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词?先“读厚”,再“读薄”,最后再“读活”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最美的音律,时常低吟数句,便如同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那亭台折柳,尺素难寄的刻骨相思,那举杯邀明月,孤舟自横的落寞孤寂,那纵酒高歌,指点江山的豪迈意气,让人沉醉更让人痴迷。不过,诗词虽美,毕竟时过境迁,掌握一套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真正地读懂,读透这些精华之句,才能感受诗词带给我们穿越时空的那份情感,体味到作者生命的温度,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词?先“读厚”,再“读薄”,最后再“读活”

读中国古典诗词到底应该怎么来读呢?举个例子,比如说清朝有一个大诗人,叫纳兰性德,他写过一首词《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一首长相思,词牌不算,一共才36个字,文字上总体是比较浅显的。“聒碎乡心梦不成”中的“聒”是嘈杂的意思。其实这个“聒”的造字非常有意思,左边一个耳朵的耳,右边是一个舌头的舌,舌头贴在耳朵边叽叽呱呱,能不烦躁吗?挺有意思的。要说比较生僻的词语其实也只有一个,就是“榆关”,其实已解释大家都知道,“榆关”就是山海关。所以从文字上来看,其实这首词好像很简单,很浅显,那么这样一首词我们应该怎么读?

我的建议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先把《长相思》这首词读厚,第二步再把《长相思》这首词读薄,第三步把《长相思》这首词读活。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而读活才是最终的目的。

我们先来说一说读厚。我们怎么才能把《长相思》这首词读厚呢?因为它之后36个字,假如只是这么机械地反复读这首词,哪怕读上一万遍,可能都读不厚。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书读百遍”这个“百遍”首先不是数量上的要求,其实是一种层次上的要求,更是一种质量上的要求。这个层次上的要求其实就是前文所说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你得把它读厚,读厚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更是质量上的一种变化。

那么你可能会问,怎么才能把《长相思》这首词给读厚呢?我的建议是有很多人读过《长相思》,读过之后他们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参考参考。比如有人这样读这首诗:

“山一程,水一程”,一种含而不漏的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复”的远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与故园遥遥相对,随着形成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的依恋,渴望。“夜深千帐灯”,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是熟悉的故园的场景,所以在这个晚上,怎么能够不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呢?

你发现没有,我们读他对上片的理解,就会发现他的解读的思维策略比较独特,用的是什么策略呢?用的是对比的思维策略,比如拿榆关跟故园进行对比,形成空间上的一种张力:再比如,拿故园的夜晚跟征途之上的夜晚进行对比,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张力,你就会觉得对比的思维策略是一种很好的解读策略,然后你就会有期待,那么他的下片会不会继续使用对比的策略去解读呢?我们来看一看,他接着说: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乡,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辗转反侧的他不能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吗?“故园无此声”,那么故园到底有怎样的声音呢?是母亲的叮嘱,是妻子的浅笑低语还是……留给我们很多丰富的想象的可能和空间。

读了他对下片的解读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他使用的策略没有变,使用的还是对比的策略思维,当然他这里重点比的是征途之上的“风雪声”,跟故园的“无此声”进行对比,“风雪声”是实实在在的,而“无此声”是需要通过想象的。这个对比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武力的声音对比,更关键也是更重要的,其实是一种饱含了乡情,饱含了爱情,饱含了亲情的声音的对比。所以你发现没有,你一读别人的就会发现《长相思》被你慢慢地读厚了,当然光读一篇是不够的,所以数量上还要有一个要求,我们再来看一篇,这是另外一个人对长相思的解读:

词以“山一程,水一程” 六字叠韵发端,是此调的正体,而全用口语组织,予人自然奔放之感,为下文“夜深千帐灯”五字拓开地步。此五字粗看亦寻常,细味之则朴素当中兼有气象万千,为他人累千百字所刻画不到。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深致推奖:“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丈穹庐人醉,形影摇摇欲坠”差近之。体味甚是,也足见纳兰此句的地位。

我们读到他这一段的解读,境界是总体的着眼,而名句是局部的着手。整首词的意是自然奔放,其实开阔,这一首次当中有名句吗?有,那就是“夜深千帐灯”。他抓住这个名句,结合整个意境来解读,这种读法很古典,也很经典。这样进一步地读,这首词是不是被你读的越来越厚了呢?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词?先“读厚”,再“读薄”,最后再“读活”

