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的太監樑懷吉溫潤如玉,歷史上真實的太監是怎樣的?

《清平樂》中的太監梁懷吉溫潤如玉,歷史上真實的太監是怎樣的?


近日,電視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開播,講述的是宋朝一代名帝宋仁宗趙禎的故事,這是改編自網絡小說《孤城閉》。然而《孤城閉》的主角其實是趙禎的女兒趙徽柔,講的是趙徽柔和內侍梁懷吉的愛情故事。

梁懷吉是趙徽柔身邊的小太監,負責照顧她的生活,兩個人從小一起長大,與其說是主僕,不如說是玩伴。電視劇中的梁懷吉長得玉樹臨風、溫潤如玉,氣質出塵脫俗。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太監是怎樣的呢?

通過一些古書記載我們可以瞭解到,有皇帝的地方就會有太監,太監一般都是伺候皇帝吃住行。太監在生理上雖然是個中性人,但心理上還是個男性。一般能夠做到皇帝的貼身太監,都是頭腦靈活的人,另外貼身太監對皇帝很瞭解,會想盡一切辦法逗皇帝開心,這也是皇帝喜歡他們的原因之一。那麼太監這種職業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太監?

“太監”一詞,最早出現於遼代,指政府機構中的官員。元代因襲遼制,所設各監也多有“太監”。元代太監是諸監中的二級官吏,並非盡是刑餘之人。到了明代,太監才和宦官發生較固定的關係。充當太監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卻不盡是太監。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級、俸祿的高級宦官。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是從清代開始的。

太監在這個專制制度下的犧牲者,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過重大影響。特別是東漢、唐、明三朝的覆滅與太監的專權有直接關係。

今天本文就將以東漢至明清的太監為切入點,看看中國歷史上太監製度的發展演化史。

《清平樂》中的太監梁懷吉溫潤如玉,歷史上真實的太監是怎樣的?

01、東漢的宦官:在皇帝與外戚鬥爭中逐步壯大,從而把持朝政

東漢中晚期,因為很多皇帝都是未成年便繼位為皇帝。小皇帝上臺,因其年幼,國政往往有其母后操縱,而母后又往往依賴於外戚,從而造成外戚專權的局面。

當皇帝長大想親政收權時,必然形成與外戚之間的利益衝突。在皇帝與外戚的鬥爭中,皇帝因幼長深宮,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處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幫助皇帝取得大權,又會居功自傲,進而干涉朝政。

東漢最有名的一個宦官大家都知道他的姓名,就是改進造紙術的蔡倫。當時的皇后喜歡舞文弄墨,又喜歡節儉,蔡倫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前人的基礎上,降低了造紙的成本,提高了紙的普及率。

但是後人評價他的人品不好,以陷害別人來獲取皇后的信任與提拔。柏楊在《中國人史綱》裡憤然痛斥:“中國人寧可永不用紙,也不要有這種喪盡天良被閹割過的酷史。”

《清平樂》中的太監梁懷吉溫潤如玉,歷史上真實的太監是怎樣的?

但不是所有的太監都擾亂朝綱的,比如曹操的爺爺,曹騰。曹騰一生侍奉過四位皇帝,而且還做到了“歷事四帝,未嘗有過”,是歷史上少數名聲比較好的太監之一。曹騰明明是一個太監,怎麼會有後代呢?其實太監們除了沒有生育能力外,其餘的和正常人並沒有多大區別。不但可以結婚,還能領養別人家的小孩。據記載,曹騰就曾與吳氏女子結婚,還收養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便是後來曹操的父親:曹嵩。

曹騰一生在宮內供職三十多年,為人寬廣仁厚,拒收賄賂,而且喜愛推薦名士。他在東漢時期被很多世家大族認可,范曄《後漢書》的《宦者列傳》中有他獨立的傳記,對他讚譽有加,是宦官中難得的清流。

《清平樂》中的太監梁懷吉溫潤如玉,歷史上真實的太監是怎樣的?

