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横亘的祁连山,携带着昆仑的武威坚毅,像一个巨人跨立在中国的西北版图,她直指苍穹的头颅,绵延起伏的身躯,叫停茫茫的黄沙,挽留住多情的太平洋季风。于是这有了千年不化的雪,于是有了一条条奔突的河流,于是名叫河西走廊一条狭长的绿洲出现在祖国的原野之上,于是便有了先民的踪迹。靠着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代繁衍生息。借助祁连山冰川、河流与绿洲做垫脚石,这佛陀的梵音渡过了沙漠,与天山握手相接了,华夏的子民在这山的护卫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尔高原。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杂木渠首

物阜民殷岁有秋,武威大邑古凉州。”高峻的这山给凉州别样的诗意,纵横的大漠、葱意昂然的盆地、冰雪覆盖的高山。富有情意的凉州人质朴保守却又坚定执着、怯懦内敛却依然不失阳刚粗犷、传统却又时尚;他们用这样似乎本身复合的矛盾的思想中过着真真实实的日子。武威城南25公里外——古城,便是今天故事的主角。

(一)窑城

沿一干河溯流而上,到了上古城,过了桥,沿着泥泞的巷道一直向前,就到了传说中的家私窑了。

平整的场院中,一个5米多高的土黄色建筑立马窜入眼前,这便是家私窑。窑身下面呈圆柱体,因其窑口处略微内收,整个形状颇似马蹄形;3米多高的窑身上方有2米多高的尖顶,常年的高温炙烧,尖顶露出赤红色;窑口正后方,有一个5米的烟囱高高矗立。随手捡起脚下散落的瓦片,大部分灰黑的胎褐色的釉面。这么空荡荡的场院,这么粗劣的陶片,孤寂的院落中还有人家屋顶上留着残损的陶片;怎么也不会让人相信这竟然是当年西夏的瓷都。秋日的午后,远处的果园中彩叶缤纷,一个小娃,推着鹅头车笑着走来。

精神矍铄的梁大爷应我之邀,热心为我讲述开来。他说这窑至少也有百年了,他小时候便早已建成了,他今年都八十有六了。这个场院原来就有五口窑,再加上远处的四五处,规模也算不小。这个地就是窑城,听祖上说这窑城最多时有48口窑,大大小小的窑依赖着山里的白土营生着自己的日子。梁大爷平静地说,早些年他们从白土沟挖出陶土,用骡马驮出来,粉碎,过筛,沤水,一道道工序才制成胚,再晒干、装窑、封窑。煤火不停地烧,待一周左右,烟囱里也喷出烈火才方可歇下来,再挥汗水如雨地出窑。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杂木总干

他记事起,这个地就叫家什窑,主要烧制碗、盆、罐、缸、坛、酒瓶等日常生活用品,50年代上古城家什窑成立了武威县古城公社陶瓷厂,工人最多时达到二三十人;70年代在又下古城政府住地建立了古城陶瓷。据梁大爷讲,家私窑兴盛时,武威城南的好多商户都到这边拉货、车马穿梭,好不热闹。哪知九十年代起,销量一路下降,窑厂早已倒闭。这些年来人烟稀少,门前冷落,鲜有人问津,就连村口的道路常年没人修啦,雨水冲刷坑坑洼洼。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家什窑

我随手起地上的陶片,抹去灰土仔细查看。梁大爷又拉开了话匣子。上世纪70年代平田整地前,八五村黄家庄地头西夏残瓷堆积如山,人们称其为瓦渣骨堆,在平田整地中被垫于深沟乱崖头。有些地方残瓷成堆成片深埋地下达四五米厚,还有的地方叠压厚度在十米以上。他说,甘沟山坡上有一座瓷窑被山上流下的雨水冲塌半边,露出一窑黑釉瓷碗,每年上山种地秋收时,他就取出窑中碗,用衣襟抹抹,吃饭喝水,吃完一扔了事。庄子上人在建房、挖窖、修渠时,常有大量瓷片出土,有的人家宅屋十米以下还是瓦渣片。早些年,河滩里面浇水、取土时常常发现废窑,窑里时不时有些黑色的烂碗等物件。有一年,他也曾在一地里挖出过一个两个黄胶泥碗碗和一个黑瓷壶,碗没几天就让娃娃们不小心打掉了,黑瓷壶原本盛油,后来硬让文物部门三块钱收购了……

