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年樂器琵琶,為何與女子結下不解之緣?

“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年樂器琵琶,為何與女子結下不解之緣?

琵琶在古時候,曾是很流行的,無論你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有與琵琶為伍的時候,或是彈者,或是聽者,就像現在的音樂一樣,有人愛唱就有人願意聽。不同的人彈起琵琶又各不相同,有借琵琶抒情,又有借琵琶寫實。比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王昭君手中的琵琶用來表達內心情感,而古代琵琶女卻靠著琵琶養活自己,北齊馮曉憐彈起琵琶則心志明朗意志堅定。這就是小小的琵琶,雖然只是樂器,卻有著無窮的魅力。

跨過千年,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與琵琶相關的大多都是女子,彈琵琶似乎成了女子的代名詞,無論是生活還是情懷,只要彈起琵琶,一切情緒盡在其中。時光洪荒裡,那些彈拔琵琶路過紅塵的女子,琵琶成了她們唯一的安慰。所以琵琶,成了女子抒情寫意的工具。那麼,琵琶是怎麼發展成千年樂器的呢?又和女子結下怎樣的不解之緣?

“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年樂器琵琶,為何與女子結下不解之緣?

一、千年彈拔樂器——琵琶的發展歷程

1、何為琵琶?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琵琶,從聲音上來說,很像烏特琴,音律極好音律又極美。從形狀上來說,為梨形曲頸,四柱四弦。其實,中國的琵琶史很久遠,最早琵琶與“枇杷”同音,後因其特殊的彈奏方式,所以,被改稱為“琵琶”。

琵琶演奏風格古樸、獨特,音韻有敲擊鐘磬之風味,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在平靜的空曠地彈奏時,它的琴音能夠傳到二、三里地以外。一個琵琶頭為鳳尾形,身為梨形曲頸,腹部較為寬闊,小小的琵琶躍然紙上。

雖然琵琶在如今已經不是常見樂器,但是它的存在價值還是很大的,不僅是樂師手中的樂器,更是戲曲中的常客,在影視劇、博物館等都有它的身影。

2、琵琶的出現時期:從秦漢始到南北朝時成熟

琵琶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拔樂器,大約在秦朝,樂界開始流傳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向前彈出去的叫“枇”,向後挑起來的叫“把”,所以人們就喚它“批把”。

到了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了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中國,有人就把中國的“批把”和曲項琵琶合二為一,改制成了“新式琵琶”,正式進入宮廷。南朝王僧虔在《技錄》中說“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嘗引後衣乞為音樂。”由此可見,琵琶在南北朝時期便已眾人皆知。

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琵琶由無人知曉到眾人皆知,用了短短几個時期,後又從中亞地區傳入一種“胡琵琶”,無論是獨奏還是合鳴,都能獨當一面,別有一番風味。不過魏晉時期的演奏方式還過於單一,此時沒有太多名曲流傳下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年樂器琵琶,為何與女子結下不解之緣?

3、琵琶的流行與高峰時期:隋唐時期

從北齊到隋唐,是琵琶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以至於它成了樂隊的領奏位置,這種盛況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因為流行甚廣,所以琵琶遂當時最盛行的樂器,也隨即湧現出一批琵琶演奏者和樂曲,更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音律極美,它成為詩詞歌賦的常客,被世人所追崇。

詩人常常借詩歌稱讚演奏者的高超技藝,或如“撥若風雨”,或如“善於攏捻”。在唐代的文獻記載和詩歌中,描述琵琶音樂的精彩篇章也數不勝數,可見此時的琵琶確實流行,而且演奏技巧已有很大的進步,表現力也十分豐富。

琵琶演奏技法的成熟,使得琵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最突出的變化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及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這就好像如今的手機不斷更新迭代一樣。而且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4音位增至16音位,使得琵琶的音律更廣,彈奏的樂曲更為動聽。天籟之音,韻律之美,讓人聽了內心愉悅。如唐白居易就曾在《琵琶行》中這樣描述“琵琶之音”:“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琵琶的盛行得益於成熟的技法及詩詞歌賦。

“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年樂器琵琶,為何與女子結下不解之緣?

4、琵琶的穩定時期:清代

琵琶在經歷過隋唐時的小高峰後,便開始慢慢地衰落。而且因為王公貴族因為喜愛琵琶而荒廢了學業,因此有一段時期宮廷之中便取消了琵琶的演奏,以至於琵琶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野。

但是到了清代,琵琶又重新吸引了人們的眼球,真不愧是“不甘墮落”的樂器之一啊,當時雖然沒有形成小高峰,但是卻使得琵琶更為穩定地流傳了下來,因為那時出現了流派,這些流派的演奏方式又不盡相同,在百花爭豔中,便使得琵琶再次風靡大江南北,可謂是很牛了。

如今的琵琶流派也是當時傳下來的,而最為流行的是南派,比較出名的有5個流派,分別為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崇明派和上海派,更值得一提的是,平湖派的大師李芳園還優化了很多的新指法,將彈奏琵琶的技藝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甚至還出現了“反彈琵琶”。

可見,清朝時期琵琶流派的發展刺激了琵琶更上一層樓。

“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年樂器琵琶,為何與女子結下不解之緣?

