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感嘆清明寒食,故國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王戌清明作(屈大均)

朝作輕雲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消沉。龍蛇四海無歸所,寒食年年槍客心。

詩人感嘆清明寒食,故國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

註釋

王戌:一六八二年。

故國:指明朝。

中華人物:指一些反清的志士。

龍蛇:比喻各地待時而起的反清力量。

寒食:節令名,清明的前一天。一說清明前的前兩天。相傳晉公子重耳在流亡國外時,介之推追隨有功,重耳復國後為晉文公,賞賜功臣時未及介之推,介遂作《龍蛇歌》,隱居於綿上,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他出來,結果竟被燒死。後人為了紀念他,這一天禁火吃冷食。

詩人感嘆清明寒食,故國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清明寒食風俗

清明時節,風雨悽迷,詩人有感於抗清復明力量的漸趨沉寂,心懷悲槍,於是寫下了這首沉痛的憂時之作。前四句寫清明時的氣候物象,然寄寓了詩人深沉的亡國之痛;後四句撼發壯志難酬、無處託身的悲慨。全詩直抒胸臆,長歌當哭,故格調低沉,聲情哀惋。屈大均是明清之際的一位節士,明亡後他足跡遍歷南北,結交志士,謀圖復明。三藩之亂起,他曾參加吳三桂的反清軍事活動,旋又失望辭職。

詩人感嘆清明寒食,故國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清明時節的雨

然作為一個勝朝遺民,他對故國的眷戀未嘗一刻去懷,所以後人將他比作屈原,正因為他對明朝抱有九死不悔的信念。然而歷史是無情的,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三藩全部被清軍裁平,據守臺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也於前一年病死,全國範圍內的抗清鬥爭日漸消沉,於是詩人寫下了這首悲歌。南方的清明伴著風風雨雨來到人間,天氣但暖還寒、晴晦變換,時而疏雲淡日,時而陰雲密佈,正象徵了詩人心中籠罩著陰霾,所以說在憂愁中不知不覺地春色已濃。

詩人感嘆清明寒食,故國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陰雲密佈的天空

由於詩人感傷時事,心優天下;竟疏忽了春天的步履,驀然間已是春深似海的時候了,首聯以節候起調,點明詩題。頷聯則接“春深”而來,以寫景出之。那風雨中飄零的落花像是凝聚著淚水,不知是怨恨韶光的短暫,風雨的無情?還是悲嘆自身的薄命,人世的殘虐?枝上的啼鳥唱個不停,而對古往今來的滄桑變遷、興亡更替卻一無所知,毫不動情。其實,“落花”二句由杜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化來,杜甫筆下的花鳥都染上了主觀的感情色彩,以此表示國家破碎的悲哀。

詩人感嘆清明寒食,故國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受風吹雨打後的落花

而屈大均卻反用其意,以為花落乃因風雨,啼鳥本也無情。但正是在這花落花開、鳥來鳥去的景象中,人的心緒迥然不同,現實也發生了鉅變。同時,那帶淚的落花豈不是詩人自我的象徵,而無情的啼鳥則是那些對時事冷漠或規顏事敵者的比況嗎?頸聯在律詩中往往起轉折的作用,這裡便由寫景轉入抒懷。“故國”自然是指明朝,因恢復無望,所以故國的江山只能在夢裡依稀可見,一個“徒”字點明心懷眷戀而終成虛空的悵惘。“中華人物”是指那些一度曾高揭抗清義旗而崛起於中華大地的人們,而如今卻都煙消雲散。

詩人感嘆清明寒食,故國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被雨水打落的花瓣

這一聯雖是無可奈何的悲之詞,卻也表明了屈氏心繫故國、至死不變的決心。尾聯在律詩中起所謂“合”的作用,即總結全篇,這裡屈大均不僅進一步寫出自己憂國憂時的感憤,而且結到寒食,綰合首聯,緊扣題旨。因為“中原人物”已歸沉寂,所以分佈各地的反清志士雖如大澤龍蛇,卻無所歸依,其中自然也包括詩人自己。所以最後說年年到了寒食節,心中就格外悲愴。當然這悲愴並不是因為個人的漂泊天地,無所依託,而是感憤反清的浪潮終被平息,表現了他至死不渝的遺民思想。

詩人感嘆清明寒食,故國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清明寒食

此詩的語言質樸,一氣流走,不用典故,不假藻飾,然聲情婉轉,直從肺腑中流出。寫景抒情渾然一體,沉鬱悲涼的意緒溢於言表,讀來側側感人,令人擊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