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 忠言順耳利於行


“忠言逆耳利於行”是《增廣賢文》中的名句,指他人良言規勸,然後自省缺點,以免沉湎於自我陶醉。忠言價值固高,卻常常不中聽,要世人學會忍受忠言的“逆”感,卻未必能如願奏效。


世說新語, 忠言順耳利於行


海瑞直諫極出格,有一次,遣散家人,抬著棺材覲見明世宗,勸皇帝莫信巫術,振興朝政。其忠心雖可嘉,可試問如此一來君威何在?終致慘陷死牢。若非首輔徐階力救,皇帝同年駕崩,海瑞怕早已身首異處。即使是在他後來的仕途中,也常因忠言太“逆耳”,屢遭排擠,多年革職閒居。

“忠言”本說的是實話,出於善意,但因缺了美感技巧,聽來變得“逆耳”,產生疼痛,效果大打折扣。其實忠言只要掌握好尺度,就會變得“順耳”,變得事半功倍。


世說新語, 忠言順耳利於行


魏徵以逆鱗直諫顯於後世,多次與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然開明如斯者,也心生過殺之而後快的念頭。長孫皇后察言觀色,巧妙勸阻:“一定是有明主出現,臣子才敢直言不諱。”唐太宗聞聽自己是明主,不好自毀形象,瞬間滅了殺心。

長孫皇后深諳勸諫之道,持以讚美之方式,效果立竿見影。讚美之詞,人皆親睞,世人誰不希望得到尊重和認可?學會讚美他人,可化解危機,可讓世界更美。

說話用嘴巴,語言卻講藝術,如俗話所說:“順而導者,徐而導者,正面析言者,曲而匡之者。”

秦國攻打趙國,趙太后不顧群臣之勸,堅決不以愛子長安君做人質的條件,換取齊援。觸龍見趙太后,先問她飲食起居,又央求她讓兒子做侍衛,再進入父母愛子女之心的話題,一語點醒溺子心:“不讓長安君為國立功,以後如何在趙國立足?”


世說新語, 忠言順耳利於行


這是《觸龍說趙太后》的典故,觸龍東拉西扯,意在緩和氣氛,以便進入談話狀態,再互作對比,逐層分析利弊,使趙太后逐步接納其建議。忠言成逆耳,關鍵不在“忠言”本身,而在“諫者”對自己的情緒心理把握以及藝術技巧的運用。

學生常畏“恨鐵不成鋼”式教育,與其“疾言厲色”,令學生畏而逆之,拒絕接受教育,不如溫言開解。儒家管這個叫“循循善誘”,讓學生有春風迎面、豁然開朗之感。

厲色的“逆耳”之言,易產生冷漠感,傷人自尊,本意即使再有益,也很難被採納,同時還將損害雙方關係;“順耳”之言則不同,它非口蜜腹劍,亦非小人搬弄,與“以柔克剛”之法同理。忠言,只有先為人所接受,才能“利於行”。

(金甲摘自《安徽工人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