纳兰性德这首仅仅36个字的《长相思》竟然被不断读出丰富的内涵,有人读出了“榆关”跟“故园”在空间,情感上的映衬,也读出了这首词内在的雅韵,气质,甚至还有对诗人设身处地的联想,体味。子啊众人的理解中,《长相思》所包含的内容真的在慢慢地变厚,变广,而我们也从其他人自身的感悟中体味着一些不同以往的情感。不过在我们参考前人解读诗词的过程中,有时候越到矛盾,对立的观点,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来看这一篇,这是另外一个人对《长相思》的解读: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形色匆匆。“夜深千帐灯”则是大队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夜幕的反衬之下所独有的壮观景象。“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而“夜深千帐灯”催生的则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此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的这个解读和前面两位的解读显然不一样,甚至出现了矛盾,虽然他的解读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是层层递进的,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情感三级跳,第一级亲人的依依惜别情,第二级征途的萧萧豪迈情,第三级所谓英雄的烈烈壮怀请。总体来看,他觉得这首词抒发的感情是积极的,是正面的,是阳光的,我们来看看他对下片的解读,他这样说: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的关爱之情加以鼓舞。因为它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它,为了它,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帐灯”的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中发现美,并以词来创造高超的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解读的基调是一样的,依然是正面的,依然是积极的,依然是阳关的,他把亲情看做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还是向上的。这样的解读你会觉得它很现代,很励志。

为什么不同的读者对于《长相思》的情感和意境的解读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就觉得这必须去很好地了解纳兰性德这个人,我就找来各种跟纳兰性德有关的史籍一读,我就有很多发现。我发现纳兰这个人很有意思。

第一,我发现纳兰是一个“天才”,他出身与名门贵族。他的父亲纳兰明珠很厉害,是康熙朝的大学士,太子太傅,他的权势,他的政绩那是非常显赫的。纳兰就是明珠的长子,他出生以后就很聪明,简直就是个神童,读书是过目不忘,经典诗文是张口就来。

我又发现,原来纳兰是一个学霸,为什么这么说呢?纳兰是22对那年考中的进士,进士是有排名的,他的排名是二甲第七名,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大家知道,进士是通过殿试产生的,一般的情况喜爱皇帝就是主考官,按照成绩的高低分成三等,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只取前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然后就是二甲,纳兰考的是二甲的第七名,所以总体的排名是第十名,那不是学霸又是什么呢?成绩非常好。他考中进士没过多久就升任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跟康熙皇帝是南巡北狩游历四方,深得皇帝的喜欢。

再读,我还发现原来纳兰性德竟然是一个“专家”,他主持编撰过一套书,叫《通志堂经解》,这套书非常厉害,涉及儒学的方方面面,更了不起的是他在编写这套书的过程中,收集起来的其他的资料又编了另外一部书,叫《渌水亭杂识》,一共是四卷,里面的内容非常广博,涉及到数学的,建筑的,艺术的,儒学的,各种奇闻轶事的,内容非常广。

当我读纳兰词的时候,《长相思》被我读得越来越厚了,比如我读到纳兰有一首词叫《河传》,是这样写的:

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子字,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我记得纳兰在《长相思》当中写过“故园无此声”,那么故园到底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呢?我们读完了他的《河传》这首词以后,就有关他故园的一个非常生动,非常鲜活的画面呈现出来,在他的记忆当中,故园的画面是什么?“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长相思》被你进一步读活了,我们再继续看看纳兰别的词。来看这首《虞美人》: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纳兰在《长相思》当中说“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他本来想做梦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和故园,但是梦没有做成,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假如那天晚上他睡着了,他做梦了,那他最有可能梦到的场景和画面会是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一首次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这个画面就是“

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这个画面就是他和妻子一起,在妻子的罗裙上面用中国画的画法画山水,画上花鸟,然后第二天看上自己的妻子穿上这样的罗裙,荣光潋滟,身姿旖旎,这才是他想梦的故园的那个画面。你发现没有,这样读《长相思》是不是被你读得更厚了?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词?先“读厚”,再“读薄”,最后再“读活”

他还写过一首词,叫《如梦令》: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在纳兰的《长相思》中,出现过一个“碎”字,“聒碎乡心梦不成”。我当时读的时候对这个“碎”字特别敏感,而现在当我读到《如梦令》的时候,我发现这个“碎”字第二次出现,“又被河声搅碎”,于是我就在想,在《纳兰词》当中,还有没有出现别的“碎”呢?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纳兰的300多首词作当中,这个“碎”字前前后后一共出现了16次。按我就在想,《纳兰词》当中向出现的这个“碎”难道仅仅是偶然为之吗?这就引发了我新的思考。

他在《长相思》当中写道“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那么在山一程,水一程的行军过程当中,纳兰会不会不断地在耳边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这一问,问出了多少的无奈,问出了多少的惆怅。

