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它在大山深處,距離大理170公里,2000多年來,未改村名,是“千年白族村”。

它因鹽聞名,是各朝政府的鹽務特區,鹽馬古道上重要驛站。

它地處偏遠,卻是商路驛道;文風蔚然、人才輩出,貢生60餘位,秀才500多人。

它隨鹽沒落,因了《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重回大眾視野。

跟我走進它, 。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從雲龍縣城出發,向北4公里,經天然太極圖,再走3公里,有個白族村莊,名叫諾鄧。因村裡出產井鹽,古時候,稱它為諾鄧井或諾井。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服雲南,置益州郡,轄24縣。其中,以諾鄧為中心的沘江流域比蘇縣,是24縣之一。“比蘇”乃僰語,意思是有鹽的地方。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熬鹽 攝影/老黑

很多年後,我認識了雲龍的“比蘇怪才”。此中有深意啊,今天的雲龍,即是史上的比蘇縣。

自漢朝開採以來,諾鄧鹽井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到明朝時期,設置雲南四提舉司;其中“五井鹽課提舉司”,就在諾鄧。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資。諾鄧依託鹽業,經濟高度繁榮。當時,諾鄧、師井等五井地區生產的食鹽,在滇西家喻戶曉。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隨著鹽業經濟的發展,諾鄧成為當時滇西地區的商業中心之一,茶馬古道上的商路驛站,東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騰衝,西到六庫片馬,北達怒江、蘭坪、麗江、西藏。可以說商賈雲集,百業昌盛。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經濟繁榮,離不開商人,離不開政府引導和管理。從元明兩朝以來,江蘇、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陸續有人移民至此;因為經商,或者工作調動。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今諾鄧最古老的建築“萬壽宮”,就是在元代修建的。起初並非寺廟,而是外省客商的會館,改作寺廟,是明代的事了。從萬壽寺的演化,可以看出諾鄧經濟的繁榮歷程。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鹽業經濟和物業流通的繁榮,極大的推動了諾鄧社會、文化生活的發展。加之古代迷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之風,長盛不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文廟 攝影/老黑

別看諾鄧地處偏遠,明清時期,依然文風蔚然,人才輩出。科舉之下,雲龍縣出了三個進士,其中兩個來自諾鄧。據稱,“舉人、貢生和秀才,則不勝枚舉”。在可查實的族譜上,有貢生60餘位,秀才多達500多人。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題名坊 攝影/老黑

讀書人多的地方,尊師重道之風明顯。特別是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諾鄧的尊孔習俗非常濃郁。加之外省移民而來的商人、官員和文人眾多,形成了諾鄧多元的文化和信仰。留下了玉皇閣建築群,文廟、武廟等20多處遺址。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魁星閣 攝影/老黑

隨著科技的發展,海鹽的大量開採,諾鄧鹽業經濟受到重大沖擊,以鹽為經濟支柱的諾鄧,逐漸消失,最終塵封於世。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武廟 攝影/老黑

直到2012年,一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諾鄧火腿在節目中播出後,一腿成名。很多遊客,衝著火腿,直奔諾鄧。這個大山裡的古老村莊,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我也不可免俗,約著就去諾鄧。

抵達諾鄧的時候,山下的停車場,並沒有太多外地的車輛。抬頭看,諾鄧坐落在山坡上。依山地起伏而建的,是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民居,正是成語“鱗次櫛比”所述的景象。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順著石板路,拾階而上,就進入了諾鄧古村。

由於山勢陡峭,前後人家的樓院重接、臺梯相連,後家的大院即通前家樓上,是常有的事。村裡巷道,由清一色的紅石鋪成,三步一階、五步一臺。坡陡、路窄、彎多,老聶我們,走著走著,就走散了。都是見過世面的人,也不怕被劫財劫色。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村裡石階,曲徑通幽。這裡有公雞路過,那裡有黑狗狂吼。提心吊膽中,有村民牽著馬,施施然路過。見你害怕的樣子,堅定的告訴你,“你過來得了,這些狗,就是瞎叫,不咬人。”半信半疑中,繼續溜達。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雙眼所見的諾鄧古村,頗具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顆印四合院”等院落形式,很是常見。其建築“充分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協調適應”,但對久居大理的人而言,都習以為常。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沉寂多年的諾鄧,經《舌尖上的中國》而走紅,遊客紛至沓來。當地有經濟頭腦和眼光的村民,率先做起了客棧、餐飲。初始,據說生意火爆,每天遊客上千人,一房難求。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2016年,修了縣城到諾鄧的公路,這當然是好事,“要想富,先修路”。但對於景區、景點,交通好了,方便抵達;同時,也意味著方便離開。另外,隨著諾鄧名聲大噪,村裡的客棧、餐館數量,急速增加;而遊客增長的數量,遠遠落後於此。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修葺老屋 攝影/老黑

諾鄧還在那裡,等著我們去看。

作為菩提旅行自駕環線上的重要一站,我們還會再去。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修葺老屋 攝影/老黑

【有關作者】

老黑,大理人,老黑影像志創始人。攝影師、撰稿人,旅行玩家,自媒體人。中國圖庫、東方IC簽約攝影師;今日頭條優質旅遊領域創作者,新浪認證旅遊博主、頭條文章作者,一點資訊認證攝影師,百度百家、搜狐旅遊、網易旅遊認證優質原創作者;鳳凰、騰訊、蜂窩、搜狗、趣頭條、新浪等平臺,圖文內容原創作者。微博:老黑影像志 微信:18206973450

【 老 黑 影 像 志 】

一個人的傳媒機構

關於美好生活

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這個村莊地處偏遠,塵封於世,因《舌尖上的中國》,一腿成名

諾鄧印象 攝影/老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