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一向活潑的侄女,卻一個人待在房間裡悶悶不樂的,我便走過去問。

經過一番詢問,原來是她的小夥伴說她是個小胖子,就是因為她肉嘟嘟。

小孩子內心比較敏感和脆弱的,她如果得到一些消極的"暗示",家長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對性格方面的塑造。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暗示效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幾乎無處不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而家長對孩子的"暗示"影響更為重要,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所以家長要重視"暗示效應"。

那麼什麼叫做暗示效應呢?委婉的暗示又代表了什麼呢?

01“暗示效應”是什麼?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暗示效應指的是在無對抗條件下,用抽象誘導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進而讓被暗示者可以按照既定的目的和一定的方式去行動,使得被暗示者的思想、行為可以與暗示者的期望相吻合。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02什麼是委婉的暗示?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比如說,在還是小嬰兒的時候,餓了就會鬧,看到好東西就會笑,想要出去玩的時候就會用手指著外面等等,這些其實都可以被算在暗示方法裡面,只不過就是有些直接,有些比較含蓄罷了。

這種暗示效應在無形之中預示著孩子的成長,也在無形之中促進孩子更好地成長。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孩童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之一,抓住這個關鍵節點對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進行培養將會讓他受益匪淺。

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並且合理運用這種暗示效應呢?

01重視、引導暗示效應

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因此,當孩子向你在委婉暗示些什麼的時候,記得不要刻意戳破他,相反應該刻意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

比如:孩子突然問:“媽媽,您想吃冰淇淋嗎?”孩子的本意是想要吃的,我們心裡都明白,但也得想想怎樣回答才是比較恰當的。

而此時比較高級的回答是:“我家乖孩子,真棒,知道跟分享好吃的食物了,那就獎勵你一個冰淇淋。”

用這樣的方式回答,既滿足了孩子的口腹之慾,又可以慢慢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去關愛長輩,一舉兩得!

如果想要再加強暗示的效果,還可以這麼說:“乖孩子,對媽媽真好,但是冰淇淋吃太多對身體不好,我覺得吃點水果,會更棒!”

這樣的回答,也是對孩子暗示的一種肯定,同時還能含蓄地減弱孩子對這種垃圾食品的渴望,比起直接限制孩子吃垃圾食品的效果要好得多。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02善於利用,促成轉變

孩子的成長並不只在一朝一夕之間,而孩子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算起來,父母才是孩子成長的啟蒙老師。

我們需要通過暗示,讓孩子漸漸意識到什麼事情該做,什麼雷區不能碰,相對於直接講大道理的方式,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法更能起到令人驚喜的效果!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樂睿童少兒編程系列課程使用STEAM教學方式和PBL(基於問題的教學方法),著眼於知識獲取的方法,而非被學科本身所固化與羈絆。

並且更倡導將STEAM教育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現實事物進行鏈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激發創意,培養兒童各項綜合能力。

在學習中,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而是更多的去鼓勵孩子創作和分享,要告訴孩子,要保持一顆“疑問”的心,去看待事物,條條大路通羅馬。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教育方法有千萬種,不過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暗示效應”還算是一種比較好用的教育方式,作為家長不妨一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