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粘人怎麼辦?

用戶99017336370


我們知道安全感的建立對寶寶的發展很重要。可是很多家長會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有安全感的孩子,應該不會黏著爸爸媽媽,不會害怕分離,去上幼兒園也不會焦慮。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寶寶黏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從小爸媽陪的少,生活環境有較大的變故,也可能只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比如6個月左右的寶寶會特別害怕陌生人,這是因為他們的記憶力開始發展,能夠分辨家人和陌生人。這時的認生、黏人,其實是一種發育正常的表現。

那麼對待寶寶黏人,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建立好安全感,順利渡過各個時期呢?給大家幾點小建議

1、接納寶寶

當寶寶表現出粘人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納他。不能把黏人等同於軟弱、不獨立、依賴人。寶寶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批評。

2、高質量的陪伴

什麼叫“高質量”的陪伴呢?

就是哪怕一天只能抽出15分鐘或半小時,至少在這段時間裡,我們要全身心地陪伴寶寶,注意的焦點始終在他身上。

可以陪她聊天、做遊戲、有一些肢體上的接觸,也可以坐在寶寶身邊看他玩耍,時不時地給他一句鼓勵。

當我們在這段時間裡給寶寶足夠的關注,他就能慢慢確信,爸爸媽媽是愛我的,從而寶寶建立起安全感。

3、對寶寶信守諾言

我們不可能24小時不間斷地陪伴寶寶。當我們必須要離開一段時間,比如媽媽要上班、做家務,這個時候,我們要明確告訴寶寶自己離開多久,什麼時間能回來,並且說到做到。

千萬不要騙寶寶說媽媽下樓給你買玩具,結果一去不回。明確離開的時間,信守和寶寶的諾言,才能建立起信任感。

4、多接觸不同的人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讓寶寶多接觸不同的人。

除了爸爸媽媽,還要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鄰居家的小夥伴,建立起家人、朋友的關係。這樣寶寶會變得更獨立,社交能力也會得到發展。

不過,寶寶要改掉黏人的狀態,需要一定的過程。媽媽們要放輕鬆,別太焦慮,寶寶不會一輩子都黏著你的,給他時間去慢慢成長吧。

我是小樣媽,兒童心理學博士,專注分享育兒乾貨、早教遊戲,有任何育兒問題,都可以和我交流、探討。

媽媽沒時間


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發展歷程,每個小朋友基本都會遇到,只有早晚的差別。一般是在九個月大開始認人的時候出現,之後變得明顯。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分離焦慮會逐漸降低直到消失。可以試試下面幾步適當調整:

告訴孩子爸媽都會在這裡

孩子都是黏人的,因為有你在身邊他才會感覺到安全,但隨著他活動能力、好奇心的增加,漸新地開始探索外在的環境,並開始在安全距離與好奇心之間“拔河”。一方面是期望你在身邊,另一方面又想去看看這神奇的環境,即使是去玩兒也會不停地回頭查看,你是否跟上了他。這時,爸媽要做的並非亦步亦趨地跟著孩子跑,而是應找一個座位坐定,和孩子約定爸媽會在這裡等他,鼓勵他自己去探索、遊玩兒,如果有任何問題就回來找爸媽。



通過這樣的練習過程,孩子會漸新地延伸與你之間的安全距離,也讓孩子知道你永遠都會在旁邊保護他。然而,必須注意,應選擇一個適合的地點再開始練習,相對於人山人海的百貨公司、遊樂區,家裡附近人不多的小公,反而是比較適合的等習場所。最重要的是,在等習的過程中 請不要離開你承諾孩子的“等特區”,不然安全感就會像斷了線的風箏反而讓孩子更不敢去探索。

適當增加孩子的熟人

現在絕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至兩個孩子,加上爸媽全家人都算進 去,最多也只有四個人;認識的人比較少,當人多時自然會感到不安,因 此,多帶著孩子拜訪親友,讓孩子認識更多的熟人,就變成一項重要的工 作。如果孩子比較膽小,記得不要約在別人家裡,或是新奇的餐廳裡,那樣成功的機會很低;相反地,約在孩子已經熟悉的地點比較容易讓他感到安心與舒服,這樣孩子才能心有餘力去認識其他的人。

