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焦慮!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調整心理預期的過程

開頭先聊一點宏觀的東西。根據彭博社對69位經濟學家的本月調查,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在今年二季度同比下降25%,失業率預計達到12.6%,為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截止4月4日的這一週,美國初次申請失業金的人數為660.6萬人,往前三週合計初次申請失業金的人數已經達到1680萬,失業率可能已經達到15%。

拒絕焦慮!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調整心理預期的過程

美國初次申請失業金人數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經濟指標。首先,有資格申領失業金的人員必須是本人無過錯被裁員的,如果因為違紀違規而遭到僱主解聘,是沒資格申領失業金的。這一條規定就說明,美國實際失業人數必然大於官方公佈的數據。

其次,2018年,美國單單消費支出創造的GDP就佔世界總GDP的17%,同年,我國總GDP佔世界16%。消費佔美國GDP的比重超過70%。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2019年發佈的美國家庭經濟狀況報告顯示,約27%的受訪者需要變賣財物或借錢才能湊齊400美元,而12%的受訪者表示無論如何都拿不出這麼多錢。這就是網上流傳的所謂的“40%美國人連400美元存款都沒有”的新聞來源。

根據德意志銀行的統計數據,由於信用卡和車貸利率的上升,美國家庭的利息支出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上漲。2018年,美國家庭2.4%的支出是在還利息。在部分固定開支還在上漲的情況下,失業的人越多,美國社會的消費購買力就損失越多。

拒絕焦慮!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調整心理預期的過程

同時,由於疫情的影響,佔美國經濟超過80%的服務業在人口流動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必然遭受重大打擊。服務業的收入減少,能夠吸納的就業人口減少,社會的消費購買力減少,進而整個社會的收入進一步減少,就業人口繼續減少。可想而知,前幾天新聞裡說的,美國徵召100萬預備役軍人,那真的是準備應對其內部可能發生的社會動亂。

大洋彼岸的美國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根據我們的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19年1月,美國佔我國商品出口總額的16.8%,佔我國商品貿易順差的69.48%。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17年美國進口自中國大陸的商品佔其進口總額的21.6%。按照這個數字,美國少進口一塊錢的東西,我們就要少出口兩毛錢多一點。而2017年,美國從中國大陸的進口總額是5056億美元。

我們出口的第一大客戶眼看著情況越來越差。而佔我們出口總額其餘83%的世界其他地區,也正在遭受疫情的影響。現在的外貿行業,除了出口防疫物資以外,真的是生意越來越難做了。而網上社交媒體上已經有很多截圖或照片流傳出來,顯示很多製造業企業已經開始減薪的減薪、放無薪假的放無薪假。經濟方面的困難,或者已經降臨到部分人身上,或者正在靠近我們。

拒絕焦慮!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調整心理預期的過程

這幾天還有一個國際新聞,引發了另一個國內新聞。由於蝗災和疫情的雙重影響,全世界已經有12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不知道什麼樣的人傳了什麼樣的信息,我們這邊有一些群眾居然開始搶購糧食,把一些地方的超市裡的大米都買空了。事實上,我們國家的糧食儲備是非常充足的,按照官方的數據,我們一年不生產糧食,全國人民也有飯吃。更不用說,我們的主糧產量是足夠供應國內需求的。

我們雖然是糧食進口大國,但進口的糧食主要是用來生產油和飼料的。也就是在極端情況下,進口不到一粒大豆的時候,豬肉和色拉油可能會非常貴,但是米飯絕對是敞開供應的。這應該還是買不買得起的經濟問題,而不是威脅有沒有飯吃的安全問題。

但是,昨天網上報道出來的某艘大型軍用船舶打開定位識別,緩慢通行於我國內部水域的新聞,結合美國今年以來的一些動作,以及目前越來越嚴峻的美國經濟和疫情形勢,我們要做好美帝轉移內部矛盾的心理準備。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美國內部問題正在越來越嚴重,其高層轉移矛盾的動機越來越充分。而由於其內部矛盾的嚴重性,想要有效地轉移矛盾,就必須製造足夠大的外部事件。這種事件肯定不是美軍在敘利亞發射幾顆導彈的級別,你懂的。

由此看來,2020年的我們,既要面對可能降臨到大部分人身上的經濟困難,也要面對周圍爆發重大風險的可能性。正常人都沒有理由不悲觀啊!這種情形下,販賣焦慮的人應該生意特別好,而且在最近的搶購糧食的小事件上,就體現出他們的成功。那麼,我們應該悲觀和焦慮嗎?要擔心失業吃不起飯,甚至有不明飛行物可能掉落在我們身邊嗎?