其實,無論是在音樂名曲中,還是詩詞歌賦中,琵琶留給我們的都是比較美好的印象,是人人都喜愛的樂器之一,但是後來的文化使得琵琶的受眾人群變小,男人大多不屑於彈琵琶,彈琵琶的大多為女人,這又是為何呢?

二、琵琶與女性的不解之緣

1、抒發情懷的媒介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說得是王昭君的悲慘一生,她雖有沉魚落雁之美,閉月羞花之貌,卻獨獨沒有得見天顏的機會。雖然幻想著能夠得到君王的青睞,卻不曾想迎來的卻是被捨棄,被迫遠嫁匈奴,守在大漠的風沙裡,再也看不到故鄉的春花秋月。

歲月是孤寂的,沙漠埋葬了她最美的年華,孤獨侵蝕著她的思想,在異國他鄉,她只能接琵琶表達自己內心的孤寂之情,悠悠彈了三年的琵琶,第一任丈夫離世,內心終於感受到了歸國的喜悅。然而一切卻又被漢成帝一句“從胡俗”而破滅,無奈之下,她只得又再嫁,就這樣走完了自己多愁善感的一生。所以從那以後,琵琶之音成了閨閣女人表達內心情懷,或喜悅或悲傷的載體之一。

“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年樂器琵琶,為何與女子結下不解之緣?

2、窮苦女性的象徵

現代人有一句俗語“男不拉二胡,女不彈琵琶”,這是因為在古代,彈琵琶的女子,多不是富貴豪門之女,而是青樓歌榭的代名詞。許多窮苦人家的女子,為了養活自己,只得委身成為“琵琶女”,賣藝為生。雖然這些女子只是賣藝,但是在古代,女子拋頭露面本就輕浮,所以古人遂有此哀嘆:“女子彈琵琶,雖美不勝收,卻難免有輕浮之嫌。”

後來,古詩文中的琵琶,從最開始的讚揚之聲,慢慢地變為同情之聲,同情那些空有容顏之美卻無法活得幸福的“琵琶女”,而“琵琶女”也成了詩詞歌賦中常見的人物形象。白居易筆下的“低眉信手續續談,說盡心中無限事”說的就是窮苦琵琶女的形象。從琵琶女的形象中,我們遂同情她們,但是如今看來,她們曾經靠著手藝吃飯,也沒什麼不好的。

3、女性真情的載體

什麼是巾幗?在古時候,女子上陣殺敵、為國效力的是巾幗,然而世人只記得“花木蘭”,卻不識“馮小憐”,她雖為上陣殺敵,卻又一腔志氣。

馮小憐是北齊女子,她聰明靈氣,善彈琵琶精於舞蹈,後主高緯痴迷於她,許下生死都一處約定。然而北齊不久後覆滅,高緯又被殺,無依無靠的馮小憐成為歌姬,但內心卻抱了必死之心,在彈琵琶時,她斷了琵琶弦,遂自殺而亡,宿命輪迴不清,而她終於魂歸心處。

朝代更迭,歲月變遷,一場離合悲歡,一次生離死別,琵琶不會永恆,但是她們的真情實意是永恆的,即便被辜負被錯過被拋棄,她們都為自己曾經傾注的深情所負責。琵琶,這一女性的替代品,也就成為了她們演繹愛情的載體,同時,也表現了古代女子不屈服的志氣。

“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年樂器琵琶,為何與女子結下不解之緣?

從上面幾點來看,琵琶與女性結下的不解之緣,或是情感媒介,或是窮苦象徵,或是愛情載體,雖各不相同但卻都體現了女子獨有的那一份溫柔體貼和與生俱來的才情。無論歲月如何更迭,她們的故事都不會消散,她們的琵琶之音都不會消失,這份不解之緣會在歷史長河裡慢慢地驚豔時光。

三、琵琶的藝術之美和價值

小小的琵琶,所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樂器,更是一個樂器背後偉大的歷史及藝術文化。雖然現如今習琵琶的人越來越少,但是卻絲毫不影響琵琶在文化中的作用,同樣不會淹沒它的藝術之美。

也許,你會覺得身邊很少有琵琶的身影,但是在博物館中,琵琶的收藏價值還是很高的,在那裡你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古代琵琶,它們揹負著歷史的使命,把過去訴說給我們這個時代。就比如紫檀琵琶,它的腹面上有一騎駝人撫琵琶的畫面,如今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品。

“此曲只應天上有”不光琵琶之形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琵琶之音也是值得人駐足欣賞的。在如今很多的影視劇中,我們常常看到琵琶的身影,它的出現給影視劇增添了時代的厚重感,更增添了文化的魅力;而在一些現場演奏中,琵琶的合奏之聲,又猶如天籟之音,與歌者的喉聲很好地融合,互相成就一曲美妙的旋律。

“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年樂器琵琶,為何與女子結下不解之緣?

結語:

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女流之輩,他們都曾把真心付諸給琵琶,在他們眼中,琵琶不是物,而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如今的我們,雖不懂琵琶,但卻可以多習琵琶,讓琵琶在現代中遍地開花,讓經歷歷史長河的它們,也在如今瀟灑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