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在河南設了四個縣,自由、平等、博愛、民權,如今一半尚存

地名是一個民族整體或地區的文化傳承,給公眾一般的認識是,儘量不要隨便改來改去,否則不僅會給生活帶來麻煩,還會失去文化底蘊。

這就像故宮房頂上的黃琉璃瓦,即便是現代工藝再先進精密、產品再堅固耐用,無論如何也不能換上現代工藝品,還是會追求古法傳承,原汁原味。看到它們,就像一幅歷史畫卷徐徐展開,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透著歷史的滄桑厚重。

馮玉祥在河南設了四個縣,自由、平等、博愛、民權,如今一半尚存

古今中外亂改地名的國家有很多,這一點也很正常,多少民族多少文明都已經消散在異族征伐的塵煙之中,土地的新主人不會有保留失敗者文化傳承的意識。

近代史上改名風氣較盛的典型代表,除了我國就是俄國,主要原因是因為政權交替頻率比較高。

蘇俄在一段時期內最喜歡把人名賦予一座城市,比如伏爾加格勒改成斯大林格勒,聖彼得堡改成列寧格勒,都是為了紀念偉人。話說回來,舊名字聖彼得堡同樣也是為了紀念沙皇偉人,葉卡捷琳堡也是以女沙皇名字命名,不同時代的偉人的定義不一樣,所以當改換朝代時,列寧格勒還是會換回聖彼得堡,俄羅斯人對偉人的崇拜意識可見一斑。

馮玉祥在河南設了四個縣,自由、平等、博愛、民權,如今一半尚存

可是歷史永遠在發展,朝代總是要更迭,偉人總是層出不窮,假如每一位統治者上臺都自認比前人偉大,就把城市或廣場街道換成自己的名字,可以想見,這個模式註定將是永遠改不到頭的無限循環,徒增國際笑料。


我們歷史上也經歷過中山路改成紅衛路、革命路再改回的過程,關鍵是各座城市道路幾乎千篇一律,建築樣式也都大同小異,叫人暈頭轉向,很容易錯認他鄉為故鄉。

可是比較起太平天國的改名,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太平天國得勢後,好多地名都改了,理由很充分——要回避諸"王"的名諱。

這個說辭很古典,的確在很多歷史朝代中有為尊者諱的傳統慣例,皇帝親王的字號,在民間是要避諱的。

馮玉祥在河南設了四個縣,自由、平等、博愛、民權,如今一半尚存

太平天國不僅避諱天王名號,其他王的名號也享有這種待遇,問題的關鍵在於太平天國的王太多了,到了後期都有三千多位,一本字典上的常用漢字才多少?避諱都避諱不過來了。

像山東,山西兩省,因為南王叫馮雲山,就不能有"山"了,叫珊東,珊西。

雲南也不能有云了,改為芸南,真是醉了。

貴州也不能"貴"了,叫桂州,因為西王叫蕭朝貴。

這些地名可真是倒黴,叫了千百年的名字,因為他們掌權,就要改動。

這還不是最倒黴的,最倒黴的要數河北和天津。

天津當時是直隸首府,被太平軍攻佔後,天王洪秀全對這裡的人很痛恨,覺得當時他們居然敢於抵抗太平軍,明顯是被大清洗腦了嘛,就將直隸改為罪隸,意思是你們都有原罪,天津則改名為添津,天王、太平天國的“天”字,豈能是你們能夠僭用的?