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当你了解了纳兰这个人,当你读了纳兰的这首词,你就越来越坚信,纳兰的生命特征,纳兰的情感的旨趣,正像他自己写的另外一首词当中所讲的,原来他是这样一个人,怎样的人呢?“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你只有明白了他的人生基调原来是这样的,他的性格特质原来是这样的,那么你才有可能更好地进入到他的《长相思》当中去。

其实要把《长相思》读厚,还可以有别的维度,甚至可以离开纳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您知道,《长相思》写的就是一种乡愁和乡情,所以“故园”,“乡心”是这首词当汇总两个最核心的意象,我们要把这首词读厚,其实还可以继续顺着这两个关键的意象来拓展,比如说纳兰不是写了故园了吗?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别的诗人怎样来描写他们的故园呢?比如在孟郊的笔下,“慈母手中线”就是他的故园,在李商隐的笔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就是他的故园,在辛弃疾的笔下,“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就是他的故园。

我们还可以再换一个维度,为什么会想到故园?毫无以为是因为我们的诗人和词人有一颗乡心,思念故乡的那颗心是非常迫切的,非常地急切,又是非常地真切,不同的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他们的乡心的呢?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就是他的乡心,李白的“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就是他的乡村心,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是他的乡心,所以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词人拥有一颗同样的心,这颗心就是对故乡,对故园的依依留恋的心。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词?先“读厚”,再“读薄”,最后再“读活”

这首词反复地读,读到这里你就会发现,这里的乡心不仅是纳兰的,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这里的乡心不仅是古代的,其实也是现代的,这里的乡心不仅属于某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就是文化。

当然我们说读厚是基础,关键是什么?关键是读薄。有人说《长相思》这首词加载一起一共36个字,太短了,还用读薄吗?其实读薄跟数量的多少,跟篇幅的长短真没有多大的关系,读薄关键的关键在于你能够聚焦和锁定这首词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这首词的词牌是《长相思》,“长相思”三个字你可以把它读薄,读成一个字“思”,没有思念,没有对故乡的思念哪来的“长相”啊,所以思是最核心的信息和价值,有思才会有相互的思念,有思才会有绵长的思念,这才有了长相思。

那么同样的道理,这首词我们怎么才能够把它读薄呢?我自己在读的时候,上片我最后把它读成一个字“身”,下片我也把它读成一个字“心”,所以整一首词最后读成两个字,一个是“身”,一个是“心”。

不信你看看,上片都是在写“身”啊,“山一程,水一程”,那是身在行进的轨迹啊,“身向榆关那畔行”那不还是身在行进吗?“夜深千帐灯”好像身安顿下来了,休息了,其实不然,因为安顿之后,休息之后,还有新一程的山等待他去行进啊,所以上片都在写一个“身”。

“风一更,雪一更”,大家知道风雪交加,那是回家的时候,风雪夜归人啊,但是他回得去吗?他说回不去啊,想回去就只能做梦啊,但是梦都没有做成。

你还会发现一种张力,第一你会发现“身”离故园越来越远,而“心”系故园越来越紧,第二“身”的行进可以停顿,而“心”的思念无法停止,第三你会发现“身”的轨迹不断变化,而“心”的指向始终不变。所以纳兰在这首词当中所表现的身和心永远处于一个悖论,他的身和心是分离的,甚至是分裂的。

身心的分离你就会想到这首词当中的另外一个字,“聒碎乡心梦不成”当中的“碎”,所以我刚才说纳兰的词一共写到16个“碎”,这首词当中就出现一个“碎”,这个“碎”是偶然为之吗?不是的。我们联系纳兰的生平,联系他短暂的而富有传奇的一生,你就会发现,其实纳兰一生就活在身心分离,身心分裂的吊诡和悖论当中。

到这个时候,当你把这首词读薄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读一首词竟然可以读懂一个人,原来纳兰的一首词竟然成为他一生的某一种预言。当然,读薄还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读活。

要说把诗词读活,我举这样一个例子。

“只见他老人家端坐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地将名篇诵读。读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抑扬顿挫的吟诵声,把我们渐渐地、静静地带入了美妙的诗境;然后……”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词?先“读厚”,再“读薄”,最后再“读活”

他又回忆唐先生上课的场景:

“(唐先生说)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啊……想什么呢?唐老未做一字解释,只让我们全班同学由着性子去想象,去补充……”

唐圭章把这首词读活了,首先他把自己放进去,仿佛他自己就是柳永啊,他感受着柳永的感受,体验着柳永的体验,他不光把自己放进去了,他同时还把学生给带进去了,这才是把这首词读活了。其实读活就是面对新的知识你能够对它做一番亲近的体验,使你自己也融入到这首词的意境当中去,只有这样读这首词才是活的,而要活出来,那不是一时一事的事,而是一辈子的功夫和修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