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學不要學成狂人

學習心學不要學成狂人

網絡中有很多各種心學群,平時也接觸過很多自認為對心學很有研究的人,他們每天在群裡宣講自己的心學心得,遇到與他們意見不一致的,就大加指責,從最初的討論,逐漸演變為互掐。他們誰也說服不了誰,每天花大量時間在群裡刷存在感。修習心學,最終修成了狂人還不自知。

按人對本性領悟層次不同,人可以分為三類:生知安行,學知勵行,困知勉行

生知安行的人,本性淳樸、純真,私慾很淡,周圍的環境也很好,他們天生就知道按照自己的良知指示去做事情,這類人是不需要修身。

進入群聊的大部分是困知勉行的人,他們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種困惑,無法解答,期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尋找心靈的安慰。但這些人私慾很重,也正是因為私慾造成了他們的各種困惑。他們修習心學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互掐中,並沒有真正落實到現實生活中,踏踏實實的踐行。真正的修習者應該是很謙卑的,溫文儒雅,討論時非常平和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迫他人接受。和他們交往,有如沐春風般舒適。

真正的領悟心學的精髓後,一個人會有獨立的人格,和行為準則,當面臨一件事需要作出選擇時,唯一相信的就是自己的良知,對於他人的評價他們是毫不在意的。他們認為只要遵從自己的良知做事,就是對的。如果這種人真的恢復了自己的“本性、本體”還好,就怕他們錯把私慾當良知,自己還不自知,此時他們就變成了一個標榜修習心學的狂人。陽明先生去世後,《心學》門派四分五裂,王艮、王龍溪、錢德洪等學生都自立門戶,宣揚自己的學說,這其實已經違背了先生的本意。

《傳習錄拾遺》中記載著先生這樣的話:

“據人心所知,多有誤欲作理,認賊作子處。何處乃見良知?”先生曰:“爾以為何如?”曰:“心所安處,才是良知。”曰:“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

常常自省,是否有在不該心安處心安?保持謙遜、踏實的做人理念,不斷在生活中體悟,如此才能真正發揮《心學》的作用,讓我們內心坦蕩,自信堅定,但不淪落為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