地名就像人名,整天改來改去,會失之嚴肅,叫他人和本人都無所適從。

改地名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與封建思想和強人模式有關,我們很難相信本地人民會醉心於樂此不疲改本地的地名。

民國的時候,河南省增加了四個響噹噹的地名。一個是"民權縣",一個是"博愛縣",還有一個“自由縣”、一個“平等縣”。

這幾個縣的地名被改,功臣是孫中山先生和馮玉祥將軍。

馮玉祥在河南設了四個縣,自由、平等、博愛、民權,如今一半尚存

馮玉祥將軍在近代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大英雄,英雄不但創造歷史,也很容易創造地名。

馮將軍在抗日時期的意志和決心沒問題,但他在人生前期的歷史上素以立場不定見著,倒戈的速度叫人歎為觀止,連倒戈祖師爺呂布都自嘆不如。

1924年,作為直系第三軍總司令的馮玉祥,接受了奉系的50萬銀元的賄賂,審時度勢,發動了自己人生的第N次倒戈,猛回頭推翻了馮國璋,控制了北京,又倒向孫中山,自稱國民軍領袖,向孫中山伸出橄欖枝。

也許他一生,這次倒戈是最正確的,因為馮將軍是倒向了更具正義性的革命力量。

馮玉祥曾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進步,也為了向孫中山先生示好,他把自己的軍官都派往蘇聯,接受老大哥教育(當時孫中山先生也在提"聯俄"口號)。

同時他還修改了河南各縣市部分地名,起初是想把孫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這三大綱領的概念揉了進去。

比如商丘地區內的睢縣三區和杞縣五區,馮玉祥把它們合併在一起為一個縣,名字叫"民權縣"。

馮玉祥在河南設了四個縣,自由、平等、博愛、民權,如今一半尚存

設立民權縣之後,馮玉祥將軍意猶未盡,還想起了要推廣孫中山先生"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於是洛陽某地就非常榮幸誕生了自由縣、平等縣,在焦作市某地,博愛縣應運而生。

看起來,馮玉祥先生十分期待要將自己治下的河南,打造成自由、平等、民權、博愛的國內首善之地。

可是,從直奉大戰到蔣馮閻錫中原大戰,哪一次軍閥混戰少了馮玉祥?軍閥混戰、生靈塗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僅僅是1930年的"中原大戰"歷時7個月,雙方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支出軍費5億元,死傷30萬人,百姓死傷更是無法統計,戰火波及20多省。

馮玉祥作為參戰軍閥之一,打起仗來,什麼自由民主,什麼平等博愛,統統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與理想中的四大概念,在實踐方面卻是不合。

好景不長,喜歡投機鑽營的馮將軍,這次倒戈沒有倒好,曾經的結拜兄弟蔣氏沒有那麼好倒,這次倒戈大戲演砸了,老本也蝕掉,不得不宣佈下野。

馮玉祥在河南設了四個縣,自由、平等、博愛、民權,如今一半尚存

贏者通吃,馮玉祥在河南改動的地名部分又被改了回去,自由縣、平等縣被掃進歷史的塵埃中,變成為伊川縣。

伊川這個名字在古時候就有了,虞舜時那裡就叫伊川,多好聽的名字啊。

而位於河南焦作市的博愛縣,則是在1927年時,馮玉祥根據吉鴻昌將軍的建議,將沁陽縣和崇下鄉的部分村莊合併後設立的。

馮玉祥在河南設了四個縣,自由、平等、博愛、民權,如今一半尚存

所幸的是,民權縣和博愛縣的名字沒有被更改,沿用至今,名字倒是跟得上時代潮流的,因為民權和博愛的概念,永遠不會過時。但是,實現民權和博愛,是一項非常艱鉅的工程,是需要幾代人的奉獻和努力,甚至要付出巨大犧牲與代價才能實現的,相信我們在政府的領導下,最終能抵達這些美好字眼詮釋的未來圖景。

如果單憑改一個地名就能實現理想,美利堅大可以把華盛頓(看看,他們也跟俄國人一樣崇拜偉人)改名"人權"市,紐約改成"民主"市,那些建國北美的老先賢們,何苦經歷千難萬險、嘈嘈爭端。

馮玉祥在河南設了四個縣,自由、平等、博愛、民權,如今一半尚存

換湯不換藥的改地名,總體來說大多還是形式主義,是後人笑前人、後後人又笑後人為前人的冥頑不靈的老把戲。前人已為後人笑,後人更使誰人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