拒絕焦慮!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調整心理預期的過程

人類是一種適應型的動物。這種適應性既體現在生理方面,也體現在心理方面。就拿離我們記憶最近的疫情來說,一開始全國人民不得不待在家裡,很多地方甚至限制每戶居民兩天才能出門一次採購生活物資,是不是很不適應!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有的人開始和親戚朋友開著視頻“雲聚餐”,有的人隔著自家窗戶玻璃和對面樓裡的鄰居跳舞互動,有的人把各種有趣的居家行為拍成短視頻在網上分享。又過了一段時間,部分企業開始“雲復工”,通過網絡讓員工在家辦公。學校開始要求老師給學生上網課,老師變身主播,學生們隔著屏幕上課、寫作業、給老師刷火箭、給某款移動辦公軟件瘋狂打差評。

再然後,我們這邊開始逐漸大規模復工、大規模小區解封,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現在出門不戴口罩是不是有點不習慣。再往下想一想,如果繼續宅在家裡,是不是也沒有一開始那樣的不習慣和抱怨了。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已經適應了疫情影響下的新生活狀態。

為什麼一開始大家不習慣且有諸多抱怨?甚至有的人還動用關係,在全社會宅家防疫的時候到處亂跑,並洋洋得意地在網上顯擺出來?因為我們對正常的生活狀態有一個基本的心理預期:春節假期就是應該到處玩的,就是應該走親戚串門打牌,約好友逛街吃飯看電影的。一切的不習慣,都是因為原本正常的心理預期被現實打破了。

拒絕焦慮!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調整心理預期的過程

前一段時間,美國社會居然為了疫情之下要不要戴口罩的問題在那裡爭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在我們看來有點反智的行為?就是因為美國老百姓一開始的心理預期就被西方媒體塑造成了“病毒不嚴重”、“就是個大號流感”、“病毒對西方人無效”、“東方大國都能搞定,我們就更加沒事兒了”等等的狀態。

美國老百姓這種心態,就有點像一個人在單位裡準備拿年終獎了,聽說一個平時業績比自己差很多的人都拿了兩萬,自己對年終獎的心理預期一下子就提到兩萬以上了。大家想一想,如果這時候,領導告訴這個人,年終獎只有五千,會是怎樣一個場景?

正常人應該都想找領導理論一番吧。如果發現這裡有不公平的黑幕,輕則這人以後消極怠工,重則立馬辭職走人。如果發現那個業績不如自己的同事,是由於其他方面的對單位的突出貢獻,而破格多拿了年終獎,那麼這個人內心會平靜很多。但是,如果是第三種情況呢:既沒有發現什麼黑幕,也沒有發現業績差的同事有什麼其他貢獻,反正單位就是這麼定的,這個人以後怎麼辦?

這個案例就顯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碰到的一種情形:不管你接受還是不接受,現實如此,你看著辦吧。我們是認為結果非常不好,為什麼全世界都和自己作對,世界很黑暗、生活很糟糕,老子不和你們玩兒了;還是,平靜地接受現實,同時思考自己此時此刻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自己的處境,然後動手去行動呢?

拒絕焦慮!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調整心理預期的過程

為什麼很多人會糾結在前一種情形裡,自我痛苦、怨天尤人、無法自拔?這是因為他們對外界有個一廂情願的心理預期,而一旦現實的發展偏離他們的預期,他們就不滿、憤怒、甚至想要報復。那麼,心理預期這個東西,是固定的,還是可以調節的?

當然是可以調節的!人是適應型動物,會慢慢適應環境的改變。這就像有些富裕家庭會把子女送去學武或者過一段時間的軍訓生活。也許孩子一開始嬌生慣養不適應,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正常人都會適應的,哪怕那種生活真的很苦。

