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職業種植者才是中國農業的未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行業分析】職業種植者才是中國農業的未來

說到農業,就需要關注兩個關鍵詞:農業服務商和職業種植者。農業服務商活得好不好,取決於他們服務的職業種植者的生存狀態。

職業種植者群體值得被廣泛關注。

【行業分析】職業種植者才是中國農業的未來

什麼是職業種植者?職業種植者的定義又是什麼?我們認為,職業種植者應該這樣定義:以盈利為目的;通過組織化、規模化、科技化為經營手段的職業群體。

說職業種植者的生存狀態,我們先看數據,用數據說話。

我們從四大主糧和主流水果的價格走勢來看職業種植者的生存狀態。主糧價格走勢我們看水稻,追溯到十年前,十年前水稻的最低收購價格大概1元/斤,2019年水稻的最低收購價為1.3元/斤,十年間增長30%。

我們試想一下,十年間,貨幣的購買力有沒有下降?存不存在通貨膨脹?以省會城市的房價為例,十年前房價可能是5000元/平方,現在20000元/平方,4倍的增長!十年前,你出門錢包裡裝500元錢,感覺還是很有購買力的。而今天,當你出門時發現你的微信,你的支付寶裡只剩500元了,你是否會感到恐慌?

我想說的就是這個邏輯,同等金額的貨幣,購買力下降了很多。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我們也追溯到十年前,2009年,小麥的收購價是0.9元/斤,現在1.2元/斤,也是大約30%的增長。玉米十年前收購價是0.76元/斤,現在1元/斤。馬鈴薯從2016-2019年的數據顯示,2016年底馬鈴薯還處於高位,2017年馬鈴薯價格一直跌倒了谷底,我記得2018年2月我們的馬鈴薯大會的主題就是《活下來,經“贏”你的農場》。

【行業分析】職業種植者才是中國農業的未來

大田糧作一般,經作會不會好一些?通過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出,主流水果這十年也是大概是30%左右的整體增長速度,不用說根據年份的不同,還有大的價格波動了。從上述分析,我們就可以大致看出,農業的日子如何?職業種植者的日子又如何?農民收入來源我們再看農民的收入來源。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初發布的官方數據:

2018年我國農村人口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4600元左右,而與此同時,我國外出務工農民工人均年收入卻達到了44500元左右。目前外出務工所帶來的工資性收益,已經遠遠超過農業種植所帶來的收益,成為農民收入及增收的最主要組成部分。既然外出務工成了主要的收入來源,農業就成了副業,也就造成了農業人口的流失,甚至個別的拋荒等現象發生。帶來種植積極性的削弱。

【行業分析】職業種植者才是中國農業的未來

影響農民種植的最主要因素:種植效益越來越低,種植成本越來越高,人均種植規模難有提升,導致最終的種植效益遲遲不增長。

未來,我國的農業種植人數將會越來越少。提高機械化水平,降低種植成本 ——用更少的人來耕種更多的土地,才是長久之計。

針對職業種植者的痛點,近兩年,《農資與市場》走訪了國內不少的大大小小的種植基地,這裡面,有大至1萬畝的蘋果、柑橘等基地,千畝基地,最多的是千畝以下、200畝以上的適度規模基地。對於上千畝乃至上萬畝的基地而言,能保本就已經很不錯了。

已經投產老基地痛點:銷售渠道不暢/無持續性投入;生產管理;缺乏勞動力。而新建基地卻容易陷入品種迷茫,缺少資金(很多人都覺得應該不缺資金),缺乏勞動力的泥潭。無論是新老基地,都缺乏勞動力,以及對日趨增長的勞動力成本的無力感。以至於有人說,農業是勇敢者的遊戲。

不管是農業領域的規模種植者,還是外來資本跨界搞規模種植的,成功的永遠只是少數,大多最終以“慘”字收尾,賠得一塌糊塗。成功的比例甚至低於我們常說的二八定律,即低於20%。

我們總結了職業種植者六大痛點:技術薄弱、管理缺失(這是最突出的問題)、信息不暢、銷路單一、智能化、數據化不足。今年是全面奔小康之年,也是全面脫貧的一年。農業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職業種植者對於國家戰略的達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我國的職業種植者雖然還不夠職業,還面臨著很多痛點、難點,還需要幫扶,還需關注,但職業種植者必將引領中國農業的轉型和發展,是中國農業的未來。

內容來源:《農資與市場》總編 馮衛東、今日頭條 有農有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