秋日的午后,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一群神鸦齐刷刷地落在果园里。田野里,几只小狗在冬麦地里来回奔跑。那推鹅头小娃,深深浅浅地喊着爷爷。

(二)磨咀子

四月的凉州渐渐才有了春的足迹,二干河畔的杨柳也吐出新芽,大片的冬小麦在阳光下摇曳着新绿,杂木河里雪水漫过石头缓缓流淌着,不时传来喜鹊喳喳叫声,偶尔也有斑鸠在林中咕咕声。“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幸福山庄院落里,大群的鳟鱼如黄金条在水中溜来溜去;塔尔湾滑雪场孩子们踩着积雪,尖叫着呼啸而下……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磨咀子

春风裹着土在飞扬,光秃秃的磨咀子依旧静默着,她身边的杨家山也灰头土脸,慵懒地睡着。即使五坝山旁那排秀颀挺拔白杨树声声呼唤,她也还是面无表情,依旧沉睡着。这些年来,她宁可让世界忘却自己的存在,宁可让所有人不曾知道他,宁可让人觉得太暮气土气。“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有故事的人常常是沉默的,她的故事藏在她与世无争的静默里。这祁连山的风儿,一吹就是几万年,吹出了满山的林木,吹皱了这土地上的男人女人俊俏的脸。

磨咀子从不嫌弃每一个她的子民,一辈辈在她怀抱里诞生、成长、结婚、生儿育女、老去,也依旧接纳着他们的皮囊。高高的台子、碱性的土、石蕊物质参与、常年的干旱,居然将这演化成了一个传奇,让这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物宝库。甘肃省博物在1955到1959曾在此挖掘37座汉墓,其中18号墓出土了一根木竿鸠杖,竿头上镶有一只木雕的鸠鸟,出土时,鸠杖平置在棺盖上,鸠鸟伸出棺首,木杖上还系着10枚东汉明帝时期颁发的王杖诏书令木简,后来据此次考古出土木简编成《武威汉简》;1972年又清理了35座汉墓出土了有铭文的毛笔砚台;1981年来这儿又出土了“王杖诏书令”,最终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金钱诱惑着欲望,愚昧鼓动着狂躁的心,老实巴交的乡邻也曾疯狂盗墓,他们眼里只有金银,陶土罐罐木头片片,他们是看不在眼里的,破碎的瓦片、浓浓的烟是愚昧狂妄的梦魇;所幸如今五坝山、杨家山、磨咀子都有了常态地保护。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武威汉简

“见多了不怪”,这方土地的人也是冷漠的、甚至有点麻木。即使孩子历史课本上说,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2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他们也决不会想到曾在这里我们的祖先曾活动过,他们在这黄土中留下彩陶钵、舞蹈纹彩陶盆等这些国家一级文物;书上说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他们或许不会想到他们脚下的泥土里就有一个强悍的汉朝。即使多文庙里文物到处写的是磨咀子,他们依旧不会欣喜;假使小解冲出一枚古钱,最多也不过莞尔一笑。

农活闲下了,把持着农家的女子,放下羞怯,随着音乐摇摆腰肢,台下黑压压的男男女女,喝着采、鼓着掌。爷爷搂着孙子,幸福地展望……

磨咀子依旧静默,“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三)水母三娘娘

冷龙岭的雪水汇聚成一条条小溪,沿着毛藏冲出峡谷,日夜兼程滋润着一方方土地,杂木河就这样诞生了。“杂木”藏语,意为石缝里的水,杂木河这母亲的河养育了一代代古城人。每逢二月二,古城人总要拜祭水母三娘。 说到水母三娘,有好多的传说,我在儿时曾听到这样的版本。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水母三娘登仙地

