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戏曲的起源

戏曲是来源于民间的娱乐以及祭祀活动,因为,任何时期任何朝代,只要是人,无论贵贱,也是需要娱乐和祭祀活动的。那么娱乐和祭祀的时候,就会有聚会和参与者,这其中参与唱歌跳舞或者杂耍以及请神祭奠的人,实际也就是后来的演员艺人最早形态。当然,开始的时候,那不会有什么职业性的演员和艺人,除去祭祀活动,可能一些娱乐活动,也是自发的,没有什么更利益的目的,只是为了高兴和欢娱。

所以,更多的时候,没有娱乐也就没有唱歌跳舞这些事情,那么唱歌跳舞中,掺杂一些故事情节,使娱乐不再简单单纯,就有了初步的表演和一些简单的角色,这时候,戏曲的雏形也就慢慢的出现了。

漫谈中国戏曲的起源

民间娱乐活动之一“扭秧歌”

因此,书上告诉你: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歌舞。

既然是起源于歌舞,那么原始的歌舞,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音乐以及歌唱的起源

人类最早的音乐以及歌唱,起源于什么情况,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人类的早期,会用声音的高低强弱,来表达情感和意思,这一点,其实在动物界也有。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劳动的时候,为了能够达到一些劳作时候的统一步调,就产生了一种节奏鲜明的呼喊声,后来人们给这种呼喊声,起了一个名称,叫做“号子”,有人说,这就是音乐和歌唱最早的一种初级形式,也许是这样吧。

还有就是在粮食丰收或者打到猎物以后,人们为了庆祝分享收获和劳动的成果,也会敲击手中的劳作工具;生活用具这些器具,这些生活劳动用具,有用木头制作的,也有用金属制作的,敲击它们,就会发出一种音响,用来为人们欢愉的高唱;热烈的呼喊来伴奏助兴,以此来表达欢乐之情!这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原始乐器的最早形态。

漫谈中国戏曲的起源

民间赛歌会

舞蹈的一些节奏感是需要借助音乐的伴奏做辅助的,因此,歌舞音乐是密不可分的。

2.舞蹈的起源

舞蹈是什么?它是在言语歌唱已经不能够充分表达人思想情绪的时候,一种肢体上的情感补充,因此,最早的舞蹈就是这么来的。

在人类的早期,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是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的。在体力劳动和社会活动交往中;在婚丧嫁娶祭祀礼仪的仪式中,都会看到最早人类舞蹈参与的身影。据大量有据可查的考证,早在四五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原始的祭祀歌舞。华夏在五千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舞蹈这种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和固定形式。

漫谈中国戏曲的起源

由现代艺人再现的原始祭祀歌舞

当然,后来随着人类社会各种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舞蹈也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表演艺术,也有了专门的艺人来从事这方面的活动,甚至成为职业。那么既然成了职业,也就有了对演员的训练和对技艺的总结归纳。慢慢的,舞蹈从盲目性也逐渐演变为用身体,完成各种或者高难;或者优雅的动作和舞姿,以取悦于受众,或者得到名,或者得到利,而或者愉悦于自身以抒发情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注:《毛诗序》)

漫谈中国戏曲的起源

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舞蹈

程羽文在《盛明杂剧·序》中说过:“曲者,歌之变,乐声也,戏者,舞之变,乐容也。”又云:“上古有歌舞而无戏曲。战国、秦、汉,始创优伶。”

诗、歌、舞本为同源,因此戏曲的三大特性之一为综合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3.国学大师王国维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他说:“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

王国维先生是第一位比较准确地阐述了戏曲基本特征的戏曲史论家,也是第一位提出中国戏曲起源于歌舞祭祀的文化人。他在《戏曲考原》中就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漫谈中国戏曲的起源

以歌舞演故事:昆曲《牡丹亭》

他在另一著作《宋元戏曲考》中,通过非常详实可信的史料。认真考证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他认为:“中国戏曲是在古代祭祀歌舞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

王国维说:“浴兰沐芳,华衣若英,衣服之丽也;缓节安歌,竿瑟浩倡,歌舞之盛也,乘风载云之词,生别新知之语,荒淫之意也。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4.“角觝百戏”(也称“角抵戏”)的出现是最早的戏曲形式

这种西汉武帝年间,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觝百戏”,可以认为是中国戏曲出现的最早雏形。从今天的墓葬壁画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大概面貌。

漫谈中国戏曲的起源

墓葬石刻“角觝百戏”

什么是“角觝百戏”中的“角觝(抵)”呢?就是如同今天的摔跤相扑,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表演。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有云: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

那么什么是“角觝百戏”中的“百戏”?顾名思义,这种称呼就是对当时民间众多的杂耍表演的一种总称。其实说是百戏,那已经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了,最早的民间杂耍,杂技、歌唱、舞蹈、武术表演、幻术魔术,都可以归纳到这种百戏的称呼中。

漫谈中国戏曲的起源

墓葬壁画“角抵戏”

艺术是需要交流融合的,随着中西文化商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开始文化上的交流,以及相互补充借鉴,于是,围绕着“角觝百戏”的演出活动也开始空前的活跃。有民间自发的,有官家组织的,在这些演出中,艺人们运用多种技艺去表现一些传说以及现实故事,由此,这种由技艺向戏曲戏剧化转化,得到了迅速的促进和发展,《东海黄公》就是当时流传的是一出非常著名的角抵戏。

5.中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戏曲:《东海黄公》

这出戏,产生于汉武帝时期,汉代刘歆著的《西京杂记》对这出早期戏曲的故事是这样记载的:“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蠃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刘歆这段描述的大致意思是:“东海人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漫谈中国戏曲的起源

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

当时关中一带的艺人,根据这个故事编成角抵戏来表演,后来乐府把这出戏收集整理,作为一个节目呈现给皇帝。东汉时期的张衡在他写的《西京赋》中有这样的描写:“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说的也是这出戏。

《东海黄公》这出戏的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但它不像一般的角抵戏那样,由两个演员上场竞技,以强弱决定输赢,前面说了,它是根据特定的人物故事演出排练好的情节。因此,戏里人物的造型、冲突的情境、胜负的结局都是预先规定好的,其间还有举刀祝祷、人虎相搏等舞蹈化的动作。演员也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比如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那么白虎也是人装成的虎形,有特定的服饰装扮而成。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百戏”中的竞技了,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

漫谈中国戏曲的起源

汉瓦当石刻“东海黄公”

因此,这出戏,它也是第一次突破古代倡优的那种即兴随意的逗乐与讽刺的表演,而把戏曲表演的几个重要因素初步融合了起来,为早期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所以戏剧史家通常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曲的雏型,并把东汉武帝的“角觝百戏”中的百戏集演,视作孕育中国戏曲的摇篮和始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