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全殲秦國大軍,戰勝楚國勁敵,打遍天下,為何最後故意戰死?

春秋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而在當時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文化傳統就是“蹈義而死”,其中有一位將軍全殲秦國大軍,又戰勝楚國勁旅,天下無敵,卻也蹈義而故意戰死。

此人全殲秦國大軍,戰勝楚國勁敵,打遍天下,為何最後故意戰死?

“蹈義而死”,它以“視死若輕”為骨,以“遺生行義”為魂,表徵士人獨立的人格與精神。這一傳統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並達到為社會理想、為人格慷慨赴死的高潮。這位名將就是先軫,是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同時擁有元帥頭銜和戰績的軍事統帥。

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是一個從小就具有才華的人,而且也很喜歡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十七歲時,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朋友,先軫就是其中一位。在前656年,晉國發生史上著名的驪姬之亂,公子重耳的五位朋友都追隨他逃到了狄國。

此人全殲秦國大軍,戰勝楚國勁敵,打遍天下,為何最後故意戰死?

前636年,在宋國、楚國、秦國等多方幫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重用有才能的人,有賢臣良將的輔佐,使晉國國富民強、繁榮發展。三年後,楚國派軍攻打晉國盟友宋國,宋國不敵派人向晉國求救。

正當晉文公因楚國實力強大,援救宋國勞師遠征、困難重重,不確定要不要派兵援助時,先軫先晉文公分析了救宋國的重要意義。加上狐偃的支持,晉文公決定出兵援宋。晉國軍隊分為三路,先軫起先只是下軍的輔佐,隨著中軍主將戰死,而先軫有立功就成了新的中軍將。

此人全殲秦國大軍,戰勝楚國勁敵,打遍天下,為何最後故意戰死?

接著就爆發了晉國和楚國的正面戰爭,也是晉楚兩國爭霸的關鍵性戰役——城濮之戰。而楚國實力比晉國雄厚,於是晉國指使宋國賄賂齊國和秦國,讓齊國和秦國替宋國求情。而晉國則攻打楚國的盟國曹國和衛國,在這種情況下楚成王知難而退,撤回圍住宋國的大軍。

只把善戰的統帥子玉留在宋國駐紮,並囑咐他不要出戰晉軍。但在求勝心切的子玉的挑釁下,晉軍先暫避鋒芒,而後找到有利地理位置,從而大破楚軍,子玉也帶著慘敗的軍隊回到楚國。這場戰役大獲全勝,也成就了晉國中原霸主的地位。

此人全殲秦國大軍,戰勝楚國勁敵,打遍天下,為何最後故意戰死?

前628年,晉文公病逝,其子晉襄公繼位。秦國乘晉國霸業動搖的時機,發兵私自越過晉國邊界,想長途襲擊鄭國。不想途中被鄭國發現,於是秦國滅掉了晉國鄰國滑國後就返回了。而先軫在面對晉國霸權遭遇挑戰時,當機立斷,率軍阻擊秦軍。

秦國也是還不死心,企圖攻滅晉國的同姓國,而先軫早已在崤的狹路設伏,秦軍在經過時,遭到晉國伏擊慘敗。秦軍三名主將被俘,軍隊無一倖免全軍覆沒。而晉襄公的嫡母是秦穆公的女兒,她請求把被俘的三名秦將釋放,以免秦晉兩國結怨太深,晉襄公就答應了。

此人全殲秦國大軍,戰勝楚國勁敵,打遍天下,為何最後故意戰死?

而先軫知道此事後勃然大怒,不顧尊卑而口不擇言,還當著襄公的面“不顧而唾”。而襄公不僅沒有責怪先軫,還像先軫道歉,這讓先軫感到無比自責。於是在同年,狄軍來犯時,先軫率軍出擊,在擊敗狄軍後,先軫脫下頭盔鎧甲,衝進狄軍中戰死,以此討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