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助力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短板”,冷鏈物流的發展難在哪?

央地助力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短板”,冷鏈物流的發展難在哪?

由於我國冷鏈系統的不完善,每年會造成約1200萬噸水果和1.3億噸蔬菜的浪費,總價值高達100億美元,而日本果蔬損耗幾近於零。差距如此之大,這究竟是為何?

垃圾車、救護車、殯儀車運送平價肉和蔬菜?叮咚買菜、永輝生活、盒馬生鮮每日線上準點開搶?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徹底打亂了城市的生活節奏和生產秩序,也對城市米麵糧油、生鮮物資的供應提出了一個巨大挑戰。據相關報道,疫情期間生鮮食品線上消費趨勢與線下物流配送由於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有貨無車”和“有車無貨”等現象屢見不鮮。

作為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大國,在“民以食為天”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傳統理念和新需求下,農產品冷鏈物流已成為當下不可迴避的話題之一。據中物聯冷鏈委預測,2020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達到4698億元。

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冷藏冷凍類產品,在生產、貯藏、銷售、運輸,最終到消費者前的各個環節始終處於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農產品質量,減少農產品的損耗。這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一項系統工程。

其特點是環節多、供應鏈長,其中任何一環的缺失都會使農產品質量大打折扣。據資料統計顯示,由於我國冷鏈系統的不完善,每年會造成約1200萬噸水果和1.3億噸蔬菜的浪費,總價值高達100億美元,可謂觸目驚心。

- 1 -

全國各地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政策措施

黨的十九大以後,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出臺,其中,食品冷鏈物流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大舉措。各地各行業協會也在不斷探索推進並設定地方冷鏈標準。

1)中央各部委加快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相關政策

2019年3月1日,國家發改委等24個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幹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冷鏈物流新模式,改善消費者體驗。

2020年2月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啟動農產品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統籌規劃、分級佈局和標準制定。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

2020年3月8日,國家發改委印發《消費扶貧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20年行動方案》,其中也提出要研究制定貧困地區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的政策措施,加快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短板”。

2)各地、行業協會相繼出臺相關冷鏈地方/國家標準

2018年4月,天津市市場監管委、北京市質監局、河北省質監局共同制定發佈《冷鏈物流冷庫技術規範》等8項京津冀冷鏈物流區域協同地方標準,對冷庫設計、溫控系統、溫溼度環境、溫控技術、安全管理等進行了規範。

2020年2月,由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上海冷鏈協會等共同起草的國家標準《食品低溫配送中心規劃設計指南》由全國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佈,對推動食品低溫配送中心新建、改建、擴建,促進作業效率和服務質量提升、推動冷鏈物流規範化、標準化運營,提升食品冷鏈“最後一公里”的衛生、質量及安全具有一定重要意義。

- 2 -

痛點&難點

消費升級時代,人們不再滿足於吃得飽,而是要吃得好、吃得安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已成為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農產品的品質、安全、營養和可追溯也已成為人們消費的主流。

1)農產品的“非標化”,是制約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根本原因

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水果、蔬菜時都有這樣一種感受:“這次和上次買的口感不一樣,上次的好像更好吃一些。”其實,這就是農產品的“非標準化”問題。作為一種非標產品,農產品牽扯因素很多,如果蔬種子的類別、農民種植的方法、迎合不同口味偏好的消費者等等。

日本在農產品篩選和分級等方面,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如大白菜、韭菜按“棵”計價;魚蝦以“條”計價,很難見到以重量為單位計價的蔬菜水果,且未達標的農產品不允許進入市場銷售。而我國,腐爛生鮮水果“濫竽充數”的不下少數。

事實上,農產品的“非標化”是制約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的根本原因。

農產品冷鏈物流是一個上游推動下游的產業鏈,上游農產品標準化做得好,下游冷鏈物流也必然服務得好。這也是很多物流公司選擇與生鮮電商品牌合作,或電商品牌選擇自建物流的原因之一。

但農產品涉及肉、禽、蔬菜、水果等千萬品種,如果每個品種都制定不同的標準,那將是一個浩大得、無止境的過程。這也是我國冷鏈物流發展至今仍“大而不強”的原因。

2)農產品產地冷鏈技術滯後,農產品冷藏意識不強

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中,存在兩個“一公里”:“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即農產品冷鏈物流需全程保持恆溫。隨著物流體系的逐步完善及新技術出現,“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但農產品流通的“最先一公里”目前還尚處於起步階段。

與此同時,中國農民對生鮮保鮮知識也較為缺乏,對採摘預冷、分級、加工、包裝及倉儲等冷鏈意識薄弱。產地又缺少專業的冷鏈物流公司,農戶或合作社只能與個體冷藏車輛合作,大多數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得不到恆定的保溫、保溼和冷藏,致使生鮮產品在“最先一公里”就已經斷鏈。

3)冷鏈基建“供需錯配”局面依然突出

據鏈庫網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我國冷庫總需求面積超過140萬平方米,可出租面積達500萬平方米,供需比為3.5:1,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等地,顯示出極高的重疊度。

