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汉卿”的不同命运

说到汉卿,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张学良,接着联想到的是,民国四公子,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一个影响中国近代史走势的不折不扣的大人物。可另一位与张学良同年同月出生的“汉卿”—冯庸,知道的人并不多了。

两个“汉卿”的不同命运

冯庸是奉系军阀冯德麟的长子,冯德麟与张作霖是至交,冯庸与张学良同年出生,二人曾结拜兄弟,并同取字“汉卿”。1920年,从北京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在东北军任职,历任东北航空处上尉参谋,中校参谋处长,少将航空司令,装甲部队司令等职,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总指挥,参加长城抗战......与跟他一样借助父辈的声威在军队中青云直上的发小不同的是,在见惯了太多无辜战友的生离死别后,冯庸很快就厌倦了在军阀战争中没有意义的争斗。

两个“汉卿”的不同命运

在他看来,诺大的中国,内忧外患频仍,国势趋渐衰微,主要原因是工业落后,要想改变这个混乱的社会,就得发展民族工业,培养大量的实干专业的人才,走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1926年,其父冯德麟病故后,冯庸决定退出军界,准备兴办学校。当时他把冯家用了20多年积累的庞大家产—共计310万银元,全部捐作冯庸大学的校。1927年春,冯庸大学破土动工,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即建成一座布局独特,有教学,办公室,宿舍达200余间的,分设工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的私立公益性大学。它是第一所拥有军用教学飞机及机场的大学,同时也是东北地区乃至中华民国第一所私立大学。

两个“汉卿”的不同命运

“九一八事变”后,整个城市沦陷,冯庸大学继而被日军占领,将校内物品洗劫一空。9月22日,日军将冯庸逮捕,关东军威迫被关押的冯庸替代张学良出任东北领袖,组织满洲独立。冯庸大义凛然,断然拒绝曰:“死耳,誓不为卖国贼”!日本人认为他还有利用价值,暂时未对冯庸下毒手,后在冯庸大学日籍教授的帮助下将其解救出来。回到北平后积极筹建复校工作,然几经磨难,冯家私产基本耗尽,再也无力恢复学校。1933年6月,经张学良同意,并入东北大学,历经六年,为民族独立培养的三批毕业生的冯庸大学宣告结束。

两个“汉卿”的不同命运

抗战胜利后,冯庸以接受员的身份由重庆回到沈阳,任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委员,1948年沈阳解放前夕,冯庸携眷去台湾,1981年,冯庸病故于台北,享年81岁。冯庸的第二任妻子龙文彬希望他成为叱侘风云的人物,然而冯庸不计较这些,行事低调,定居台湾后,由于嫌弃冯庸“不争气,不上进”,向冯庸提出离婚。而冯庸正是因为看淡名利,无为而为才得以明哲保身。相较于张汉卿,他是不幸的,没有从父辈那里接过无上的权杖,没有品尝过号令三军呼风唤雨的快感;但同时他也是幸福的,没有成为民族的罪人,没有谤誉周身的争议,孑然投身到理想并炽爱的事业中,不负韶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