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焦虑!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心理预期的过程

开头先聊一点宏观的东西。根据彭博社对69位经济学家的本月调查,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在今年二季度同比下降25%,失业率预计达到12.6%,为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截止4月4日的这一周,美国初次申请失业金的人数为660.6万人,往前三周合计初次申请失业金的人数已经达到1680万,失业率可能已经达到15%。

拒绝焦虑!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心理预期的过程

美国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指标。首先,有资格申领失业金的人员必须是本人无过错被裁员的,如果因为违纪违规而遭到雇主解聘,是没资格申领失业金的。这一条规定就说明,美国实际失业人数必然大于官方公布的数据。

其次,2018年,美国单单消费支出创造的GDP就占世界总GDP的17%,同年,我国总GDP占世界16%。消费占美国GDP的比重超过70%。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美国家庭经济状况报告显示,约27%的受访者需要变卖财物或借钱才能凑齐400美元,而12%的受访者表示无论如何都拿不出这么多钱。这就是网上流传的所谓的“40%美国人连400美元存款都没有”的新闻来源。

根据德意志银行的统计数据,由于信用卡和车贷利率的上升,美国家庭的利息支出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上涨。2018年,美国家庭2.4%的支出是在还利息。在部分固定开支还在上涨的情况下,失业的人越多,美国社会的消费购买力就损失越多。

拒绝焦虑!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心理预期的过程

同时,由于疫情的影响,占美国经济超过80%的服务业在人口流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必然遭受重大打击。服务业的收入减少,能够吸纳的就业人口减少,社会的消费购买力减少,进而整个社会的收入进一步减少,就业人口继续减少。可想而知,前几天新闻里说的,美国征召100万预备役军人,那真的是准备应对其内部可能发生的社会动乱。

大洋彼岸的美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根据我们的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9年1月,美国占我国商品出口总额的16.8%,占我国商品贸易顺差的69.48%。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7年美国进口自中国大陆的商品占其进口总额的21.6%。按照这个数字,美国少进口一块钱的东西,我们就要少出口两毛钱多一点。而2017年,美国从中国大陆的进口总额是5056亿美元。

我们出口的第一大客户眼看着情况越来越差。而占我们出口总额其余83%的世界其他地区,也正在遭受疫情的影响。现在的外贸行业,除了出口防疫物资以外,真的是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而网上社交媒体上已经有很多截图或照片流传出来,显示很多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减薪的减薪、放无薪假的放无薪假。经济方面的困难,或者已经降临到部分人身上,或者正在靠近我们。

拒绝焦虑!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心理预期的过程

这几天还有一个国际新闻,引发了另一个国内新闻。由于蝗灾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全世界已经有12个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不知道什么样的人传了什么样的信息,我们这边有一些群众居然开始抢购粮食,把一些地方的超市里的大米都买空了。事实上,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备是非常充足的,按照官方的数据,我们一年不生产粮食,全国人民也有饭吃。更不用说,我们的主粮产量是足够供应国内需求的。

我们虽然是粮食进口大国,但进口的粮食主要是用来生产油和饲料的。也就是在极端情况下,进口不到一粒大豆的时候,猪肉和色拉油可能会非常贵,但是米饭绝对是敞开供应的。这应该还是买不买得起的经济问题,而不是威胁有没有饭吃的安全问题。

但是,昨天网上报道出来的某艘大型军用船舶打开定位识别,缓慢通行于我国内部水域的新闻,结合美国今年以来的一些动作,以及目前越来越严峻的美国经济和疫情形势,我们要做好美帝转移内部矛盾的心理准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内部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其高层转移矛盾的动机越来越充分。而由于其内部矛盾的严重性,想要有效地转移矛盾,就必须制造足够大的外部事件。这种事件肯定不是美军在叙利亚发射几颗导弹的级别,你懂的。

由此看来,2020年的我们,既要面对可能降临到大部分人身上的经济困难,也要面对周围爆发重大风险的可能性。正常人都没有理由不悲观啊!这种情形下,贩卖焦虑的人应该生意特别好,而且在最近的抢购粮食的小事件上,就体现出他们的成功。那么,我们应该悲观和焦虑吗?要担心失业吃不起饭,甚至有不明飞行物可能掉落在我们身边吗?

