。因此,我們會發現,給寶寶及時正確補充維生素D是至關重要的!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維生素D的神奇來源

孩子維生素D的補充有哪些途徑?我們常說寶寶營養,藥補不如食補,維生素D是不是也是這樣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獲取人體維生素D的3條途徑:

一是同源性,靠陽光照射在人體內生成的。

多數爸媽都知道給孩子多曬太陽可以補鈣!其實給孩子補的並不是鈣,而是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是不是所有的陽光都可以孩子生成維生素D?答案肯定是NO!

陽光中波長296~310nm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基底層內貯存的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膽固化醇即維生素D3。但目前尚無法確定獲得足量維生素D所需要的陽光照射時間。植物中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後可形成維生素D2(骨化醇)。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另一條途徑為外源性,也就是寶寶可以攝入食物中含維生素D

我們不得不承認天然食物維生素D含量少。

寶寶最好的食物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少,僅含3~40IU/L;肉和魚中維生素D含量很少,有時我們也會說給寶寶補充肝泥獲取維生素D,但是其含量僅僅為15~50IU/kg,蛋黃也僅含25IU/個,穀物、蔬菜、水果在維生素D含量方面更是遜色,幾乎不含維生素D。

因此常規食物均無法滿足寶寶機體所需,因此便出現了強化維生素D配方奶粉和維生素D製劑來幫助寶寶提供人體所需維生素D,是寶寶補充維生素D的良好的選擇!關於維生素D的種類,目前也是分為維生素D2與維生素D3,皆可人工合成,對人體作用幾乎相同。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另一條途徑是母體-胎兒轉運.

寶寶在媽媽子宮內可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維生素D,寶寶從媽媽體內獲取的維生素D(25-羥維生素D)可滿足寶寶出生後一段時間生長的需要,但是僅僅只能維持15天,所以寶寶在出生15天的時候,便要開始補充維生素D了,每天需要400IU。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原因

1.孕期維生素D不足

從發表的文獻顯示,妊娠期間,尤其在孕晚期維生素D(25-羥維生素D)可通過胎盤轉運至胎兒,使臍血維生素D(25-羥維生素D)濃度接近或較母親25-羥維生素D濃度低20%左右,一次衝媽媽體內獲取的是維生素D是新生兒維生素D儲備的主要來源。

母親妊娠期,特別是妊娠後期維生素D營養不足,如母親嚴重營養不良、肝腎疾病、慢性腹瀉,以及早產、雙胎均可使嬰兒的體內貯存不足。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2.日照不足

因紫外線不能通過玻璃窗,嬰幼兒被長期過多的留在室內活動,尤其是我們經歷了新冠肺炎期間,多數寶寶是閉不出戶的,使內源性維生素D生成不足。因此這裡強調的是孩子曬太陽的方式要正確,隔著玻璃在家曬太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的。

大城市高大建築可阻擋日光照射,大氣汙染如煙霧、塵埃可吸收部分紫外線,降低孩子體內維生素D的生成,因此一般寶寶曬太陽的地方也是有所要求的,一般建議選擇在陽光照射好的公園及戶外。

季節也會影響寶寶以內維生素D的生成。如冬季日照短,紫外線較弱,亦可影響部分內源性維生素D的生成,同時冬季天氣寒冷,為了避免寶寶,我們都會相對減少孩子室外活動的時間,也就減少了孩子曬太陽的機會,因此在冬季更是強調孩子維生素D的充足補充。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3,生長速度快

早產及雙胎嬰兒生後生長髮育快,從媽媽體內獲取的需要維生素D相對較少,體內貯存的維生素D不足,易發生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4,食物中補充維生素D不足

因天然食物中含維生素D少,即使純母乳餵養嬰兒,或已經添加輔食,若戶外活動少亦易患佝僂病。

5,疾病影響

胃腸道或肝膽疾病影響維生素D吸收,如嬰兒肝炎綜合徵、先天性膽道狹窄或閉鎖、脂肪瀉、胰腺炎、慢性腹瀉等,肝、腎嚴重損害可致維生素D羥化障礙,1,25—(OH)2D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表現

還是否記得寶寶夜啼,夜驚,枕禿等缺鈣症狀,其實都是佝僂病的前期疑似症狀!與維生素D缺乏有著密切關係!但是並不能單單靠症狀表現就判定為佝僂病,必須結合臨床檢測,做出判斷。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維生素D缺乏狀態在佝僂病臨床症狀和體徵表現明顯以前已存在數月,發病高峰是3~18月齡的嬰幼兒。主要表現為生長最快部位的骨骼改變,並可影響肌肉發育及神經興奮性的改變。因此年齡不同,臨床表現不同。