相传水母娘生在杂木灌区四坝的中畦,水母三娘乃张家外甥苗家女。这三女子天生丽质,待到二八年岁一个个如花似玉,好多人家纷纷提亲,几个地主也多长争先恐后地前来提亲,三姑娘没有一个人想嫁给地主。为了消除提亲的烦恼,她们三人足不出户,夜以继日地捻毛线。刚开始用家中的羊毛,渐渐地家中羊毛用尽,他们又借亲戚家、周边邻居家的羊毛,到了后来周边出没有可捻的羊毛。她们于是收集所有周边能见到的毛发,牛毛、马毛、狗毛甚至自己的秀发。姐妹三个就就这样捻呀捻,转眼间三年三月三日过去了。月色如水,到时了。三姐妹将烧火棍插在院外空地,系上毛绳一头,拉着另一头,乘着月光,沿着杂木河一直向河脑。

晚上二老做梦忽然听到女儿的声音,说她们三姐妹都已成仙,请父母不要担忧;如不相信可以看看院中的烧火棍。二老吓得赶紧醒来,四处寻找。天高时分,只看见院外的烧火棍,已长出嫩绿的新芽,毛线的另一端依旧牢牢系着。二老跟着毛线,过了一个村又一个村、穿过了一块地又一块地,终于在杂木总干塔儿湾村向西300米处有座名叫“独山子”的石山看到了绳子的另一端。山上只有三个空空的洞。

后来三姐妹掌管着杂木灌区的水系,人们就叫她们是“水母三娘”。为了纪念水母三娘就为她们三人塑了泥像,并按照三人修行时的座位妹妹在中间姐姐在两边摆放供奉了起来。听说即使在现在,每逢张家浇水,天定然会大雨骤之至,让张家的人不曾因水而烦恼。

儿时曾听说过当时挖洞的铲子还插在洞顶,这个铲子只能摇晃得动,可是怎么都拔不下来。这个国庆我驱车前往塔儿,在老乡的指引下看到了传说水母三娘当年修练的地。只见在山下距地面30米处有三个人工开凿的石窟室,远望眼睛和嘴的样子颇像萌萌的孩儿脸。深情遥望杂木河日夜奔突。沿着陡峭的山坡攀援而上,发现看到每个石窟室高1.5米,宽2米、深1.5米左右,石窟室洞壁人工开凿的一凿凿痕迹清晰可见,其室内刚好可容纳一个人,石窟地面平而光滑,窟顶为弧线形;空荡荡的窟里空无一物。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秋日的上河

“昔人已乘鹤,此地空余黄鹤楼。”放眼远去,静谧地村落只剩下残壁断垣,移民搬迁后的乡邻,在他乡是否想起这方土地,是不在梦里出拜谒过水母三娘。

(四)塔儿湾

水,人类的命根子。从东方到西方,人们都惊人地选择临水而居。因它常流不息,为了心中海勇往直前,面前不论是高峻山峦、还是幽深的峡谷,他都一路向前;忽而浊浪滔天,忽而温润如雨,含情脉脉滋润着万物。顺境她开怀高歌,逆境她明媚地享受平淡的日子。

水是塔尔湾的魂,杂木河的水千百年来一直唱着曲子在流淌;她日夜不停地奔向东北,欢乐与忧愁、痛苦与寂寞、大开与大悟,都在江水中游走。她不在乎土地上是手拿石器的先祖,还是茹毛饮血的鞑靼;她不在乎是骁勇的匈奴,还是威武强悍的汉;她不在乎是尊崇着佛陀、盘踞凉州的党项人,还是那杀人如麻的蒙古王爷,她傲岸杂木河东岸的山坡及二级台地上,睥睨着云卷云舒。在即使有殷红的血、倒塌的躯体,一抔黄土便依旧坚强地重复昨天的日子。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滑雪场

