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尾句的結構化解讀

結尾句,可以是指最後一句,也可以是指尾聯。根據之前對首句、中間句的結構化分析思路,其作用亦可這樣思考:

古代詩歌尾句的結構化解讀

卒章顯志就是點明主旨,昇華主題。談卒章顯志,是側重表現手法和整體構思的表述,談點明主旨和昇華主題,是側重作用的表述。

例如,岺參《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一詩,結句對全詩感情的抒發有什麼重要作用?

  • 聞說輪臺路,連年見雪飛。
  • 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稀。
  •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 勤王敢道遲,私向夢中歸
古代詩歌尾句的結構化解讀

首先分析尾聯的作用。表達方式上,前三聯寫景,以側面描寫的方式寫邊塞環境的惡劣艱苦。尾聯議論抒情,不脫卒章顯其志(這個“志”包含思想和情感)的章法,將此聯翻譯出來就是:報效君王,怎敢抱怨路途遙遠,而對故鄉的思念只能放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在夢中表現出來。可見,它點明瞭詩人的志趣。“勤王”是為公,思“歸”是為私,一公一私,在看似矛盾的心情中,詩人選擇的是以公為先,突出了詩人以國家為念的愛國精神,昇華了主旨。那麼對情感抒發的作用就可以分而煉之了。

通常情況下,考試問題的設置有具體範圍限制,作答時,需有所取捨。

古代詩歌尾句的結構化解讀

如《思遠人》(晏幾道),其中一題是首句“紅葉黃花秋意晚”“對錶達這種感情有何作用”。2014年新課標卷Ⅱ《阮郎歸》(無名氏)有一個問題是上片寫景“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到了什麼作用”。

兩個問題都限定在對感情抒發上的作用,只涉及思想內容,而不涉及結構上的作用。

採用這樣的思維結構示意圖,容易明確思考方向,開啟答題思路,把準答題內容。在現代文閱讀中,談到段落的作用時,亦可借鑑這個結構示圖進行分析,方便形象化思考。

(首句、中間句的作用可見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