拒绝焦虑!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心理预期的过程

人类是一种适应型的动物。这种适应性既体现在生理方面,也体现在心理方面。就拿离我们记忆最近的疫情来说,一开始全国人民不得不待在家里,很多地方甚至限制每户居民两天才能出门一次采购生活物资,是不是很不适应!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有的人开始和亲戚朋友开着视频“云聚餐”,有的人隔着自家窗户玻璃和对面楼里的邻居跳舞互动,有的人把各种有趣的居家行为拍成短视频在网上分享。又过了一段时间,部分企业开始“云复工”,通过网络让员工在家办公。学校开始要求老师给学生上网课,老师变身主播,学生们隔着屏幕上课、写作业、给老师刷火箭、给某款移动办公软件疯狂打差评。

再然后,我们这边开始逐渐大规模复工、大规模小区解封,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现在出门不戴口罩是不是有点不习惯。再往下想一想,如果继续宅在家里,是不是也没有一开始那样的不习惯和抱怨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已经适应了疫情影响下的新生活状态。

为什么一开始大家不习惯且有诸多抱怨?甚至有的人还动用关系,在全社会宅家防疫的时候到处乱跑,并洋洋得意地在网上显摆出来?因为我们对正常的生活状态有一个基本的心理预期:春节假期就是应该到处玩的,就是应该走亲戚串门打牌,约好友逛街吃饭看电影的。一切的不习惯,都是因为原本正常的心理预期被现实打破了。

拒绝焦虑!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心理预期的过程

前一段时间,美国社会居然为了疫情之下要不要戴口罩的问题在那里争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我们看来有点反智的行为?就是因为美国老百姓一开始的心理预期就被西方媒体塑造成了“病毒不严重”、“就是个大号流感”、“病毒对西方人无效”、“东方大国都能搞定,我们就更加没事儿了”等等的状态。

美国老百姓这种心态,就有点像一个人在单位里准备拿年终奖了,听说一个平时业绩比自己差很多的人都拿了两万,自己对年终奖的心理预期一下子就提到两万以上了。大家想一想,如果这时候,领导告诉这个人,年终奖只有五千,会是怎样一个场景?

正常人应该都想找领导理论一番吧。如果发现这里有不公平的黑幕,轻则这人以后消极怠工,重则立马辞职走人。如果发现那个业绩不如自己的同事,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对单位的突出贡献,而破格多拿了年终奖,那么这个人内心会平静很多。但是,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呢:既没有发现什么黑幕,也没有发现业绩差的同事有什么其他贡献,反正单位就是这么定的,这个人以后怎么办?

这个案例就显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碰到的一种情形: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现实如此,你看着办吧。我们是认为结果非常不好,为什么全世界都和自己作对,世界很黑暗、生活很糟糕,老子不和你们玩儿了;还是,平静地接受现实,同时思考自己此时此刻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自己的处境,然后动手去行动呢?

拒绝焦虑!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心理预期的过程

为什么很多人会纠结在前一种情形里,自我痛苦、怨天尤人、无法自拔?这是因为他们对外界有个一厢情愿的心理预期,而一旦现实的发展偏离他们的预期,他们就不满、愤怒、甚至想要报复。那么,心理预期这个东西,是固定的,还是可以调节的?

当然是可以调节的!人是适应型动物,会慢慢适应环境的改变。这就像有些富裕家庭会把子女送去学武或者过一段时间的军训生活。也许孩子一开始娇生惯养不适应,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正常人都会适应的,哪怕那种生活真的很苦。

