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軍練兵:淺析清朝對八旗軍的改造和影響

導語:

自清朝與英國兩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清廷上下徹底認清了與列強之間實力的懸殊,這也讓清廷下定決心對所擁有的八旗兵進行改造。

八旗軍練兵:淺析清朝對八旗軍的改造和影響

八旗練兵的原因

“探源之策,在於自強;自強之術,必先練兵。”這是清廷上下悟出來的道理。要想自強,必須要有一支王牌軍隊,就像努爾哈赤時期的八旗兵。八旗兵在努爾哈赤創立之初,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八旗子弟都從舞刀弄槍,變成了遛狗鬥雞。

先後經過農民起義和兩次鴉片戰爭的八旗兵,不但不能滿足作戰,就連維護政權穩定都已經做不到。八旗軍此時主要做的工作和綠營一樣,都是值班守城和緝捕盜匪,所以看上去更像是警察而不是專業化的國防軍。

八旗軍練兵:淺析清朝對八旗軍的改造和影響

以東三省地區的八旗兵為例,清廷為了抵禦外敵和鎮壓起義,頻繁調東三省八旗兵去全國各地,導致東三省八旗兵力日漸空虛。

“咸豐、同治年間,僅黑龍江一省奉調出兵累計44次,計36397人。”

“(吉林)徵調絡繹不絕,計已數十次矣。出征者多,留營者少。”

可是,東三省的兵力被抽調,導致馬賊橫行,農民起義頻發,沙俄還在1860年前後割佔了黑龍江及烏蘇里江流域100萬平方公里土地,清廷在東三省的統治岌岌可危。

八旗軍練兵:淺析清朝對八旗軍的改造和影響

於是1860年9月,京津地區的戰鬥結束之後,朝廷內多位大臣,以宗室成員奕訢為代表,幾次上奏皇帝,要求在軍事方面有所作為,改變軍隊的疲軟。咸豐帝採納提議,開始實施新政。此時清廷和列強剛剛簽訂條約,雙方由敵對關係迅速轉變為合作關係,這位咸豐帝展開軍事方面的改制,謀求了外部幫助。於是,一場清廷對八旗軍的整頓改革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八旗兵的整頓措施

一、建立新的八旗兵種

1862年1月,清朝建立了為京師各旗營訓練官兵的培訓機構——神機營。神機營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明朝初年,當時的神機營是永樂帝朱棣的京師三個營之一,也是古代軍事上出現最早的、獨立而且大規模集中使用火器的軍隊編制,同樣可以說是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熱兵器最高水平。

後來清承明制,不光是制度上,火器的運用上也隨著明朝的滅亡被清朝繼承了過來,當時道光帝還是皇子時,天理教起義者曾殺入紫禁城,道光帝曾手持火器,一種單人使用的兵丁鳥槍,連斃數人。

八旗軍練兵:淺析清朝對八旗軍的改造和影響

被咸豐帝任命留守京師等著和列強籤喪權辱國條約的恭親王奕訢,他在簽訂完條約後,給在外避亂的咸豐帝上了一個摺子,奏請八旗禁軍訓練槍炮。上面寫道:

“竊臣等酌議大局章程六條,其要在於審敵防邊,以弭後患。然治其標而未探其源也,探源之策,在於自強;自強之術,必先練兵……若能添習火器,操演技藝,訓練純熟,則器利兵精,臨陣自不虞潰散。先俄國欲送鳥槍一萬杆,炮五十尊,法國洋槍洋炮等件均肯售賣,並肯派人教導鑄造各種火器。”

沙俄願意贈送清朝火槍和火炮,其實目的並不單純,只是為了籠絡清廷而已。而且沙俄要培訓清廷官兵,也並沒有什麼結果,訓練起來只是教走正步,根本沒什麼益處,只是在耽誤時間。

不過隨著咸豐帝的逝世,慈禧開始走到臺前,她為了抓緊軍權,反而促成了八旗兵的整頓工作,並且在奕訢的幫助下迅速建成了神機營。

神機營的建立,特殊在兩個地方。一個是神機營通過醇郡王奕譞擬定的《訓練京營章程》的基礎上再擬定十條建營章程而成,這意味著其他八旗也開始正式全面改革整頓。第二個是神機營大量使用火器,提高了火器部隊在軍隊中的戰略地位。

