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太極拳的拳勢轉換是十分重要的。我的師父馮志強大師,一再告誡我 “太極陰陽認真求”,“一陰一陽一太極”,“始於無形,成於無跡,循環無端”。後來他明確指出:“轉換見真功”,“輸贏在轉換”。


《十三勢行功心解》曰:“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変轉虛實也。”“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步隨身換”。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最近我市武術協會在太極拳聯合會的努力下,分別在城市各區舉辦太極拳表演,我逐區觀看,發現:

練太極拳中最普遍存在的毛病是:


(1)起伏過大;

(2)定勢做的還好,過度勢隨意;

(3)動作漂浮,不穩 ;

(4)松、懈不分,乾癟無力;

(5)協調性差,周身不整合;

(6)氣喘噓噓,僵力大。


我知道這些毛病多出現在拳勢的轉換上。即使是松沉和呼吸的毛病,但也是在轉換中出現的。我在教學中針對此類毛病不斷講解,我認真的做,認真的教。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如何才能轉換得好呢?

前些日子,我在徒弟的網上看到了轉載安徽阜陽“一杯茶”標題為“逢轉必沉”的文章,我為之一振。即刻仔細地讀了一遍,受益匪淺。使我找到了落實師父“轉換見真功”的途徑。“逢轉必沉”針對練太極拳的毛病指出瞭解決的辦法,真是一語中,令我茅塞頓開。


比如,相當一部分人練拳換勢時後腳蹬地而起,這裡一是虛實轉換不好:二是飄浮不穩,起伏過大。如能“逢轉必沉”問題就解決了。


我立刻在網上告訴我的徒弟和學生們,並在次日的教學中講解了我所理解的“逢轉必沉”。實踐中我越練越覺得“逢轉必沉”對練好太極拳的重要。我把它稱為練好太極拳的一大法寶。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逢轉必沉”,“一杯茶”是這樣論述的:“逢轉必沉”是葉大密前輩教拳時用的口訣。89年在指導我學拳時,溫州何國樑老師就常掛在嘴邊,並用手扶著我的兩胯,每一轉動,必須先沉,架子是越動越低,腿的酸熱痛幾欲讓人跪倒,前進、後退胯均需有向下運動的弧線,兩腿撐蹬感明顯,有如逆水行舟,實在受不了,只好擺架重新再來,就這樣是恩師扶我走上了認知太極的路。


直到現在我仍時時體驗這種滋味,不敢忘懷。”


我理解的“逢轉必沉”,不一定是拳架越轉越低。如果是那樣,一套拳打完,應該低到什麼程度呢?這裡最關鍵的是怎樣理解“沉”。沉的前提是松,不松好,怎會沉呢,實際是松沉結合的。


因此,沉也必須是由內到外,由心意到軀體,凡有神經的地方都要松沉。沉也不是懈,同樣要提起精神,向四周膨展,對拉拔長。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拳論曰:“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大海的波濤是一浪接一浪,無斷續,後浪推前浪,勢如破竹。每一浪都有個轉換,都有蓄勁到發勁過程,轉換時都有下沉曲蓄到向前向上膨放過程。這便是陰陽轉換過程。


同樣,在練拳中必須深刻理解太極拳中的陰陽互換、互根、互包、互變性,以及陰陽變化的整體性、有序性、漸變性和旋轉螺旋式前進的規律。


拳論又曰:“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十三勢歌》曰:“十三勢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變轉虛實須留意。”這裡都說明一個問題,即在轉換中必須分清虛實。分清虛實才能避免雙重。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王宗嶽太極拳論》:“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要做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避免雙重後,還要把轉換做得輕柔、圓活。《十三勢說略》曰:“每一動,猶須貫穿一氣,不外起、承、轉、合”;“轉接要一線串成,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太極拳解》有“一氣呵成”,“隨轉隨接”;拳論有“周身節節貫穿,務令絲毫間斷耳” 之說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