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没关系,有钱就能当监生(笑林广记五则)

不识字?没关系,有钱就能当监生(笑林广记五则)

一监生姓王,加纳知县到任。初落学,青衿呈书,得“牵牛”章。讲诵之际,忽问:“那王见之是何人?”答曰:。‘此王诵之之兄也。”又问:“那王曰然是何人?”答曰:“此王曰叟之弟也。”曰:“妙得紧。且喜我王氏一门,都在书上。”

------《笑林广记 王监生》

有监生,穿大衣,带圆帽,于着衣镜中自照,得意甚。指谓妻曰:“你看镜中是何人?”妻曰:“臭乌龟!亏你做了监生,连自(字)多不识。”

------《笑林广记 自不识》

一人援例入监,吩咐家人备帖拜老相公。仆曰:“父子如何用帖,恐被人谈论。”生曰:“不然。今日进身之始,他客俱拜,焉有亲父不拜之理?”仆问:“用何称呼?”生沉吟曰:“写个眷侍教生罢。”父见,怒责之。生曰:“称呼斟酌切当,你自不解。父子一本至亲,故下一‘眷’字。‘侍’者,父坐子立也。‘教’者,从幼延师教训。生者,父母生我也。”父怒转盛,责其不通,生谓仆曰:“想是嫌我太妄了,你去另换过晚生帖儿来罢。”

------《笑林广记 监生拜父》

一监生妻谓其孤陋寡闻,使劝读书。问:“读书有甚好处?”妻曰:“一字值千金,如何无益?”生答曰:“难道我此身,半个字也不值?”

------《笑林广记 半字不值》

一监生临终,谓妻曰:“我一生挣得这副衣冠,死后必为我殡殓。”妻诺。既死,穿衣套靴讫,惟圆帽左右欹侧难带。妻哭曰:“我的天,一顶帽子也无福带。”生复转魂,张目谓妻曰:“必要带的。”妻曰:“非不欲带,恨枕不稳耳。”生曰:“对门某医生家药撵槽,借来好做枕。”

------《笑林广记 借药撵》

一监生姓齐,家资甚富,但不识字。一日,府尊出票,取鸡二只,兔一只。皂亦不识票中字,央齐监生看。生曰:“讨鸡二只,免一只。”皂只买一鸡回话。太守怒曰:“票上取鸡二只,兔一只,为何只缴一鸡?”皂以监生事禀,太守遂拘监生来问。时太守适有公干,暂将监生收入斋戒库内候究。生入库,见碑上“斋戒”二字,认做他父亲“齐成”姓名,张目惊诧,呜咽不止。人问何故,答曰:“先人灵座,何人设建在此?睹物伤情,焉得不哭。”

------《笑林广记 斋戒库》

不识字?没关系,有钱就能当监生(笑林广记五则)

楼石山人曰:唐宋后,读书已经不是世家大族的专利了,民间人家但薄有田产,都想培养一二读书人。“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或者说:“学而优则仕。”但真正能把书读懂读透的士子又有几个呢?民间风气,一旦说起读书人,普遍敬重三分。一些地主老财,买卖商人,生活虽无忧,但总觉得门风差点,怎么办呢?花钱纳监,何为纳监?纳监,指明、清科举时代富家子弟纳资为监生。就是借助国家的一些捐赠制度,花钱给自己定一个初级读书人的名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纳监为官的人都不好,但绝对是绝大部分纳监为官的人都是不学无术之辈,就如上面几则笑话中的监生,让人看了都是笑中带泪。如此人物一旦捐官上任,基本是被手下胥吏蒙的团团转,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聘请的师爷有能力,或许还能做一番事情,如果是师爷和胥吏狼狈为奸,那他的治下就基本暗无天日,民不聊生了。所以说吏治清明,必须从源头抓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