孩子記得熟人的方式很特別,當他睡著醒來後,如果還會碰到那個人,那麼他認為就是應該要記住的人。不然,每天出去散步路上人來人往,碰到一大堆的人,難道都得記住?所以,有時不妨請親友幫一點幾小 忙,多停留一會兒,讓午睡後的孩子能有機會記住他,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更多的熟人,膽子也才會新新地變大。

跟著長輩出去玩

當孩子有想要去玩兒的地方,又有已經非常熟的親友,特別是家裡的長輩時。不妨著手安排讓長輩幫忙帶孩子出去 不是好玩而已,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練習離開爸媽的身邊 一段時間。建議開始時選擇走路就可以到的地方,可以到附近的公園或便利店,那樣即便是失敗了,也可以很快地回到家。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有良好的成功經驗,而不是時間的長短。

當孩子已經可以成功短暫和爸媽分離,就可以讓他練習出去玩兒半天,再準時地去接他。請記得,孩子雖然不會看時間,但是生物鐘卻非常準確,所以請不要遲到,不然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安全感又得重新練習一段 時間才能恢復。

-----------------

感謝閱讀,關注《凡媽學堂》,查閱更多精彩內容,做更好的父母!

PS:【關注後私信我,免費領取價值萬元育兒錦囊喲!】


養育有新方


孩子太粘人怎麼辦?


仔細觀察每個家庭會發現孩子粘人不足為奇,相信每個人幾乎都見過粘人的孩子,但是粘人的孩子各有各的對象,有的黏媽媽、有的粘爸爸,有的粘姥姥或奶奶。

一般來說孩子之所以粘某個人,就說明某個人會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對於孩子粘人這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孩子粘人是好事,孩子粘你說明孩子喜歡你,也說明你在孩子心中有地位;也有的人認為孩子粘人是讓你頭疼的事情,比如你想出去辦點事孩子保住你不讓你走,朋友找你逛趟街孩子哭著拽著不放手;甚至你想去廁所方便一下孩子都纏著你不叫你去。不說大家都知道誰遇到這麼粘人的孩子都會被逼瘋。

孩子太粘人究竟怎麼辦呢?

孩子粘人的原因

據跟蹤細心觀察發現,孩子粘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小時候缺乏安全感。因為孩子一旦離開父母或家人就沒有安全感,內心就恐懼、孤獨、失落,所以孩子就像落水的人一樣,即使水淺淹不死,也總要抓住一樣東西心裡才踏實。所以要想解決孩子粘人的問題,一定要先找出孩子粘人的原因所在,知道了孩子為什麼粘人,才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對症下藥去解決問題。



解決的辦法

我有一個鄰居,孩子小時候一直是媽媽帶著,後來媽媽產假結束要上班了才把奶奶接來帶孩子。由於孩子之前一直跟著媽媽,突然媽媽換成了奶奶孩子一下子不習慣,沒到看見媽媽走就哭鬧,保住媽媽的腿不讓走。媽媽心疼孩子,每天上班時都是趁著孩子不注意偷偷地跑。當孩子緩過神來之後,只要感覺媽媽快走的時候,哪怕孩子正在玩玩具或正在吃東西,都會趕緊停下來不吃不玩盯著媽媽寸步不離。當媽媽離開的時候孩子就撕心裂肺地大哭大鬧。


01跟孩子講明道理

對於上述這個粘人的孩子,媽媽的正確做法是:用眼睛看著孩子的眼睛或摸著孩子的頭跟孩子講明道理,告訴孩子媽媽的的產假過完了,必須去上班,並跟孩子講清楚媽媽要上班誰也攔不住,不過媽媽下班回來就可以帶孩子玩。一旦對孩子做出承諾就要兌現,否則孩子知道你說話不算數,下次再說就不靈了。