1.早期(神經系統):多見於6個月以內(特別是3個月以內)小嬰兒

早期常有非特異的神經精神症狀如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枕禿也較常見。骨骼改變不明顯,可有病理性顱骨軟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均不是佝僂病的特異性症狀,意味著這些僅僅為佝僂病疑似症狀!這應結合病史和實驗室檢查做出綜合的判斷。

2激期(骨骼異常):常見於3個月至2歲的小兒

早期維生素D缺乏的嬰兒未經治療,繼續加重,出現典型骨骼改變。

  • 6個月齡以內嬰兒的佝僂病以顱骨改變為主,前囟邊較軟,顱骨薄,檢查者用雙手固定嬰兒頭部,指尖稍用力壓迫枕骨或頂骨的後部,可有壓乒乓球樣的感覺。
  • 6月齡以後,儘管病情仍在進展,但顱骨軟化消失。至7~8個月時,變成“方盒樣”頭型即方頭(從上向下看),頭圍也較正常增大。
  • 骨骺端因骨樣組織堆積而膨大,沿肋骨方向於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及圓形隆起,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顯,稱佝僂病串珠;
  • 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鈍圓形環狀隆起,稱手、足鐲。
  • 1歲左右的小兒可見到胸廓畸形,胸骨和鄰近的軟骨向前突起,形成“雞胸樣”畸形;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 嚴重佝僂病小兒胸廓的下緣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溝(肋骨外翻)。
  • 由於骨質軟化與肌肉關節鬆弛,小兒開始站立與行走後雙下肢負重,可出現股骨、脛骨、腓骨彎曲,形成嚴重膝內翻(“O”型)或膝外翻(“X”型)。
  • 患兒會坐與站立後,因韌帶鬆弛可致脊柱畸形。骨質稀疏,骨皮質變薄;可有骨幹彎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無症狀。

當寶寶出現前期以及激發期的這些疑似佝僂病疑似的症狀時,一定要帶孩子去醫院進食進行診斷性檢測!早診斷,早治療!結合醫生建議進行營養補充。

維生素D缺乏診斷標準

依據高危因素、臨床症狀與體徵等進行診斷,確診需根據血清25-(OH)D水平。血清血清25-(OH)D水平是維生素D營養狀況的最佳指標,是維生素D缺乏和佝僂病早期診斷的主要依據,應逐步開展。目前將血清維生素D水平達到50~250nmol/L(20~100ng/ml)範圍認定為適宜的維生素D營養狀況。

早期或活動期患兒經日光照射或治療後症狀消失,體徵逐漸減輕或消失。治療1個月後應監測血生化,血鈣、磷、AKP、25一(OH)D逐漸恢復正常。

但是部分孩子可能出現後遺症,經治療或自然恢復,症狀消失,骨骼改變不再進展,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見於3歲以後的兒童。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當孩子出現以上疑似缺乏症狀,記得及時帶孩子就醫,進行檢測,結合醫生建議進行補充,減少後遺症。寶寶若真的判定為佝僂病,每天所補充的量並不是400IU那麼簡單,因此也是強調提前預防的重要性。

如何預防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如何預防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1. 孕期:保證充足維生素D的攝入

2007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制定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防治建議中提出,孕末期母親應補充維生素D4000~1000U/d。孕後期婦女維生素D補充劑量建議每日800~1000IU/d,同時服用鈣劑。

孕母應多戶外活動,食用富含鈣、磷、維生素D以及其它營養素的食物,以滿足生後一段時間生長髮育的需要;防治妊娠併發症,對患有低鈣血癥或骨軟化症的孕婦應積極治療。

2.嬰幼兒時期:預防的關鍵在日光浴與適量維生素D的補充。

生後2~3周後即可讓嬰兒堅持戶外活動,建議開始先從幾分鐘,逐漸過渡到十幾分鍾,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戶外活動應考慮到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不同地區特點進行,接受陽光的皮膚面積逐漸增加,如面部(避免陽光直接曬到眼睛)、手臂、腿、臀部等。曬太陽的時間逐漸增多,平均戶外活動應在1~2h/d。6個月以內小嬰兒不要直接陽光照射以免皮膚損傷。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長或兒童至少採取下列一項保護措施:避免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間曬太陽;夏季曬太陽時穿防紫外線衣服;使用>15陽光防曬保護因子(SPF);避免使用人工源紫外線。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2.維生素D補充

嬰兒出生15天應該儘早開始補充維生素D400/d,不同地區,不同季節可適當調整劑量。一般可不加服鈣劑,但對有低鈣抽搐史或以澱粉為主食者補給適量的鈣劑是必要的。

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雙胎兒生後即應補充維生素D800~1000U/d。連用3個月後改為400~800U/d。

如何從飲食中獲取充足維生素D?