因此,面對不可改變的現實,與其在自我的世界裡拼命掙扎一番,在被現實教訓夠了以後,再低頭和適應;不如一開始就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預期,平穩地應對一切情況的來臨。這樣,我們在冷靜的情況下,更容易採取明智的行動,從而使得自己的利益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維護。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合理地管理自己的心理預期呢?這就只有讓自己去多經歷一些事情了。經驗是積累出來的,心態也是鍛煉出來的。當我們經歷過很多好事之後,面對事情時的心理預期會隨之提高,那麼我們就不會盲目地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心理預期降得過低。當我們經歷過很多壞事之後,心理預期也會隨之降低,那麼我們也不會盲目地把自己對世界的心理預期抬得過高。人經歷多了,自然而然地就成長了。這個成長除了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升級,更重要的就是鍛煉出越來越平穩的心態。而這種平穩的心態,就是我們合理調節和管理自己心理預期的結果。

拒絕焦慮!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調整心理預期的過程

說到這裡,請問,以後再有人向我們販賣焦慮,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應對?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自己會焦慮?其實,人之所以會焦慮,無非就是擔心未來的境遇會比今天糟糕。如果一個人的人生經歷足夠多,也就是真正的心智成長了,那麼這個人必然體驗過很多美好的事情,也必然經歷過很多惡劣的遭遇。這樣的人,心理預期早已在很寬的幅度裡劇烈波動過了,俗稱“經歷過風浪”了,自然不會因為別人販賣焦慮而驚慌失措,也就不會盲目地衝到超市搶購大米了。

所以,人要產生抵抗焦慮的免疫力,就必須讓自己成長起來。而成長的關鍵,就是多經歷一些事情,在好事與壞事、喜悅與憤怒、感動與悲傷、興奮與沮喪等等的磨礪下,掌握有效的自我心理預期管理的能力,練就平和的心態。除此以外,別無捷徑。

講了上面一大通道理,不是我接下來準備販賣焦慮了,而是我想善意地提個醒。

接下來的一段不短的時間裡,整個世界會經歷經濟衰退,我們社會的經濟也會受到巨大影響,而我們個人,可能會經歷一段經濟困難的日子。無論各位讀到這篇文章的有緣人是否曾經過過苦日子,接下來的幾個月到一年的時間裡,要調整好自己對物質生活和經濟條件的心理預期。

接下來的可能離我們不太遠的時間裡,整個世界可能因為部分社會需要轉移內部矛盾,而不得安寧。如果出現子彈天上飛的情景,我們要相信我們強大的後盾。但是,還是上面的那句話,我們可能要面對物質條件差一點的生活,大家需要管理好這方面的心理預期。

拒絕焦慮!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調整心理預期的過程

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即使明天疫苗就能研究出來並投入量產,即使馬上就能消滅世界範圍內的疫情,我們還是要面對一個存量博弈的世界。今天的世界,絕大多數商品的產能都是過剩的。表面上看起來,手機性能越來越好,汽車也越來越新,吃的喝的玩兒的都層出不窮地翻著新花樣;但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的生活水平,是相對下滑的。注意,是相對下滑,不是絕對變差!

根據Statista網站公佈的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也就是分割收入水平前50%的美國家庭和收入水平後50%的家庭的那個數字,在1999年是60062美元,而2015年是58476美元。這個數字說明,美國後一半的家庭過了十六年,收入反而更低了,但美國的物價指數一直都是正的。也就是說,美國社會的日常生活用品價格水平是上漲的。那麼,收入低了但物價高了,不就是生活水平變低了嘛!而美國只是西方世界的一個代表,法國黃馬甲、英國脫歐等等,都有同樣的背景。

因此,我們才看到近幾年世界上風起雲湧,到處不是真刀真槍的武裝衝突,就是沒有硝煙的貿易糾紛。美國人也知道,能和和氣氣做生意賺大錢,就沒必要搞得爭鋒相對地鬥來鬥去,鬥是有成本的!那為什麼美國主動要鬥呢?就是因為世界好久沒有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帶來的生產力發展以及新需求大爆發,來創造世界範圍內的財富增量了。這就導致了我們活在一個你多賺一塊錢就是我少掙一塊錢的存量博弈的世界裡。所以,當然要鬥、要搶啊。

焦慮販賣,哦不,善意提醒完了,原理也講清楚了,接下來怎麼辦?上面不是都說了,管理好我們的心理預期!世界不再是那個所有人都能和和氣氣做生意的世界了,經濟也不再是那個GDP增長低於7%就好像慢得不可接受的時代了。調整好我們的心理預期,平靜地面對一切不得不到來的現實,努力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為抓住下一輪經濟騰飛的機會而積蓄自己的力量。這一天不會很快到來,但終究會到來。

相關閱讀: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