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感叹清明寒食,故国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王戌清明作(屈大均)

朝作轻云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龙蛇四海无归所,寒食年年枪客心。

诗人感叹清明寒食,故国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

注释

王戌:一六八二年。

故国:指明朝。

中华人物:指一些反清的志士。

龙蛇:比喻各地待时而起的反清力量。

寒食:节令名,清明的前一天。一说清明前的前两天。相传晋公子重耳在流亡国外时,介之推追随有功,重耳复国后为晋文公,赏赐功臣时未及介之推,介遂作《龙蛇歌》,隐居於绵上,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结果竟被烧死。后人为了纪念他,这一天禁火吃冷食。

诗人感叹清明寒食,故国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清明寒食风俗

清明时节,风雨凄迷,诗人有感於抗清复明力量的渐趋沉寂,心怀悲枪,於是写下了这首沉痛的忧时之作。前四句写清明时的气候物象,然寄寓了诗人深沉的亡国之痛;后四句撼发壮志难酬、无处托身的悲慨。全诗直抒胸臆,长歌当哭,故格调低沉,声情哀惋。屈大均是明清之际的一位节士,明亡后他足迹遍历南北,结交志士,谋图复明。三藩之乱起,他曾参加吴三桂的反清军事活动,旋又失望辞职。

诗人感叹清明寒食,故国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清明时节的雨

然作为一个胜朝遗民,他对故国的眷恋未尝一刻去怀,所以后人将他比作屈原,正因为他对明朝抱有九死不悔的信念。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三藩全部被清军裁平,据守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也於前一年病死,全国范围内的抗清斗争日渐消沉,於是诗人写下了这首悲歌。南方的清明伴着风风雨雨来到人间,天气但暖还寒、晴晦变换,时而疏云淡日,时而阴云密布,正象征了诗人心中笼罩着阴霾,所以说在忧愁中不知不觉地春色已浓。

诗人感叹清明寒食,故国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阴云密布的天空

由於诗人感伤时事,心优天下;竟疏忽了春天的步履,蓦然间已是春深似海的时候了,首联以节候起调,点明诗题。颔联则接“春深”而来,以写景出之。那风雨中飘零的落花像是凝聚着泪水,不知是怨恨韶光的短暂,风雨的无情?还是悲叹自身的薄命,人世的残虐?枝上的啼鸟唱个不停,而对古往今来的沧桑变迁、兴亡更替却一无所知,毫不动情。其实,“落花”二句由杜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化来,杜甫笔下的花鸟都染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以此表示国家破碎的悲哀。

诗人感叹清明寒食,故国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受风吹雨打后的落花

而屈大均却反用其意,以为花落乃因风雨,啼鸟本也无情。但正是在这花落花开、鸟来鸟去的景象中,人的心绪迥然不同,现实也发生了巨变。同时,那带泪的落花岂不是诗人自我的象征,而无情的啼鸟则是那些对时事冷漠或规颜事敌者的比况吗?颈联在律诗中往往起转折的作用,这里便由写景转入抒怀。“故国”自然是指明朝,因恢复无望,所以故国的江山只能在梦里依稀可见,一个“徒”字点明心怀眷恋而终成虚空的怅惘。“中华人物”是指那些一度曾高揭抗清义旗而崛起於中华大地的人们,而如今却都烟消云散。

诗人感叹清明寒食,故国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被雨水打落的花瓣

这一联虽是无可奈何的悲之词,却也表明了屈氏心系故国、至死不变的决心。尾联在律诗中起所谓“合”的作用,即总结全篇,这里屈大均不仅进一步写出自己忧国忧时的感愤,而且结到寒食,绾合首联,紧扣题旨。因为“中原人物”已归沉寂,所以分布各地的反清志士虽如大泽龙蛇,却无所归依,其中自然也包括诗人自己。所以最后说年年到了寒食节,心中就格外悲怆。当然这悲怆并不是因为个人的漂泊天地,无所依托,而是感愤反清的浪潮终被平息,表现了他至死不渝的遗民思想。

诗人感叹清明寒食,故国不再,而自己只能漂泊天地

清明寒食

此诗的语言质朴,一气流走,不用典故,不假藻饰,然声情婉转,直从肺腑中流出。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沉郁悲凉的意绪溢於言表,读来侧侧感人,令人击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