媽媽錯誤的做法:是偷偷走不讓孩子發現,媽媽的不辭而別給孩子造成被拋棄的感受,孩子就失落、鬱悶,傷心難過,假如孩子一次次被丟怕了就對媽媽更加粘的厲害。



02循序漸進慢慢分離

有的孩子粘人是因為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孩子小心裡很脆弱,假如媽媽稍不注意把孩子丟在家裡或其他地方讓孩子產生了恐懼感,孩子也會粘著大人,孩子身邊有大人的陪伴才感覺是安全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大人要讓孩子時時刻刻感受到你是愛他(她)不會丟掉他(她)。想擺脫粘人的孩子,不能快刀斬亂麻,而要循序漸進讓孩子慢慢適應你離開的時光。具體做法是,你和孩子在家的時候,開始陪著孩子玩,然後故意找個理由離開一會兒。剛開始離開的時間可以短暫一點,隨後再找個理由離開並把時間稍微加長,以此類推慢慢的孩子習慣了一個人玩,媽媽也就擺脫了孩子的糾纏。


03投其所好分散孩子注意力

媽媽想慢慢離開孩子,在陪著孩子時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比如: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喜歡看兒童繪本、喜歡搭積木等等,反正只要是投其孩子所好。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情陪著孩子去做,孩子玩著玩著就會身心完全投入進去,當發現孩子到入迷的程度時,就可以找個理由推脫有事離開一會兒,然後再回來看看,接著再次離開,再次回來,這樣重複多次,每次給孩子留下單獨的時間,這個時間可以逐漸加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慢慢的習慣一個人玩。

最後再次提醒:我說的以上幾種方法只是提供參考,方法再好也要注意運用的方式,方式不對效果就不會好。切忌不能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跟孩子硬碰硬的來,更不能採取粗暴的態度對孩子進行恐嚇。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實施的過程中要順其自然做到潤物細無聲,才能使擺脫粘人孩子的問題迎刃而解!



智慧奶奶


如果有一天,媽媽發現寶寶突然變得特別粘人,一秒鐘看不見媽媽就開始哭鬧,時時刻刻都要粘著媽媽,上個廁所都得抱著寶寶,只要媽媽待在自己身邊便是歲月靜好,要是媽媽離開個把鐘頭,沒準就哭的撕心裂肺了。

這時,媽媽們多半都是崩潰的,乾脆拿褲腰帶把寶寶拴在身上得了,而且,每個媽媽和寶寶都要得經歷這麼一段粘人的時候。



這是寶寶心理發展必經的過程

1、寶寶以為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

媽媽在自己的身體裡孕育了寶寶,懷孕期間可以說娘倆真的是形影不離,寶寶出生以後,媽媽感慨到終於把這個肉蛋蛋卸貨了,但是,寶寶可不這麼認為,他是分不清世界、你、我、他都是獨立的個體,他認為,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

2、6個月開始認生

從6個月開始,寶寶逐漸能夠分辨熟人和陌生人,漸漸開始感覺到媽媽和自己好像不完全是一個個體,因為,有時候媽媽會突然消失了,再突然又出現了,這個時候寶寶依然沒有客體永存的概念,一旦看不見媽媽了,就會以為媽媽消失了,於是就要把媽媽哭回來。

3、逐漸進入分離焦慮期

大部分寶寶從8個月開始進入分離焦慮期,18個月左右達到頂峰,然後,隨著寶寶客體永存概念的建立以及良好母嬰關係的建立,逐漸度過分離焦慮。

這個階段,寶寶也會異常粘人,如果是媽媽一個人帶養寶寶,這種情況會更加突出。

所以,通過寶寶的心理發展過程能看到,寶寶粘人並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一種客觀的心理發展需要,受制於認知能力的不足、大腦發育不足,寶寶與媽媽天生的這種親密關係,媽媽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寶寶首位可依靠可信任的親人。



如何應對寶寶粘人的狀況

1、給予充足的愛和回應

孩子和成人不一樣,如果你告訴一個成人:我現在想靜靜,你自己一邊玩去,成人會明白你的意思並且能夠執行,但是,對於一個寶寶來說,你不理他,不回應他,甚至告訴他,你能不能自己玩一會,他是不會懂得,他只會從你煩躁的語氣、生氣的表情、粗魯的肢體動作中感受到:媽媽不要我了,不愛我了,不行,我要抓緊我的媽媽,一步都不能離開。

這是一種本能,寶寶需要媽媽的本能。

但是,如果媽媽能夠及時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也就只粘你一會而已,雖然可能有點很枯燥很煩,但,還是請保持微笑。