人总是在外面寻自己,却全然不知自己本身就是个传奇。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2年下半年和1993年上半年对塔尔湾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里主要为西夏——元代遗址,但是在山脚下及山坡上的西夏遗址下层发现有少量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由于遭晚期遗址的破坏,新石器时代遗迹所存极少且多残破不堪。还出土了完整和可修复的瓷器200多件,器物中最大的高49.5厘米,口径16.5厘米;这些陶器造型粗犷、花纹朴拙、用笔简洁洋溢着豪放质朴的美感。2008年8月9日,文物专家孙寿龄,在塔儿湾西夏瓷窑遗址进行考古考察时,意外的在一土崖深层处发现了一件西夏豹斑浮雕瓷马头。这只马头长3.5厘米,头宽2厘米,颈长2.5厘米,颈宽2厘米,耳长8毫米。整个马头为白釉底色,黑斑点缀,马的黑眼炯炯有神,活灵活现,造型十分精致。或许某一天,塔尔湾又有惊人的发现;但这好似与古城人没有一点关系,甚至好多古城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会事,他们依旧在外扑跳着自己的日子。

深秋的塔儿湾,料子(野草名,暂且拟作此写法)疯长成一堆堆棉花团,密密地挤在路道旁、坡底下。狭长的麦田里,秋收后洒落的麦粒早已生根张叶,翠绿的茎叶快已掩盖了灰黄的秸秆。两头黄牛,一头静卧,一头伫立,一只敢出生小牛犊在地里面撒着慌。不远的村落里到处是残壁断垣,一大爷从孤零零的庄门出来。大爷讲述着全村人搬迁他乡的无奈与心酸,大爷指着牛黯然地说:“过哈,牛卖掉我也过去啦。”顺着老人的指引下,我也远望着那神秘土堆——塔尔遗址。不过一个平平常常在大土堆,竟然包裹着如此厚实的故事。

“墙内开花墙外香”,塔尔湾滑雪场、塔尔湾小镇借助“塔尔湾”名号,在与塔尔湾八竿子打不着的点,如火如荼点亮着乡村旅游的春天。

(五)校二营

多情的祁连山,给古城围了个圈,让凉州暖阳静静地流淌,又怕这单调孤寂,一条水儿常年唱着小曲儿。沿着磨咀子,傍着河滩,沿着山湾,沿着狭窄的水泥路,从小河到中河,再到下方寨子,隔着杂木河远眺传说中的塔尔庄;再折回过一二公里,跨过大桥,你可以看到“杂木河渠首”矗立在天宇;秋日的杂木水一片宁静,清澈的河水如翡翠在蠕蠕移动;过了家什窑,过了雷巷,就到了校二营。

王其英先生曾在专著里写道:“古城,汉唐时曾设有屯兵戍边之城池而得名;校尉,古时曾设有校尉营而得名。”校尉这个在我眼里分外亲切的词,古时是仅次于将军的武官,据史料记载汉晋时专门处理羌组事务的高级军官护羌校尉就驻凉州。与朱家屯庄一样,校二营也有强家屯庄子,屯田制这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依旧在边塞的乡音里传承。2004年撤乡建镇后,校二营已纳入古城镇了,就像在人家长大的孩子即使爹娘多了一份情感,但你还觉得生分,校二营的人依旧说自己是校尉人。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果园

