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从警“觅痕” 52岁人生“留迹”——追记因公牺牲民警刘登宝

32年从警“觅痕” 52岁人生“留迹”——追记因公牺牲民警刘登宝

三月的榆林,春寒料峭,一纸突然的讣告,更让陕西榆林警营中的气氛陡然肃杀:“榆林公安刑侦战线优秀的人民警察,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大队主任科员、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刘登宝同志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2020年3月17日11时30分去世,年仅52岁。”

刘登宝的离开太突然,突然得令家人和战友们掩面大哭,难以接受。干了多半辈子痕迹检验的刑警,他没留下一张清晰的工作照,却留下一本手绘的《刑事技术指纹检验使用手册》,被全局年轻刑警作为指南。在他32年从警路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反复触摸的深刻“痕迹”。

32年从警“觅痕” 52岁人生“留迹”——追记因公牺牲民警刘登宝

心脏手术后仍坚持送教到基层的警营高级工程师

1988年,刘登宝从陕西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后光荣入警,先后在榆林市公安局榆阳分局孟家湾派出所、刑警大队工作,因工作业绩突出,被调入榆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

在有些人眼中,刑侦勘验钻研累,工作苦,刘登宝却始终对学习和工作甘之如饴。勤学实干的作风,让他很快成为榆林刑事技术的权威专家,在指纹检验、枪支鉴定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经验。2003年,刘登宝入选全国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库,2010年取得刑事科学技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获得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职称,2013年通过全国刑事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试。从技术员、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一本本证书记录了刘登宝一步步成长为优秀刑事技术专家的成长历程。

32年从警“觅痕” 52岁人生“留迹”——追记因公牺牲民警刘登宝

刘登宝同志生前手绘的现场勘验图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刘登宝深切体会到一线民警对于刑侦技术的渴求,所以他常年积极送教到基层。2018年,刘登宝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没等身体完全复原,他就主动请缨,带领三名同事深入到各区县开展基层送教。半个月时间,一车四人的流动讲堂,足迹踏遍了榆林14个基层单位,完成了十余次专业培训,百余名基层刑侦人员接受了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教学。曾经有人问刘登宝,为什么不在市区组织授课,非要忍受路途颠簸?他说:“这样离基层更近,效果更好,流动授课又可以节约一线民警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多跑跑没有啥。”

同事郭强清楚地记得,2018年7月的一个深夜凌晨两三点,闷热欲雨,在单位值班的他看到刘登宝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敲开门一看,刘工还在整理白天出现场的情况,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图文并茂地记录着现场。”郭强说,“问他怎么还不休息,他说怕第二天整理有遗漏,就连夜把现场图绘制出来。”

整齐的笔记、准确的勘绘、细致的记录注解着刘登宝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他手绘整理的《刑事技术指纹检验使用手册》成为全局年轻刑警的技术指南,他撰写的多篇学术论文先后被行业权威期刊刊登。从警32年,刘登宝用过的笔记本不计其数,就在他离开的前一天,桌上摊开的笔记本还认真写着2020年的工作打算。只是这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他再也无法去完成。

32年从警“觅痕” 52岁人生“留迹”——追记因公牺牲民警刘登宝

参与勘验案件近3000起无一差错

翻开刘登宝的履历,他曾荣记个人三等功5次、个人嘉奖8次,被表彰为优秀公务员4次,获得其他奖励10余次……一份份荣誉印证了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人和他过人的工作业绩。

熟悉刘登宝的人都知道,他这人话不多,十分和气。但他的徒弟之一——榆阳分局民警陈海军却对他的一次发火记忆犹新。

1998年,陈海军刚参加工作,刘登宝是他的业务老师。寒冬腊月的一个凌晨,陈海军突然被传呼机吵醒,一看是师父刘登宝的来电号码,他就知道发了大案。但破旧的摩托车在零下的温度中怎么也打不着,等他到达现场时,刘登宝早已忙碌上了,看到徒弟后,黑着脸一言不发。

“这是我唯一一次看到他生气。”陈海军说,“师父事后告诉我,案子发了,咱们只有尽快到现场,才能让受害人家属早点安心。”在刘登宝的帮助下,陈海军也很快成长为榆阳公安的刑事技术骨干,而且出现场再也没有迟到过一次。

32年从警“觅痕” 52岁人生“留迹”——追记因公牺牲民警刘登宝

2016年10月24日,榆林市府谷县发生一起爆炸案,公安部、省公安厅对此案高度重视,刘登宝又首当其冲地站在了案发一线。要从一片狼藉的案发现场收集固定相关证据,无异于大海捞针,刘登宝对现场划定责任块区,安排全部刑事技术人员用筛子过滤每一片可疑物残骸。榆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杜增凯至今还记得,为了尽快取得案件线索突破,刘登宝身穿警服,头戴浴帽,迅速投入工作,汗水蒸发在浴帽上又滴在头发上,脖子和鼻孔里全是土……每天连续10余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刘登宝带着战友们一蹲就是7天,由他绘制的现场勘查及复原图,受到了公安部和省公安厅专家的高度肯定,为案件成功侦破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为刑警支队痕检实验室负责人,刘登宝具体承担着全市重大疑难刑事案件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支弹药的现场勘查、痕迹检验、视频侦查等工作,先后参与各类案件现场勘查和痕迹检验近3000起,其中重特大疑难案件的现场勘查及检验鉴定850余起,出具可直接认定罪犯的鉴定书500余份、现场证据材料2300余份,检验鉴定枪支530余支、弹药23800余发,无一差错。

32年从警“觅痕” 52岁人生“留迹”——追记因公牺牲民警刘登宝

妻子再也无法接到那通保平安的清晨电话

登宝走了,留下相濡以沫的妻子李静。每每回想起和丈夫生活的点点滴滴,李静总是泪如雨下。

“他为人和善,不管周围谁有事,都爱找他帮忙。亲戚住院、红白喜事,只要他有空,一定过去搭把手,是大家眼中的‘老好人’。但只要跟案子有关的事,他从来都是守口如瓶。”1993年榆林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刘登宝连续五十多天没回家,早已习惯他工作性质的家人知道一定有大案发生,但直到从邻居们口中听到破案的消息,才猜到他肯定是去了那里。

32年从警“觅痕” 52岁人生“留迹”——追记因公牺牲民警刘登宝

刘登宝有时一上案子就是好多天,不在家的日子里,他每天早上5点半都会准时跟妻子通个电话,互报平安,这个习惯坚持了多年。“案子从来都是第一位,总是这样,说走就走。”李静流着眼泪回忆道。

刘登宝走了,这位跑遍基层的专家,这位兢兢业业的师父,这位心细如发的丈夫,留下一道道深刻在我们心底的光荣“痕迹”,定格在他32年的警路和52岁的人生。

登宝,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