只有在寶寶需要愛的時候及時給予,安全感才能建立起來,讓他心中有數:我媽愛我,不論我在哪裡,回頭都能看到我的媽媽,媽媽會始終陪伴我,他才能安心的自己該幹啥幹啥,而不會始終惦記著媽媽。

安全感滿滿的孩子,才能更快的度過分離焦慮期。

2、躲貓貓遊戲

因為寶寶的客體永存概念還沒建立起來,所以,我們需要通過一些遊戲幫助寶寶儘快認識到:東西藏起來只是暫時看不見,而不是永遠消失了,媽媽離開一會也不是永遠消失了。

躲貓貓遊戲是最快樂,最方便的方式了,媽媽每天在家和孩子多玩幾次,比如:

  • 藏玩具,把玩具藏在佈下面,讓寶寶掀開,搭配誇張的語氣和表情說:哇!找到了耶!

  • 利用穿脫衣服躲貓貓,套頭衣服會暫時矇住眼睛,趁此機會玩一把躲貓貓,媽媽可以說:啊呀,寶寶不見了,哪去了,然後把衣服拉下來,開心的說:哇,找到了!看見寶寶了。
  • 媽媽藏在不同房間,然後說:媽媽在哪呢?寶寶快來找啊。寶寶會循聲找到媽媽,順便鍛鍊了聽覺能力,一舉兩得。

3、媽媽循序漸進短暫離開

找一個寶寶熟悉的其他帶養人暫時照顧寶寶,媽媽每天短暫離開一下,時間逐漸拉長,讓寶寶適應媽媽出去還會回來這個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媽媽需要正大光明的和寶寶告別以後出門,回來時第一時間擁抱寶寶。

4、別讓寶寶覺得無聊

有時候,寶寶無聊,無事可做,就會粘著媽媽,讓媽媽陪著。

所以,媽媽可以給寶寶挑選合適的玩具或者繪本,讓他轉移注意力。其實有時候,寶寶只是需要媽媽坐在自己旁邊就可以,不一定非要和他一起玩玩具。

只要寶寶能夠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這種粘人的狀況就會慢慢減少,這個過程是需要媽媽與孩子一起努力走過去的。



需要警惕的寶寶“粘人”狀況

如果母嬰依戀關係是矛盾型或者混合型,寶寶所表現出來的狀態為:

進入一個新環境時,寶寶會緊緊挨著媽媽,不願意探索新的環境,或者在媽媽短暫離開前就開始焦慮不安,在媽媽離開後感到非常傷心或憤怒,當媽媽回來時,寶寶一方面想和母親親近,一方面又選擇了負面的親近辦法,比如對媽媽又打又踢。


出現這種情況時,媽媽需要重新審視一下和寶寶的相處模式,是否經常忽視寶寶、訓斥寶寶、不能及時回應寶寶的需求,如果有,那就得行動起來,改變這種現狀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寶寶粘人,尤其是粘媽媽,說明寶寶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更愛媽媽。




我是堅持科學育兒的墨仔媽媽,一名紐諾嬰幼兒睡眠顧問,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餵養、輔食添加方面的經驗,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養育孩子不僅需要愛,還需要知識

墨仔媽媽育兒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這樣的煩惱,就是寶寶無時無刻地依賴著自己,一會兒一句“爸爸”、“媽媽”,讓自己很是無奈。其實孩子過於依賴父母不僅煩擾了爸爸媽媽,更重要的是它不利於寶寶心智的成長和發育,導致寶寶今後獨立困難,經不住挫折。面對這樣的問題,爸爸媽媽們不妨借鑑下面這些方法。

1.多接觸外界的環境

面對對外界的新環境,大多數寶寶還是充滿了好奇心,樹上的小鳥、馬路上的車輛、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群,這些都會吸引寶寶的眼球。爸爸媽媽們不妨滿足一下寶寶的好奇心,多帶寶寶出去接觸接觸外邊的世界,並引導寶寶進行社會交往。平時走親訪友的時候就可以帶著寶寶,或者帶寶寶去遊樂園、公園等能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和交流的地方。短途旅行也是不錯的選擇,能夠開闊寶寶的眼界,滿足對外界探索的願望,非常有利於增強寶寶的獨立性。