因此,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与其在自我的世界里拼命挣扎一番,在被现实教训够了以后,再低头和适应;不如一开始就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预期,平稳地应对一切情况的来临。这样,我们在冷静的情况下,更容易采取明智的行动,从而使得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的维护。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合理地管理自己的心理预期呢?这就只有让自己去多经历一些事情了。经验是积累出来的,心态也是锻炼出来的。当我们经历过很多好事之后,面对事情时的心理预期会随之提高,那么我们就不会盲目地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心理预期降得过低。当我们经历过很多坏事之后,心理预期也会随之降低,那么我们也不会盲目地把自己对世界的心理预期抬得过高。人经历多了,自然而然地就成长了。这个成长除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升级,更重要的就是锻炼出越来越平稳的心态。而这种平稳的心态,就是我们合理调节和管理自己心理预期的结果。

拒绝焦虑!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心理预期的过程

说到这里,请问,以后再有人向我们贩卖焦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自己会焦虑?其实,人之所以会焦虑,无非就是担心未来的境遇会比今天糟糕。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经历足够多,也就是真正的心智成长了,那么这个人必然体验过很多美好的事情,也必然经历过很多恶劣的遭遇。这样的人,心理预期早已在很宽的幅度里剧烈波动过了,俗称“经历过风浪”了,自然不会因为别人贩卖焦虑而惊慌失措,也就不会盲目地冲到超市抢购大米了。

所以,人要产生抵抗焦虑的免疫力,就必须让自己成长起来。而成长的关键,就是多经历一些事情,在好事与坏事、喜悦与愤怒、感动与悲伤、兴奋与沮丧等等的磨砺下,掌握有效的自我心理预期管理的能力,练就平和的心态。除此以外,别无捷径。

讲了上面一大通道理,不是我接下来准备贩卖焦虑了,而是我想善意地提个醒。

接下来的一段不短的时间里,整个世界会经历经济衰退,我们社会的经济也会受到巨大影响,而我们个人,可能会经历一段经济困难的日子。无论各位读到这篇文章的有缘人是否曾经过过苦日子,接下来的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里,要调整好自己对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的心理预期。

接下来的可能离我们不太远的时间里,整个世界可能因为部分社会需要转移内部矛盾,而不得安宁。如果出现子弹天上飞的情景,我们要相信我们强大的后盾。但是,还是上面的那句话,我们可能要面对物质条件差一点的生活,大家需要管理好这方面的心理预期。

拒绝焦虑!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心理预期的过程

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即使明天疫苗就能研究出来并投入量产,即使马上就能消灭世界范围内的疫情,我们还是要面对一个存量博弈的世界。今天的世界,绝大多数商品的产能都是过剩的。表面上看起来,手机性能越来越好,汽车也越来越新,吃的喝的玩儿的都层出不穷地翻着新花样;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的生活水平,是相对下滑的。注意,是相对下滑,不是绝对变差!

根据Statista网站公布的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也就是分割收入水平前50%的美国家庭和收入水平后50%的家庭的那个数字,在1999年是60062美元,而2015年是58476美元。这个数字说明,美国后一半的家庭过了十六年,收入反而更低了,但美国的物价指数一直都是正的。也就是说,美国社会的日常生活用品价格水平是上涨的。那么,收入低了但物价高了,不就是生活水平变低了嘛!而美国只是西方世界的一个代表,法国黄马甲、英国脱欧等等,都有同样的背景。

因此,我们才看到近几年世界上风起云涌,到处不是真刀真枪的武装冲突,就是没有硝烟的贸易纠纷。美国人也知道,能和和气气做生意赚大钱,就没必要搞得争锋相对地斗来斗去,斗是有成本的!那为什么美国主动要斗呢?就是因为世界好久没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带来的生产力发展以及新需求大爆发,来创造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增量了。这就导致了我们活在一个你多赚一块钱就是我少挣一块钱的存量博弈的世界里。所以,当然要斗、要抢啊。

焦虑贩卖,哦不,善意提醒完了,原理也讲清楚了,接下来怎么办?上面不是都说了,管理好我们的心理预期!世界不再是那个所有人都能和和气气做生意的世界了,经济也不再是那个GDP增长低于7%就好像慢得不可接受的时代了。调整好我们的心理预期,平静地面对一切不得不到来的现实,努力投资自己、提升自己,为抓住下一轮经济腾飞的机会而积蓄自己的力量。这一天不会很快到来,但终究会到来。

相关阅读: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