1、母乳餵養+維生素製劑

母乳餵養的寶寶,應該在出生後15天,寶寶消耗完從媽媽體內獲取的維生素D,開始補充維生素D製劑,每日保證400IU。

人乳研究提示,人乳維生素D含量很(約20IU/L),維生素D缺乏的乳母分泌乳汁中維生素D含量則更少。雖然我們都在說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母乳維生素D含量是極低的。

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通過增加媽媽飲食中的維生素D來增加母乳中維生素D呢?其實是可以的,但是母乳媽媽飲食中強化量是有要求的!

研究發現,若乳母每日補充維生素D400IU,其母乳維生素D僅從25IU/L增加到78IU/L,而嬰兒平均奶量在750ml左右,每日身體通過母乳僅僅攝取59IU,因此想要通過強化媽媽飲食中維生素D增加其含量,必須食用更大的量。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2008年Kovacs研究認為乳母則需更高維生素D補充劑量(4000IU/d)才能使純母乳餵養嬰兒血清25-(OH)D濃度正常,但是長期過量食用維生素D是不安全的,因此哺乳期嬰兒直接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可實現維生素D營養良好水平。所以推薦純母乳餵養的寶寶,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製劑,來滿足每日所需400IU。

2.奶粉餵養寶寶,維生素D食用量根據奶量有所不同!

若寶寶奶量達到1000ml,則無需額外補充維生素D製劑;若寶寶奶量達不到1000ml,則不足的部分需要額外通過維生素D製劑來補充!

比如某寶寶奶量每日為500ml,則其需要每日攝入200IU單位的維生素D製劑!因此對於奶粉餵養的寶寶,其維生素D的補充並不是絕對的,需要根據奶量進行靈活調整。

  • 為什麼是1000ml奶量作為判斷標準?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我國GB10765—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嬰兒配方食品》對嬰幼兒一段奶粉中維生素D含量做出了明確要求配方奶粉中VD含量範圍是40~100IU/100kcal,而配方奶熱量基本在60~70kcal/100mL,這樣算下來,嬰兒每日配方奶奶量差不多要達到1L,才能滿足約每日所需的400IU的VD。

因此,對於配方奶餵養的嬰兒,每天維生素D攝入量需根據選用配方奶品種及攝入奶量來計算,維生素D攝入不足400IU/d者,需加用維生素D製劑。

  • 如何計算寶寶攝入奶粉中具體維生素D?

對於無法母乳餵養的寶寶,6月齡之前只能通過配方奶來獲取營養,因此小編今天教媽媽們通過營養成分表開辨別自己寶寶是否哺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再也不用被忽悠了!

在我們測評之前,請媽媽們拿起自家奶粉,找到營養成分表,查找維生素D一欄,我們會發現維生素D使用ug標示的!為了便於爸媽們理解,我們要先學習一個公式1ug維生素D=10IU維生素D,嬰幼兒每天所需400IU維生素D,顧名思義也就會10ug。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奶粉營養配料表通常或標示出這麼幾欄,項目、單位、每100g、每100KJ,這是國家規定要求標準的,比如100g欄代表了100g奶粉中所含的營養素含量!