二、派八旗兵到天津試點訓練

雖然八旗兵的第一次火器培訓被沙俄敷衍了事,但同時清朝和英國也展開了軍事訓練合作的計劃。

此時奕訢吃了沙俄的虧,換來了教訓,在與英國開展合作時,他首先就是要讓英國在天津等地練兵,而不是跑到沙俄的地界,這樣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就不容易被糊弄過去了。

果然,天津的訓練一開始,就展示出了完全不同於沙俄的面貌,英國人訓練態度相當嚴謹,並且主教練斯得弗力還要求清廷繼續添兵,因為他認為天津是戰略要地,這訓練出來的一百多人遠遠不夠。本來清廷派一百多人,是怕吃虧上當,重蹈沙俄恰克圖覆轍,沒想到英國人這麼認真,於是就又派了一百二十人去。

八旗軍練兵:淺析清朝對八旗軍的改造和影響

可是斯得弗力還不滿足,他要求清廷再派三百六十人,目的是要湊出四百八十人的規模,正好一個營,既方便開展訓練,也方便訓練好了自成一個營,可以成為獨立作戰的編制,並能夠當種子選手使用,再去訓練更多的隊伍。除了要添步兵外,英國人還要求再派一百二十人練習炮兵技術。

清廷這時已經驚呆了,這沙俄和英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就在他們沒決定下來時,英國人又要求清廷再派三百五十名三十歲以下的青年軍官前往天津訓練。因為在他們看來,幾百幾百的練兵沒意義,至少要訓練上萬人才夠勁。而要訓練這麼多的士兵,必然要先訓練軍官。

清廷此時卻因為人手不夠犯了難,開頭也提了,八旗在當時的性質類似警察,日常職責繁重,無法抽調大量人手來滿足大規模的練兵。所以清廷只答應了提供軍官前往天津訓練。

清朝和英國培訓合作持續了近十年的時間,後來可能是因為財力吃緊,所以十分希望能獨立展開軍事訓練,才結束了天津訓練。去天津訓練的八旗兵,大部分都到了神機營報道,後續的火器訓練,則完全由本土教練傳授。

三、對部分駐防八旗兵進行整頓和訓練

各地駐防的八旗兵兵力分散,規模不大,所以最主要的還是東三省和廣州、福州等少量沿海通商口岸的部隊練兵。

八旗軍練兵:淺析清朝對八旗軍的改造和影響

東三省練兵還是要靠清廷推動,而廣州、福州等地卻有所不同。這些通商口岸都是西方列強做生意發大財的地方,他們當然願意當地有穩定的社會秩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通商利益。

廣州這個地方在近代史是開風氣之先的地方,最著名的當屬廣州十三行,洋人當時在這個地方經商已有一二百年的歷史。所以在八旗兵整頓過程中,廣州也是最早開始的,僅比天津練兵略晚。西方列強為了保持當地局勢穩定,也非常用心。

不過這次練兵只持續了四年時間,因為英法兩國的在華髮展重心遷移,廣州也不再是熾手可熱之地。後來地方官員雖然也進行過練兵,但苦於規模不大,並沒有什麼大氣候。

四、變革武器裝備

武器是戰爭中的重要一環,武器裝備低劣,是清軍經常打敗仗的原因之一。而隨著火器不斷髮展,在當時已經成為了戰場上的勝負手。

恭親王奕訢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一結束,就上書皇帝增加軍隊裡抬槍的裝備,以加強火力。抬槍顧名思義就是要有人專門抬著槍管,由另一個人發射。

八旗軍練兵:淺析清朝對八旗軍的改造和影響

我們再以東三省練兵為例,當時東三省練兵的武器主要由海軍衙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會商籌備,在當時國內和國際上堪稱精良。清廷給東三省練兵裝備了新式進口武器,如英制來福前膛步槍、美製林明敦前膛步槍、美製六輪手槍、德制毛瑟後膛步槍、法制哈乞開斯機槍、德制克虜伯火炮等。在這些武器中,又以英制來福前膛步槍和德制毛瑟後膛步槍為主,像火炮等重武器的數量相對較少。