2.不要扼殺寶寶獨立性的萌芽

隨著寶寶的成長,孩子會逐漸出現一些想要獨立的意願,比如不讓餵飯夾菜、想自己獨立走等等,有的爸爸媽媽會出於安全的考慮,而默默地扼殺了寶寶獨立的意願,這就讓寶寶產生了一種錯覺,不願意獨立了。其實,爸爸媽媽應該給予引導和鼓勵,並適當地誇獎,會讓寶寶更有自信去獨立完成某項任務。

3.創造獨立的機會

爸爸媽媽們還要積極地創造孩子獨立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讓寶寶獨立完成某項事,例如讓寶寶自己用餐具吃飯、整理收拾玩具、疊放自己的衣物,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小任務等等,同時一定要在寶寶完成之後給予讚許和感謝,要讓寶寶知道自己這些行為的價值,促進寶寶更好地適應獨立。


育兒網


寶寶和家長之間的物理距離,就是你們之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家長粘寶貝

還有很多時候,不是寶貝粘大人,而是大人粘寶貝,分開半天就十分想念。

我們都知道孩子對於家庭氛圍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歡樂的,還是沉悶的,甚至大人高聲說話,寶貝的表情都會不一樣。

因此,大人對孩子的那種依戀,孩子是能夠通過無線信號準確感知到的!



寶貝粘大人

至於寶貝對大人的依戀,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你是他的整個世界,只要我們在代養的過程中,適當的給寶貝獨立玩耍的空間和時間,不去過度的干擾和替代,寶貝就能夠形成獨立的思維,自然也就會獨立的玩耍了!

當他的更多精力在玩具上的時候,心理很確定家長就在附近,就不會有擔憂和焦慮了!


兔媽媽育兒


那麼,應該如何解決寶寶過於粘人的情況呢?

寶寶過於黏人,正說明他和媽媽的關係很健康,《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說,這是因為孩子第一次區分出熟悉和不熟悉這兩種情況的不同,是一種分離焦慮。這種焦慮在10個月到1歲半之間達到頂峰,在1歲半-2歲之後會逐漸消失。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變得非常黏人,喜歡媽媽和他在一起,媽媽離開他會感到不安,即使你去廁所他都會大哭起來。睡覺的時候不願意自己去睡覺,醒來看不到媽媽會大聲哭喊,希望媽媽快點來到身邊。

那怎麼應對寶寶的粘人呢?不妨採用下面的方法。

多陪伴孩子

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和媽媽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他需要極大的安全感,所以要儘量多抽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享受最滿足的母愛。

玩躲貓貓的遊戲

陪伴寶寶的時候,和寶寶一起玩躲貓貓的遊戲,遮住自己的臉,然後移開遮擋物,告訴寶寶你不會消失。你跑到另一個房間裡,讓寶寶去找,寶寶找到後會驚喜地發現你沒有真正的離開,他會找到你的。


建立分離儀式感

在跟寶寶離開的時候,要有固定的儀式,跟寶寶說“再見!”讓寶寶也揮手再見。告訴寶寶你在哪個時刻會回來,每次真的就在那個時間回來了。時間長了,寶寶就習慣了。

轉移注意力

當和寶寶分開的時候,不能強行離開,可以讓家人帶他去做一件好玩的、感興趣的事,當寶寶玩的高興的時候,你就可以離開了。寶寶玩到高興處,也就忘了煩惱了。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讓家人帶著寶寶到外面玩,這樣他離開媽媽也不會覺得難受。

總之,寶寶黏人是一種正常的表現,雖然我們覺得有些煩惱,但是也是令人開心的事情,說明寶寶的心理很健康,他很需要你,好好享受這段時光吧,很快就會過去的。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凝媽悟語


1、孩子粘人,天性表現,因為人人需要愛!

  • 孩子剛出生,需要母親的乳汁,自然而然依賴母親,天性使然。如果孩子衣食無慮, 他們的安全感就很高。

  • 孩子2~3歲時,需要父母陪伴,讀故事,與之對話。他們非常享受。這時候,家長溫柔的語掉,對孩子的吸引力很大。他們能分辨父母的聲音,並立刻有反應。孩子如同小袋鼠,時刻需要依附在母親的身邊。粘人,多幸福!
  • 孩子3歲後,特別是小男孩,開始有意識拉開與母親的關係,獨立感開始有苗頭,需要表達男孩子的尊嚴。比如吃飯時想自己吃,衣服想自己能穿上。若是成功了,他們很有成就感。而小女孩,還是依舊,小鳥依人。

  • 12~14歲之前,孩子都非常依賴大人。等他們長到青春期時,再想讓他們粘大人,幾乎不可能。家長那時會懷念小時候的光景。

趁著孩子還未長大,珍惜親子時光吧!