02、唐朝的宦官 ,出現奴才欺負主子的現象,整個唐王朝三分之二的皇帝都是宦官的傀儡

唐朝宦官干政,始於魚朝恩。安史之亂爆發後,魚朝恩隨唐玄宗出逃,深得信任,得以統領神策軍。他屢獻讒言,陷害郭子儀,最後被宰相元載設計斬殺。魚朝恩的出現,為宦官亂政埋下了伏筆。

第九位皇帝唐德宗逃難時,禁軍將領白志貞沒有盡責地率部保護德宗,致使德宗認為朝廷的文臣武將,都不如跟隨自己逃難的宦官可靠。於是,唐德宗設統率禁軍的護軍中尉二人,中護軍二人,都以宦官擔任。

從此,宦官掌管禁軍成為制度,進而發展到在各道和出征的軍隊中,都有宦官監軍。這樣,宦官成了掌握朝廷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他們甚至能夠任免將相,而地方節度使也開始賄賂出任禁軍中尉的宦官。

唐代宦官的權勢就在於控制住了獨立的武裝部隊,擁有和外朝一般的完善官僚體系,只此兩項就決定了唐朝宦官對皇位的絕對控制權。

唐玄宗的節度使和宰相在前期相互制衡,安史之亂後節度使一家獨大,宰相失去制衡力量。之後皇帝又培養宦官來統領御林軍制衡節度使。結果兩方都坐大,皇權式微。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清平樂》中的太監梁懷吉溫潤如玉,歷史上真實的太監是怎樣的?

0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權力更是到了幾乎可以取代皇帝的地步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但從永樂朝始,形勢變得不一樣了。

朱棣靖難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宦官的力量,因此就在政治上投桃報李,給了宦官比較高的政治待遇。有著名的大太監鄭和,還有一些京城宮裡的內應。這些人,都抱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為朱棣出謀劃策。等塵埃落定後,朱棣自然得回報他們。

等到天啟皇帝朱由校,這個文盲皇帝除了做木匠活什麼也不知道,全權委任魏忠賢,實際上魏忠賢行使的是皇帝的職權,別人叫他九千歲還不滿意,以至於被稱為九千九百歲。可以說如果不是朱由校死得早,魏忠賢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但是任憑他權力能隻手遮天,可他還是阻止不了手上面“天”的更替,新任的崇禎皇帝一上臺,他也就只是普通階下囚的份。

這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明朝皇帝理政不勤,又不放心把國政全託附給大臣,就用太監來制衡文臣。太監也知道自己只能依託皇權存在,但他們把明皇朝搞得烏煙瘴氣,在歷史上留下了極其不光彩的一面。

《清平樂》中的太監梁懷吉溫潤如玉,歷史上真實的太監是怎樣的?

04、只有宋與清兩朝的太監沒有亂政,皆是因為制度設計合理,宦官沒有可趁之機

《宋史·宦者傳序》將宋朝沒有太監專權原因簡要地概括為:“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趙匡胤吸取了前朝的弊端,對宦官的編制人數、官階高低、權力大小都有明確規定,大大限制宦官體系的發展。再者宋朝文官階層非常強勢,完全壓制住了宦官勢力,宦官只能老老實實做事。

所以宦官之禍在宋朝基本不存在,或者更準確點說,至少沒有成功。

清朝同樣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此時管理太監的最高機構為“內務府”,而內務府最高長官就是總管內務府大臣,這個職務主要是從滿洲王公、內大臣、尚書、侍郎中選出,也就是說清朝管理太監的是朝廷命官,而不像明朝,是由太監管理太監。

清朝這麼做,就避免出現宮禁事務長期固定地被太監獨斷把持的局面。同時,清朝總管內務府大臣多為滿洲親貴擔任,他們認為自己是清朝的主人,而”滿漢有別“,他們自然是不會允許太監去幹涉自家的事務。

宋朝與清朝的太監數量都非常少,北宋建國之初宦官人數只有180人,到了後期是4000人,清朝的宦官數是3000人。唐後期宦官數是上萬人,明朝最多時宦官有10萬人之多。這樣一比較,宋、清兩朝的宦官人數真的是很少,人數少自然也不成氣候。

太監干政,大多都是因為皇權與相權之爭,而皇權衰微,相權就膨脹,為了抑制相權,皇帝大多選擇身邊人來抗衡。可是對於宋、清兩朝的統治者來說,他們最忌諱的就是讓太監掌權。


他們詳細製作了崗位職責的說明,其中對於宦官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制定得一清二楚,太監從來都不是權力的中心,也可以說皇帝並沒有授予太監太多的權力,也就沒有干政的基礎。


總結一下:


有人說宦官干政,說到底是因為身體的缺陷而自卑,他們希望通過權力與金錢,對自己的身體作一個補償,來挽回尊嚴。一旦有機會,他們也同樣希望出人頭地,如司馬遷寫下萬古流芳的《史記》,鄭和下西洋宣揚大明的國威,這些都是正能量的宦官。他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或沉於地獄,或平步青雲,在中國歷史大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當中,大部分的太監還是老老實實地聽皇帝的話,不會去做一些危害皇帝的事情。更多的太監,則是一輩子默默無聞、毫無尊嚴的奴才。就像《清平樂》中的梁懷玉,最後被迫與公主分開,不知所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