我曾在《校尉老家》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校尉地形狭长,颇似一条丝巾在祁连山下在高低起伏着。或许正因为此地名多湾,如李家湾、唐家湾、白湾、东山湾。毕竟有杂木一干的呵护与哺育,各种树木在水渠边,河滩上,田埂上乐滋滋地长着,忙累得好多的喜鹊在这方天宇下走亲访友。而山呢,光秃秃的确乎让你已经失去了想象的激情与空间。别急!雨过天晴,祁连山仙云缭绕;长岭与新路一下子抖擞起来,如两条巨龙蜿蜒盘旋,争先恐后地冲向冬青顶,似乎随时便要腾云而起。雪后初霁,祁连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雪浪峰涛,层层叠叠,如大海被狂风卷起的雪浪,一望无际。富有生活气息的校尉人自然也忘不了给这些地加上个名字,这山丘便有奶头山、照面山、柴敖包山,这沟便有了狼沟、坟沟、菜籽沟、树儿沟、栒子沟,这滩便有了马莲滩、芨芨滩、黑黚窟滩。听老人说过去天年好、雨水广,人们便赶着犁牛,种些大麦、谷子、糜子之类的,’天一半人一半’,竟也常常有好收成……”

校二营的厚土里长眠着我的祖父祖母,还有我的父亲。我从这土地上出生、长大;即使城市待了这么许久我梦却依旧是那儿, 校二营收藏了一个少年的欢乐与追求。我依旧向往夕阳下、石坝旁,一个人一本书……

(六)后记

古城一个有历史温度的地方,但依旧如黄土一样默默无语,我很少看到专门为她的文字,这是我后来想着点东西初衷。从有了写的念头,一直到动笔其实经历至少一年多,这三个月我参与大量凉州河西走廊的文献、阅读《甘肃历史》《凉州府志备考》《凉州文化散论》《凉州春秋》《古诗话凉州》《武威史地综述》等书籍,查阅课西夏、陶瓷、移民等专题,多次驱车实地查勘了相关点,我也曾通过从我父亲述说了解不少。我三舅当年曾在弘化砖厂亲历过五坝山汉墓挖掘,在电话中他娓娓讲述了当年工地上为文物部门劳作时看到棺木、骸骨以及钱币在瞬间氧化成灰土情形,他还给描述说那些墓主异于常人的胫骨;他给我讲了外祖父打高庄子得事,他风趣幽默说,高庄子一蕩筐一荡筐滴加高,然后专业人士腰里系死死绑在院内石滾子上绳子上,一锨锨铲平……前期其实在提纲中还有很多,像千佛塔、杂木寺、上古城、下古城、莲花子……后来只写了一部分,后期慢慢再续吧。

其实在这里有一个关于盖藏城的文字,但我没有亲眼目睹古城城遗址,即使有很多想法也没有赘述一句。文字在徐老师支持下及时推出,我第一时间发个身边的亲友,大家都给予我鼓励支持;中午时分妻担忧地又给一条信息:磨咀子是新华的。其实在我眼里现在区域划分挡不住历史真实,五坝山、磨咀子山、杨家山,乃至新华与古城间卧佛山都是一个文化整体。我的曾祖辈从九五来到了校二营,我至今从没有去过那个村子,我也是在父亲讲述中略略有了影响,多少年来,我总在想这样情形――马莲花蓝汪汪地开满路旁,两头毛驴驮着寿房,一个孤零零的孝子、两个提着篮篮娃,沿着老一干河一路向西,这两娃一个是我爹一个是我姑,他们都是七十多的人。时间过了没有百年,我也是后来在百度上才认的确曾祖母老家的缠山具体写法,这春秋古城何尝有不是呢?古城这方灵性的地方,其实不缺历史、不缺故事,缺少的是支撑这个故事体系;相信天涯赤子心,大力发展旅游攻略今天,古城人会厚重遗址说话,让陶土文化说话,让别样地理地貌说话。“远游武威郡,遥望盖藏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祝福古城,祝福古城人!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果园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滑雪场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秋日的上河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水母三娘登仙地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武威汉简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磨咀子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家什窑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杂木总干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馆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记

塔尔湾出土的西夏瓷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