2、如果孩子粘人,大人拒絕,會產生嚴重後果!

孩子粘人,教育心理學稱之為“依戀”關係。

父母與孩子的依戀關係,能決定孩子一生的身心靈健康的發展。

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言之鑿鑿的科學實證!

如,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員—瑪麗.卡爾森曾調查發現:

1)孩子沒有關心,沒有互動,尤其是孤兒院的孩子,他們大腦發育遲緩,因為身體產生過高的激素—皮質醇,對人體大腦損傷具有破壞作用!
2)另外,孩子如果沒有愛的關懷,他們在中年後,幾乎百分百的身體會出現各種疾病,活生生的中年危機。

由此看見,父母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珍惜親子時光。

因為你親生骨肉的前途,就在你的“掌握”下。

愛護孩子吧!

3、孩子粘人,不代表溺愛,合理管教必不可少!

社會上流行這樣的觀點,保護兒童的原創性,以孩子為中心,不要干擾孩子的活動。

因為孩子粘人,大人也愛孩子。不過,對於上面的說法,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提出自然養育的教育鼻祖,如法國的盧梭,還有提倡關懷兒童教育的蒙特梭利,他們都反對過分溺愛孩子,那樣會毀了孩子。

近代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約翰.杜威曾說:

嬰兒不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需要大人指引。

由此看來,似乎兜了一個圈圈,我們古代先賢早就說過:子不教,父之過。

總結:

家長珍惜親子時光,同時使用合宜的教育方式,父母偉大,為父母點贊!

歡迎關注:甲骨遊學(官方賬號),青雲計劃獲獎者,優秀教育領域創作者。

(1)三娃奶爸,勤奮父親,育兒達人。
(2)教育技術極客,《說文解字》視頻被騰訊收錄為精品內容。
(3)教育領導力碩士,海外名校畢業,全A拿下。


甲骨遊學個人賬號



面對這種情況真是各種無奈,各種累啊~~~奶奶👵還在邊上說風涼話,你不回來,我們自己玩的好著呢😓😓😓

兩個孩子一起玩,非得靠著我才行,如果姐姐也靠著,就生氣,踢姐姐,打姐姐,如果我不管,就趴我身上讓抱著。。。。唉。。。各種霸佔,好像要讓所有人都知道,媽媽是他自己的😭😭

問了周圍的朋友,他們的孩子也曾經經歷過這個階段。貌似這個階段是孩子通向獨立的必經階段,只要孩子得到了情感上的滿足,才會自然走向獨立,所以在遇到孩子粘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強行推開,不要煩孩子,因為只有從媽媽那裡得到足夠的情感滿足,孩子才會建立起安全感,才有勇氣和膽量去探索外部的世界。

不過這種粘人也要注意適度。 要建立正確的依戀關係。給孩子以足夠的情感,讓孩子從心底產生一種安全感。知道有什麼事情都會跑過來跟媽媽彙報。家長要多陪伴孩子。經常微笑的和孩子交流,經常和孩子一起唱歌,講故事,做遊戲。讓孩子和母親之間行程比較安全的信任。家長也可以適當的多抱抱孩子,親親孩子並大膽的表達,讓孩子感受你的愛。


我們還可以讓多個人來陪伴孩子,如果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一個人陪伴,那麼孩子自然而然的就粘這個人了,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人。

給自己放個假,適當的缺席,鼓勵孩子找到新的樂趣,比如說有其他的事情需要離開,那麼讓孩子去和其他的人進行溝通互動,一方面可以讓自己休息,也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交往。

多講道理,適當拒絕。不要因為孩子小,就一味的遷就~順著孩子,要適當的拒絕,雖然,有的孩子可能不會接受,但是我也是有原則的,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多帶孩子走出去,開拓孩子的視野,多讓孩子去接觸新鮮的事物,大自然,擴大孩子的興趣愛好,看看青青的草,聞聞香香的花,讓孩子感受到其他事物的好玩,感受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當然,最好是能夠有小夥伴一起玩,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融入其中,從而不再粘人。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你還有什麼好辦法呢😊??