表面上看是供過於求,但實際上卻是有庫難租。主要原因是高標冷庫的缺乏,大部分冷庫還僅侷限於傳統的保鮮倉儲功能,無法滿足現代冷庫高標準的要求。

而冷藏車方面,據統計,2018年我國冷藏車保有量僅為18萬輛,按照我國人口基數和冷藏車保有量核算,我國每7752人才擁有一輛冷藏車;而美國則是每500人一輛,可見我國冷藏車的數量與國外相比仍較為缺乏。

4)冷鏈物流成本不斷走高

冷鏈行業是一個前期投入大、運營成本高、投資回報週期長的行業,不少民營企業投資意願不夠強、投資力度也不夠大。

首先,體現在硬件成本上。眾所周知,冷鏈所需要的冷庫、冷藏車輛均屬於重資產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領域的“超大玩家”屬性。其次,從生產成本上看,目前在冷藏、包裝、運輸、損耗等環節上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成本約佔農產品總成本的10%-30%,成本頗高。再者,路橋費、燃油費、人工費等也在不斷攀升,也使得部分物流企業知難而退。據資料顯示,上述三項費用總和佔到冷鏈物流企業總收入的80%左右。

- 3 -

啟示&建議

我國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各有特色,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需求導向也有明顯不同。這就需要市場主體要從實際環境出發,不斷進行業務創新,提升冷鏈物流服務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冷鏈物流願景目標。

1)著力破解農產品“非標”難題,建立全方位立體的標準化體系。

標準化是農產品上行基礎,也是推動冷鏈物流發展的奠基石。日本果蔬在流通過程中體現出了高品質和低損耗率,究其原因是一方面得益於日本在農產品冷鏈運輸、倉儲、包裝等方面的成熟基礎設施和標準化重視程度,另一方面也與日本農協、農戶之間的分工協同組織密不可分。

可充分借鑑日本發達國家經驗,發揮我國農民合作社的重要作用,積極與行業協會、知名電商物流平臺等合作,從部分村、鎮試點開始,結合自身農產品優勢,把現代農業技術、生物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農產品從選種到種植到篩選分級等全程的標準化。

2)著力聚焦兩個“一公里”,提升冷鏈物流服務水平。

兩個“一公里”已成為當下冷鏈物流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難題。

“最先一公里”主要包括農產品採摘後預冷、篩選、分級等環節。目前,部分電商物流平臺在解決“最先一公里”問題上已初步取得了成效,即主要採用原產地直採模式,將供應鏈環節前置到距離農產地最近的地方,建立“產地倉”;或在原產地建立果蔬預處理中心,為當地農商提供鮮果預冷、分揀、包裝等工作,確保農產品恆溫儲存。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各電商物流企業在對待“最先一公里”問題上還多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未來,如何整合農業資源,充分發揮行業內資源優勢,互相配合,是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其次為“最後一公里”。如今疫情期間,除郵政外其餘快遞企業普遍出現進社區難的困境。“無接觸投遞”已成為各大快遞物流公司的標配,甚至未來也有可能變成常態。

但“無接觸投遞”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無人看守、包裹易丟失、用戶忘記取件等。為緩解疫情帶來的壓力,此前各大電商物流公司研發的“黑科技”——無人機/車,也都紛紛上路試運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有待大面積推廣使用。未來可否研發冷藏無人車/櫃,在部分社區進行試點運營,以點帶面,逐步鋪開,值得探索。

3)著力推進行業信息化建設,增強對農產品的可追溯性。

冷鏈物流屬於控溫型物流,為了實現農產品冷鏈物流的信息處理及時、配送流程優化及存取選揀自動化、智能化,還需要信息化技術作為輔助支撐。未來,可充分發揮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在冷鏈管理和溫度監測等方面的運用,大力探索智能調度系統、智能路由系統等新技術的應用,彌補行業發展的短板。

比如當前中通快遞的經驗做法。與合作社、龍頭企業、政府部門合作,由各類組織對於產品源頭進行質量把控,共同建立標準並實施檢驗。快遞企業提供針對於農產品運輸的系統平臺,通過設定“身份碼+流轉碼”,記錄整個運輸過程,確保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4)著力探索以銷定產的反向供應鏈模式,提高供應鏈透明度

中國大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都遠離消費地,信息的不對稱,導致許多優質農產品不能及時從產地運出。這是整個農產品冷鏈供應鏈中容易被忽視的環節。

“以銷定產”的反向供應鏈模式,就是將原來的推式生產轉變為拉式生產,通過大數據預測出當地一段時期內的需求,提前幫供應商制定供貨計劃,提升效率。

未來可廣泛切入供應鏈各端,與上下游共享農產品信息,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如深入下游,逐步鏈接生鮮超市、餐飲、連鎖門店,通過大數據對農產品消費需求進行預測;在中端,幫助生產、加工企業構建鏈接農戶、合作社、種養殖基地的供應鏈體系與融資服務,形成深度的產業鏈服務;在上游,深入農產品原產地,指導農戶或合作社按需生產,拓寬銷路,著力解決因產銷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農產品浪費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