以東三省練兵三個營中的齊字營,官兵4500人就裝備了英制來福前膛步槍4000支、德制毛瑟後膛步槍3000支,而德制克虜伯火炮只有20尊,法制哈乞開斯機槍只有11挺。

但是不管怎麼說,人手一杆火槍是絕對可以滿足的。而且較當時日本陸軍裝備水平也有過之而不及,因為當時的日本陸軍使用的主要是日產的青銅炮和村田式單發步槍,只有少數部隊裝備了村田式連發強,性能上遠不如清朝進口的西方武器。

練兵中存在的問題

一、八旗練兵軍官腐敗虛驕,士兵紀律鬆散

雖然清廷在各地對八旗兵進行改造,但八旗軍中的惰性和腐敗風氣並沒有隨著練兵有所改善,反而因為武器的替換給了軍官貪汙腐敗等操作空間,不思禦敵報國,甚至利用職務之便壓榨下屬,致使兵將離心。與此同時,軍隊改造對士兵的訓練方式雖有所改進,但對士兵的管理方式並無改變。八旗兵原有的好逸惡勞、不服管束等習氣也並無多大改善。

八旗軍練兵:淺析清朝對八旗軍的改造和影響

二、八旗練兵浮於表面,停留在簡單模仿階段

八旗官兵只是為了應付清廷的改造,並沒有積極主動探索如何改變疲軟態勢,反而不去深刻學習研究新軍事知識。原本的練兵將領未受過近代化的軍事教育,在冷兵器戰陣經驗尚有,但對熱兵器訓練和作戰多知之甚少。

鄭觀應曾言:

“雖中國亦仿西法練兵,計已十餘年而仍不能強者,因將帥非武備學堂出身,未諳韜略,又無膽識,惟延西人教習口號,步伐整齊、槍炮命中而已。”

八旗練兵對晚清造成的影響

一、八旗練兵促進了清軍近代化進程

晚清如同其他王朝末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但在太平天國、捻軍之亂和英法聯軍入侵之際,清廷也強烈的感受到了內外交困的衝擊,並且開始整頓八旗。

八旗軍總員額二十萬,十萬駐防八旗軍分散獨立,相顧無暇,難以為繼。例如鴉片戰爭中,道光帝從各省抽調部隊趕往東南沿海阻擊英軍時,速度還不及英軍從南非、印度航海到中國,等到援軍趕到時,英軍已北上了。

所以,從戰爭中得出來的教訓就是,整頓八旗的關鍵在於建立起建制集中、易於徵調的野戰軍。當時湘淮軍在南方和太平軍作戰,靠的恰恰就是機動作戰、不限於駐防地方的野戰軍。後來神機營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建立的,並且逐漸演化成近代化特徵的新式軍隊。這一改變,促進了清軍近代化的進程。

二、清廷也從戰爭認識到了武器低劣所帶來的差距

清朝開始主動放棄以冷兵器為主的作戰傳統,重視火器,並加速熱兵器替代冷兵器的進程。在對八旗兵的改造中,也開始裝備大量的新式武器。特別是參與剿滅捻軍的八旗部隊,將火器奉為神器,大為依仗。這讓八旗官兵藉此大開眼界,並提升了本來很有限的戰鬥力。

總結:

八旗軍雖然在西方的衝擊下開始走上改革的道路,開洋務運動時期西式練兵之先河,邁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第一步,但其練兵成效卻微乎其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練兵中只注重形式,生搬硬套,認為只要“口號尚稱靈捷,步伐亦屬整齊,不得謂非新式規模。

”從而註定了清王朝走向滅亡的命運。唯有時刻擁抱變化,才不會被變化淘汰。

參考文獻:

王景澤著,《西方的衝擊與八旗軍的改造》

張田玉著,《中國近代軍事史》

楊得實著,《同治中興時期八旗兵改造研究》

方玉權著,《改造八旗與強邊未竟:晚清東三省練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