巖瑞媽咪123


黏人,其實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表現。但是,過於黏人的孩子若沒培養好安全感,成年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媽媽該如何應對呢?


孩子哇哇大哭,要媽媽抱抱,而媽媽卻一臉怒氣:“哭什麼哭!一天到晚到抱抱抱抱,再哭我就走了,不要你了!”

孩子一聽,哭得更厲害了,抱著媽媽的腿不撒手,媽媽走到哪,他就跟到哪,生怕媽媽真的走了。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

在小區,也經常會看到很多孩子,玩著玩著就走到爸爸媽媽身邊來,要媽媽抱抱或者過來蹭蹭媽媽,膩歪了一會兒後又屁顛屁顛跑去玩了,而有的媽媽就會一把把孩子推開:“玩得好好的,幹嘛要抱抱,自己去玩吧。”

要抱抱,蹭蹭媽媽,亦步亦趨的跟著媽媽,這些爸爸媽媽看似黏人的行為,這其實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的表現。他既好奇外界的新鮮事物,又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所以他會回來蹭蹭,或者媽媽走到哪兒,他跟到哪兒,確定媽媽還要自己,願意帶著自己,才敢在媽媽“愛的庇護”下放心大膽的去探索新世界。

所以,黏人其實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表現,不要刻意拒絕,不要延遲滿足,給他安全感,幫助他們去適應環境。等他內心不再惶恐了,不害怕了,自然就敢鬆開你的雙手去探索新世界了。

但是,過於黏人的孩子如果沒有被好好培養安全感,成年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一個成年人如果缺乏安全感,那相應的就會出現很多心理缺陷。這些心理缺陷會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待人接物、婚姻家庭、育兒歷程等。

比如,他們在人多的時候會感覺不自在,害怕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怕開口說錯話;不願意探索新的事物,結交新的朋友,愛墨守成規,把自己封閉起來;總是害怕別人不愛自己,所以在戀愛及婚姻中容易黏著另一半無法獨立,甚至是通過一些極端的行為以達到讓對方不斷記住自己、關懷自己的目的;同時,因為自身缺乏安全感,他所養育出來的孩子在跟他長期的接觸和影響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這是一種教養的循環表現。

孩子為什麼這麼粘人?

1、沒有把握好第一個分離焦慮期

在孩子6~9個月時,會出現人生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這時的孩子會對父母形成明顯的依戀,以及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在這個時間段,孩子如果沒有明確的第一依戀人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例如媽媽經常出差或不在身邊,經常更換照顧孩子的人,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身體接觸等,都有可能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2、錯過孩子的第二個分離焦慮期

第二個分離焦慮出現在孩子1.5歲左右。此時,孩子的心智也成長了,最主要的一個標誌是他自我意識的產生。此時孩子可能會通過各種語言和行為反覆地確認一個問題:媽媽到底愛不愛我。得到的答案肯定與否,都將對他們將來黏人的“表現”起著關鍵的作用。

3、沒有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的質量會影響孩子黏人的程度。可能有很多媽媽會說:我是全職太太,一天24小時都在帶著孩子,可孩子為什麼還會黏人?其實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父母陪伴的質量不高。高質量的陪伴從時間上來講,最好是一天1~2個小時的全身心投入。當然,如果家長陪伴的質量特別高的話,只有半個小時也勝過一天24小時的無效陪伴。

4、缺乏社交的機會和示範

一些媽媽可能會發現:當很多孩子都在參與遊戲時,卻只有你的孩子不參加,黏在你身邊。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這樣情況的孩子,他的父母多半也不是很主動。從孩子1歲起,家長就應該有計劃地多帶他外出,多接觸其他人,並且鼓勵孩子主動與其他人交往,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對爸爸媽媽的依賴感。

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黏人的原因可能不同,在保證及時予以回應的前提下,我們還要有所區別的對待。

一兩歲孩子粘人很正常!