但是有的奶粉也會標準出每100ml欄,這是可選擇性標註的,代表了100ml奶液中所含的營養素含量!更加直觀,其實更容易讓家長理解。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奶粉測評1:某大熱的國外品牌一段奶粉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我們發現此品牌的營養成分表中標註了100毫升奶液中維生素D含量為1.02微克(ug),經過單位換算也就是等於40.8IU(1.02*40)維生素D。

然後我們知道寶寶每日需要400IU維生素D,因此家長想要通過此奶粉提供給寶寶400IU的維生素D需要每日攝入(400/40.8)*100=980ml,我們會發現此數據接近前面所說的1000ml奶液。

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家寶寶所喝的奶量計算到底孩子需要額外補充多少維生素D

  • 比如某寶2個月,每日攝入600ml奶液,那麼僅僅只能獲取244.8IU維生素D.。相對於寶寶每日所需的400IU,則每日需要額外補充155.2IU維生素D。
  • 比如某寶5個月,每日攝入1000ml奶液,那麼從奶液中就能獲取408IU維生素D,那麼久無需額外補充了。

貼心公式:

每日奶量中獲取的維生素D=每100ml中維生素D*40*(奶量/100),不滿400IU的注意需要額外補充。

奶粉測評2:某大熱的國產品牌一段奶粉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我們發現此品牌的營養成分表中沒有標註了100毫升奶液中維生素D含量,但是我們看到每100g奶粉中含有7.5ug維生素D,所以我們需要從每100克奶粉中維生素D含量下手,計算出每100ml奶液中維生素D含量。

我們知道一般奶粉是1勺用30ml水來衝調,那麼100ml奶液中約含有3.3勺粉。然後查找一下衝調說明,看一下每一勺奶粉的具體重量,瞭解到此品牌的重量為4.3g粉,因此每100ml奶液中含有14.19g奶粉。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我們看到此品牌每100g奶粉中含有7.5ug維生素D,則每1g奶粉中含有0.075ug維生素D。我們計算知道每100ml奶液中含有14.19g奶粉,也就是含有1.06ug(14.19*0.075)維生素D,即此品牌含有100ml奶液中含有42.57IU維生素D。

家長想通過此奶粉獲取400IU維生素D,則需要攝入940ml奶液(400/42.57*100),前文所說的保證1000ml奶液也是滿足的。其餘的計算與測評1類似,這裡不再做具體說明。

貼心公式:

  • 每100ml奶液中維生素D(ug)=(每100g奶粉維生素D/100)*(3.3*每勺粉重量)
  • 每日奶量中獲取的維生素D(IU)=每100ml中維生素D*40*(奶量/100),不滿400IU的注意需要額外補充。

溫馨提示:此計算過程可能過於複雜,看不懂的媽媽們可參考前文的推薦建議,若寶寶奶量達到1000ml,則無需額外補充維生素D製劑;若寶寶奶量達不到1000ml,則不足的部分需要額外通過維生素D製劑來補充!維生素D額外補充量(IU)=400-(奶量/1000)*400

維生素D製劑選擇

VitD補充量應包括食物、日光照射、VitD製劑、VitD強化食品中的VitD含量。如嬰兒每日攝人500 ml配方奶,可攝取VitD約200I U(5ug),加之適當的戶外活動(尤其是夏季戶外活動較多時),可不必另外補充VitD製劑,但是針對於戶外運動少或冬季,則需要額外補充VitD。

在日光暴露不足、攝入食物維生素D不能滿足兒童所需推薦量時,需選擇人工合成維生素D製劑,維生素AD製劑、維生素AD製劑,魚肝油該如何選擇?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首先我們從含量來說,維生素D製劑,維生素AD製劑中維生素D含量是遠高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D!對於母乳餵養的寶寶,所需的維生素D含量需求高,因此建議維生素D製劑,維生素AD製劑,不推薦魚肝油!

維生素D製劑,維生素AD製劑(OTC標準)之爭也確實困擾著很多爸媽,雖然近些年都一直再強調維生素A對於嬰幼兒的作用,但是世界衛生組織沒有將嬰兒補充維生素A作為一項公共衛生干預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1~5月齡嬰兒補充維生素A指南》(2011)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不建議將1~5個月齡嬰兒補充維生素A作為一項公共衛生干預措施。應該繼續鼓勵產婦在產後6個月內堅持母乳餵養,以確保嬰兒獲得最佳的生長、健康和發育。

我們知道維生素A是可以通過乳汁傳遞給寶寶的,因此一定要強調媽媽飲食中的富含維生素A食物的補充,比如動物肝臟、奶類、黃油和蛋黃等。對於飲食中維生素A豐富的母乳餵養的寶寶,可以給寶寶選擇單一的維生素D製劑,有膠囊或滴劑形式。

但是對於素食主義媽媽,或者飲食不均衡,缺乏維生素A的媽媽,建議給孩子選擇維生素AD製劑。維生素AD製劑品種繁多,選擇原則應是:AD製劑中維生素A與維生素D之比為3∶1,因為推薦維生素A預防劑量(≤6歲)為1200~2000IU/d。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對於魚肝油,建議奶粉餵養的寶寶可選擇,不推薦母乳餵養寶寶!

