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迎会忙

正月十三上午,李庆坤伯伯在王口文史研讨群发出通知,大瓦头高跷会、小车会于正月十四一路向西出会的路线。晚上,张井岩兄在群里说,他已经说好了,在他那里出会。边英训弟说,已经告诉边老爷子出会敲鼓。我看后,心情很爽。蒙张井岩兄和边英训弟盛情相邀,又有程顺兄大力撺掇,遂有此一行,约好在张井岩木工学校汇合,此为缘起。

十四晨,八点多,我坐上公交车,恰好与程顺兄同行。一路畅谈,到了王口张井岩木工学校。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寒暄几句后,大家随意聊起了怎么迎会。我在学校里拿着手机随意拍照。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张井岩兄是张氏木工技艺传承人,研究榫卯结构,擅长制作马车,平时最喜欢做刨子。2018年3月,静海区人民政府公布,张氏木工制作技艺成为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把传统的木工技艺传承下去,张井岩开办了木工学校,已经有七十多个学生毕业了。

张井岩是王口文史研讨群的群主,酷爱传统文化,对戏曲、民俗了解极深,积极推动王口镇传统文化的收集和整理。

九点半,边英训弟也过来了,大家都谈论过往的出会、迎会的规矩。我对于这些,只有听着的份。按边老弟的话说,大学白上了,对家里的事情,不如他懂得多。

估计十点多,出会的就来了。我总是等不及,就跑到街面去迎一下。我同学在桥头开一个副食干货批发店,我就过去找他聊天,顺便取暖。

快十一点了,锣鼓声声,终于来了。我辞别老同学,跑出去了。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看到这副茶食挑了吗?做工精美,是真正的老玩意。挑担子这活,看着简单,实际上很难。这个师傅,技术是真棒。双手掐腰,步履轻盈,踩着鼓点,颤颤巍巍,煞是好看。

后面是高跷会,演员们浓妆艳抹,古装溢彩,倍增喜庆。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高跷会俗称踩高跷,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表演。据查,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如今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演员们练习的时间太少了,很多功夫基本上失传了。

高跷会后面是小车会,分各种角色,我可说不上来。大概就是推车老汉、小媳妇、伴娘、媒婆、傻子等。这个应该有各种表演的剧情,如今也是删减版本了。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小车会应该是宋朝开始出现了。据传大宋统一天下后,各地大庆大贺,多地出现花车,锣鼓开道,游街过市,庆贺太平,故此称为太平车,广泛传播于北方地区,后改叫小车会。小车会多采用秧歌的形式,通过幽默、滑稽的表演手法,再现某一故事的各个情节和各人物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然而,各地文化传承不同,小车会表现的故事内容也不同,表演形式、规模、角色设置也各不相同。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最后说一说伴奏的演员们,甘做幕后,不可或缺。没有锣鼓声声,一切无从谈起。最后一图,看看这位老人,他是年龄最大的爱好者,擅长敲鼓打锣。他就是边英训的父亲,边家和,一个退休多年的老教师。我只是在群里通过边英训了解一点。老爷子从年轻的时候,就喜爱各种体育项目。不要看他个子小,跑起来跟飞人一样。他从小会玩石锁,精通单杠、双杠。头年都八十一岁了,还在家里立大顶,就是双手和头顶着地,倒立。听边英训说,今年天暖和了,试试空首倒立。就是头不顶着地倒立。我可佩服了。通过边英训,我跟老爷子认识了。可惜,他耳朵有点背了。在喧闹的锣鼓声中,无法交谈。

锣鼓喧天迎会忙

锣鼓喧天迎会忙

看这老爷子多精神,老有所乐,安度晚年。

在木工学校,高跷会和小车会演出了半个小时。他们按照既定的路线,继续向西。最后到团结庄结束。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跟着会走。群里消息,到三点多才结束。边老弟也回消息,老爷子四点才到家。辛苦了。

据悉,正月十五,他们还要去静海表演。祝他们表演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