黏人?對一兩歲的孩子來說正常不過啦!

其實,對1、2小寶寶來說,愛黏爸爸媽媽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小寶寶對爸爸媽媽的依戀感強,這是他們心理的安全需要。

他們不斷地用呼喚爸爸媽媽的方式來測試一個問題:就是當我要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會及時回應我嗎?他們會馬上出現在我的面前嗎?

如果他每次呼喚你,你都能給予回應,都能及時出現在他的面前,那麼他就會放心一些,接下來他還會不斷的測試你,如果你都能予以回應,那麼,他就逐漸確定了一件事: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出現,而不是不管我。對他們而言,這種確定性能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

媽媽的愛,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是可愛的,是有價值的,由此獲得充分的心理能量,併成長為一個有自信的、獨立的“人”。

大了還粘人?可能他有心理壓力

當然,如果孩子已經三四歲了,同齡的孩子都能自己獨自玩一會兒了,可是你的孩子還是對你寸步不離,時時刻刻要做你的跟屁蟲,實際上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他這段時間遇到一些困難,這個困難會讓他產生一些不安全感,因此他需要在爸爸媽媽身邊需求一些安撫或者力量。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不高興的事情了,或者老師對某些事情處理的方式讓他對自我產生了一些懷疑,這些都會給他造成心理上的壓力,這個時候他們一定會對家裡的主要依戀人如媽媽產生依戀,這個時候媽媽的及時回應對孩子來說會起到一個安全堡壘的作用,他們會覺得無論在外面遇到了什麼困難,媽媽都是可以避風雨的港灣。

媽媽這樣正確對待愛粘人寶寶

對於粘人的孩子,心理諮詢師李思老師提醒父母有幾點要注意。

一定不要冷處理。

有的孩子有黏人的表現時,很多爸爸媽媽的處理方式就是你來黏我我也不理你,不管你怎麼跟著我,我照樣做我自己該做的事情。

實際上,這樣做法是會傷害孩子的。遭遇“冷處理”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感受是:爸爸媽媽可能不愛我了,他們把我推開好遠。為了找回爸爸媽媽的愛,孩子可能會更表現得更為黏人,生怕被爸爸媽媽拋棄。

如果孩子來黏著你,而你恰好手頭有事要做,你可以告訴他,讓他耐心等幾分鐘,等你做完事一定會過來陪他。

比如,你告訴他:我先去洗個手,等洗完手一定會回來,如果你不放心你隨時來看我,我就在洗手間洗手。等你洗完手要記的一定回到孩子身邊,這樣你的言語的保證及行為的保證,實際上是完成了孩子對“媽媽到底愛不愛我”這個測試,這樣的測試結果會讓孩子更安心一點。

經過這個測試孩子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媽媽一定是愛我的”,那麼孩子就會自我修復,他會恢復對外部世界的好新奇心,又會能量滿滿的去探索外在的世界。

另外一方面,除了用愛的語言和行為回應他,你還可以試著去尋求讓他不開心或是有心理壓力的原因。

比如,你可以和他說“媽媽發現這幾天媽媽對你特別的重要,走到哪你都要跟著媽媽,媽媽有點好奇你這幾天為什麼和以前有點不一樣。

當然,孩子不見得會告訴你原因,但是你可以逐漸讓他明白,你知道這個時候他很需要你,而且你也想知道發生了什麼。可能經過試探,孩子告訴了你原因,比如說在學校排練節目,他表現不太好,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合作,他很不開心。知道了原因之後,你可以幫他梳理一下內心的感受,同時給他一些安撫並給他一些解決這個問題的建議。這樣的回應他會覺得是有效果的,那麼他下次遇到困難可能就會直接來求助你,會告訴你有件事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問問你應該如何做,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黏住你”的方式來測試你,測試你們之間關係的穩固度。

如果以後他有問題能直接求助你,而不是採取黏著你也不告訴你原因的方式,那說明他內心的安全感已經足夠,你應該高興才對。

最後,再次提醒父母:

幾乎所有黏人的孩子,都不是莫名其妙、故意和大人做對。

真正得到過愛的回應的孩子,孩子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去獨自應對外界的世界,獨立於爸爸媽媽自己生活。

所以,請對每一個黏人的孩子溫柔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