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者教育,教師編備考必背《教育學》知識點,背過就考過!


上岸者教育,教師編備考必背《教育學》知識點,背過就考過!


1.在我國,【最早提出】“教育”一詞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一詞。【最早解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

2.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最根本的屬性是它的社會性。(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2)

3. 首先,教育內容是聯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其次,最佳的教育內容是目的性與對象性的統一。(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3)

4. 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內容構成了教育中三對基本的矛盾:教育者與教育內容的矛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矛盾、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的矛盾是教育中基本、決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動的邏輯起點。(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3)

5.神話起源說是人類關於教育起源古老的觀點。(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4)

6.生活起源說是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早把教育起源問題作為一個學術問題提出來的學說;標誌著教育起源問題開始由神學轉向科學解釋。(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4)

7.勞動起源說是前蘇聯教育家早提出,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凱洛夫。觀點:生產勞動是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教育起源於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驗的傳遞;生產勞動過程中的口耳相傳和簡單模仿是原始和基本的教育形式;生產勞動的變革是推動人類教育變革深厚的動力。(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4)

8. 中國封建社會顯著的教育特徵是等級性。(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5)


上岸者教育,教師編備考必背《教育學》知識點,背過就考過!


9. 夏朝:序(設在王都,初教射場所,後來成為奴隸主一切公共活動的場所;對奴隸主貴族進行教育)、校(地方鄉學,原為養馬地方,後來演變為軍事訓練和習武的場所;對平民進行教育),兩者為學校的雛形。一般認為,夏朝早有學校的設置。(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6)

10. 鴻都門學打破了儒家獨尊的教育傳統,以詩、賦、書畫為教育內容,促進學校多樣化。鴻都門學是一種專門學校,是世界上早的文學藝術專門學校。(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7)

11. 國子監是我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高學府。(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8)

12. 文士學校,這是古埃及開設多的學校,主要培養文士,能寫善書,通常設有書寫、計算和有關法律的知識。(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9

13. 雅典教育。培養政治家和商人;早形成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諧發展的教育;不重視女子教育。(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9)

14. 德國(當時的普魯士)於1793年做出了普及義務教育的規定,是世界上早的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也早頒佈了義務教育法。(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9)

15. 教育基本的規律有兩條:①外部規律,教育與社會發展關係的規律,如人口、政治、經濟、文化等;②內部規律,教育和人的發展的關係的規律,如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管理等。(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1)

16. 孔子是世界上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2)

17. 孟子所代表的思孟學派和荀子為代表的荀卿學派,是重要的兩個派別。(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2)

18. 荀子提出“唯師說”(天地君親師),早將“道”“德”聯在一起用。(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2)

19. 《學記》成書於戰國末期,是世界上早的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被認為是“教育學的雛形”。(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3)


上岸者教育,教師編備考必背《教育學》知識點,背過就考過!


20. 柏拉圖提出教育的終目的是培養哲學家兼政治家——哲學王,來實現理想的社會。(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3)

21. 學園是柏拉圖於388年創立的西方早的高等教育機構。(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4)

22. 柏拉圖是“寓學習於遊戲”的早提倡者。(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4)

23.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秉承了柏拉圖的理性說,提出“靈魂說”、“自由教育思想”,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高目的。(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4)

24. 亞里士多德把體育放在前面,其次是德育教育,後才是智育和美育。教育

終目的是發展人的理智。三要素說成為遺傳、環境和教育理論的雛形。(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4)

25. 昆體良代表作《雄辯術原理》(《論演說家的教育》或《論演說家的培養》)是西方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譽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學法論著。(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4)

26. 康德認為教育的根本就是對人的本性進行適當控制,“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認為自由是道德教育的高目的,必要的“管束”和“訓導”是實現自由的必要保證。(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5)

27. 康德與赫爾巴特早明確提出教育學的科學性問題。(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6)

28. 道德是教育的高目的,在研究道德教育中,赫爾巴特重視教學的作用並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即教育性教學。(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6)

29. 克魯普斯卡婭的《國民教育與民主主義教育》是早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探討教育學問題的著作。P17)

30. 形式學科(希臘文、拉丁文、數學、邏輯)和古典人文課程有發展價值。(見《上岸者·教師編備考筆記》P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