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就是倾听内心的声音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今天我来谈谈什么是“致良知”,如何在生活中“致良知”。

“良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是人天生就具有的“道德观”,就是《大学》中的“明德”,也是《中庸》中说的“本性”;

我在学习《心学》初期的时候曾经怀疑过这种说法。后来经过很长时间的切身体悟,才明白先贤们所说不虚。

我们先从孟子的“四端”说来谈起: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我们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一两岁的小孩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中间哭泣,寻找妈妈。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的把小孩抱到安全地带,想办法帮他找到妈妈。这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这就是“仁心,恻隐之心”存在的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每个人都有“仁心”。

如果换做一只猫看到这种情况,它就不会生起恻隐之心,这就是人与兽的区别。

当我们做了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被别人发现,脸会发红,感到羞愧,这种感觉很是难受,于是下定决心,下次再不做这种"不义”之事。正是由于人有这种天生的羞恶之心,才会有“义”的产生。关羽“义薄云天”,因为他有非常强的“羞恶之心”。

你喜欢吃油焖大虾,聚会时,油焖大虾端上来,但还有一个朋友没到,大家都在等他,你一定不好意思先吃。这就是“辞让之心”,基本的礼貌的开端。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谁真正对你好,谁是虚情假意,酒肉朋友,我们心中自然有数,这就是“是非之心”,也就是“智慧的开端”。

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说明我们每个人本身都具备仁、义、礼、智这些本质,而“良知”,就是“仁、义、礼、智”这些道德观的统称。

遗憾的是随着我们的成长,后天的“小我“也就是”“私欲”产生了,我们这些本质被遮蔽了,或者由于生长环境等等原因,良知没有被很好的扩充,导致短暂的没有显露,如乌云遮住了太阳。但是,虽然看不到阳光,但太阳依旧存在。修身,就是剔除遮住太阳周围的乌云,让阳光重新普照。也就是“复性”,回归我们的“本质”。

当我们面对一件需要作出抉择的事情的时候,因为良知的存在,我们的内心是知道应该怎样抉择的。但由于私欲太重,我们很多时候会不按照良知的给出的答案去做,作出“违背”良知的事情。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我们内心“独知”的自责声音却不会消失,每当我们想起这件事就会感觉不舒服。如果我们通过“事上磨练”,练就遇到任何事,都毫不犹豫的听从良知的声音,拒绝私欲的诱惑,此时,我们就是在“致良知”。致良知,必须要落实在生活中,这就是修身。

今天就和大家谈这么多,欢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讨论,关注“成明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