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春節嗎?別再被騙了,僅僅105年而已!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的歲首。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等。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各種慶賀新春的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但是你知道嗎?其實春節的稱呼並非自古就有,僅僅只有一百多年而已!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春節嗎?別再被騙了,僅僅105年而已!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歷法是比較多的,中國的歷法和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漢歷(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在曆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曆(漢歷)。雖然,陰曆、農曆都俗稱古歷、漢歷、夏曆、舊曆,不過陰曆和農曆(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夏曆(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春節嗎?別再被騙了,僅僅105年而已!

因為月亮繞地球一個週期大約為29.5天,這樣一年只有354或者355天,而太陽曆一年為365天,這樣相比陰曆比太陽曆一年少了11天,這就導致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有時候會互換,冬天熱出汗,夏天霜滿天。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陰曆慢慢才演變出4年一閏,平年只有12個月,而閏年卻有13個月份的解決方案。

上古時代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標示一年四季時間變化,當北斗斗柄指向寅(正東偏北)時為立春節點。上古干支紀元,正月建寅(攝提格)。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朝代更迭、曆法變動,歲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國曆代的新年,設定日期並不一致。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春節嗎?別再被騙了,僅僅105年而已!

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顓頊歷)。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並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

漢朝以後,有幾名皇帝改歷改歲首。王莽篡漢後,規定十二月朔為歲首,是為殷正。魏明帝曹叡改為殷正。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也用周正。此後歷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一日為歲首。

經歷代發展,後人在早期曆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夏曆。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直至今。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陰曆,又稱陰陽合曆))。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屬陽曆的一種,又稱格里高利曆)。後來為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鑑於夏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的“立春”節氣前後,因此便把夏曆(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1913年7月(民國二年),當時北京(民國)政府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中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因當時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漢族節日列為全國節日不妥),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