‘’奶粉餵養的寶寶相對需要補充的維生素D含量少,魚肝油每日兩三粒,可以基本滿足需求,同時避免補充過量。

魚肝油中雖然維生素D含量滴,但是卻又大量的維生素A,用魚肝油補VD,要注意VA可能會過量。不同於維AD滴劑(3:1),魚肝油中VD含量相對偏低,而VA:VD比例又比較高(一般為10:1)。

就是說:如果母乳餵養的寶寶想用魚肝油補足夠的VD,就要吃很多魚肝油,這裡面含有的10倍的VA就超過寶寶的耐受量了,就補過頭了,可能會中毒哈,因此不建議母乳餵養的寶寶通過魚肝油來給孩子補充VD。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關於維生素D2與維生素D3之爭

維生素D是一種類固醇衍生物,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從VD的結構上來說,VD補充劑有兩種,來自植物的VD2和來自魚類等動物的VD3。植物食物中通常是D2,動物食物、維生素D強化食物以及人體合成的是D3。

雖然都是維生素D,但在人體中D3轉換使用的效率比D2好,能更有效地提高血中維生素D的水平。因此,相比較,更建議維生素D3。

維生素D是補充得越多越好嗎?

如果發生維生素D中毒,會出現異常口渴、皮膚瘙癢、厭食、嗜睡、嘔吐、腹瀉、尿頻等症狀,甚至還會出現高鈣血癥、高血壓等。

目前認為當使用大劑量或長期使用高劑量維生素D補充劑時,應監測血清25-(oH)D和血鈣水平。當血鈣>3mmol/L(12mg/dl),並有大量使用維生素D病史時,高度懷疑維生素D中毒。

寶寶夜驚夜啼、枕禿?別傻傻補鈣!當心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找上門

許多寶媽擔心,長時間補充維生素D會造成中毒。

  • 如果寶寶每日服用2-5萬IU/天(相當於50-125粒400IU的維生素D3),連續數週或數月可發生中毒;
  • 敏感寶寶每天服用4000IU(相當於10粒400IU的維生素D3),持續1-3月可中毒。
  •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報道的維生素D中毒病例,其一次性使用劑量均在20萬IU或以上。

所以說,維生素D中毒的量是很高的,一般是不會中毒的!因此,寶寶按照每日常規劑量補充維生素D是相對比較安全的。如果媽媽懷疑寶寶吃了過多的維生素D,可以到有條件的醫院進行25羥維生素D水平的檢測。

中國營養學會2013年推薦每天攝入400IU的VD,按這個量來補,不會中毒,所以家長也不必杞人憂天!但是我們依舊是不建議過量補充,適量就好,4歲以下寶寶不能超過800IU,4~7歲每天最高量是1200IU。

溫馨提示:

春暖花開,寶寶茁壯生長的季節到來,媽媽在忙著給孩子補鈣的同時,一定要自查寶寶維生素D攝入是否充足喲!

參考文獻:

[1] 全國佝僂病防治科研協作組, 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小兒營養專業委員會. 維生素D缺乏及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J]. 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2015, 23(7).

[2]《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 全國佝僂病防治科研協作組, et al.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J]. 中華兒科雜誌, 2008, 18(3):190-191.

[3]仰曙芬, 吳光馳. 維生素D缺乏及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解讀[J]. 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2015, 023(007):680-683.

[4]吳康敏. 兒童維生素D、鈣營養合理補充[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12, 027(003):165-169.

[5]盛曉陽. 中國兒童維生素D、鈣營養的流行病學資料[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12(03):25-27.

[6]邵潔. 兒童維生素D、鈣營養與骨健康, 兒童維生素D、鈣營養與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判定與評價現狀[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12(03):6-10.

[7][1] Baz-Hecht M, Goldfine AB. The impact of vitamin D deficiency[1] Baz-Hecht M, Goldfine AB. The impact of vitamin D deficiencyon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 Curr Opin Endocrinolon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 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2010,17:113-119.

[8] Holick MF. The vitamin D epidemic and its health consequenc- es[J].J Nutr,2005,135:S2739-2748.

[9] Misra M, Pacaud D, Petryk A, et al.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children and its management: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and recommendations[J]. Pediatrics,2008,122:398-4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