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教育心理學重要知識點

必背!教育心理學重要知識點

預警:文章較長,一次記不住看不完的同學,可以點擊文章右上角收藏哦。

1、1903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2、60年代初,布魯納發起課程改革運動。

3、俄國,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4、俄國,卡普傑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學》,比桑代克早20多年。

5、維果斯基,主張把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發分支研究,提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並提出“最近發展區”。

6、中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翻譯的著作是1908年,房東嶽,小原又一的《教育實用心理學》。

7、20年代初,廖世承借鑑因果的教育心理學,1924年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

8、1926年,陸志韋翻譯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概論》

9、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和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

10、中學生觀察力發展的特點:目的更明確;持久性明顯發展;精確性提高;概括性更強。

11、皮亞傑,20世紀60年代創立了“發生認識論”。

12、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感知運動階段(0-2);前運算階段(2-7);具體運算階段(7-11);形式運算階段(11-16)。

13、皮亞傑提出成熟、練習和經驗、社會性經驗、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這四個因素對個體發展有影響。 14、維果斯基的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心理發展觀、內化學說、教育與發展的關係—“最近發展區”

15、維果斯基區分了:作為動物進化結果的低級心理機能和作為歷史發展結果的高級心理機能。

16、埃裡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貫穿於個體的一生分為: 學習信任階段(從出生道18個月左右); 成為自主者的階段(18個月-4); 發展主動性階段(4-6); 變得勤奮的階段(6-12); 建立個人同一性的階段(12-20); 承擔社會義務的階段(20-24); 顯示充沛感的階段(24-50); 達到完善的階段(50以後)。

17、斯滕伯格認為,智力是使個體產生適應環境的行為的心理能力,產生這種適應行為的心理機制是信息加工活動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習得成分的協同作用。

18、加涅根據學習結果對學習進行分類,人類學習主要是為了獲得: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態度、運動技能。

19、奧蘇貝爾對認知領域進行了分類: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係,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20、我國教育心理學家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主張把學生的學習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行為規範的學習。

21、桑代克,第一個論述教育心理學,被稱為“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

22、桑代克提出了三條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

23、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確的實驗對條件反射作了研究,曾獲得諾貝爾獎。

24、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25、觀察學習又稱為替代學習,是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作為觀察者並沒有外顯的操作。

26、逃避條件作用:如看見路上的垃圾後繞道走開,感覺屋內人數嘈雜暫時離屋。

27、迴避條件作用:如過馬路是聽到汽車喇叭聲後迅速躲避,違章騎車遇到警察時趕快下車。

28、觀察學習分為:直接的觀察學習、抽象性觀察學習、創造性觀察。

29、班杜拉把觀察學習分為四個過程:注意、保持、複製、動機。

30、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理論。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

31、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的過程。

32、布魯納認為,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有: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

33、學生具有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好奇內驅力(即求知慾)、勝任內驅力(即成功的慾望)、互惠內驅力(即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的需要)。

34、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論。他提出三種同化模式:下為學習、上位學習、組合學習。

35、奧蘇貝爾提出了:逐漸分化原則、整合協調原則和先行組織者策略。

36、加涅把學習分成八個階段:動機階段、瞭解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

37、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出現被人們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

38、根據知識的概括水平分為具體知識和抽象知識;根據知識的功能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

39、根據頭腦內知識的不同形式或學習任務的複雜程度分為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

40、根據知識間的相互關係分為歸屬學習和並列結合學習。

41、歸屬學習又分為上位學習和下位學習。

42、學習知識的過程分為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應用三個彼此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的階段。

43、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的學習方法:順序觀察法、素描觀察法、連續(長期)觀察法、實驗觀察法、操作觀察法、比較觀察法。

44、記憶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重現。

45、知識應用其智力活動一般要經過審題、聯想和課題類化三個基本環節。

46、影響知識應用的因素: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水平、智力活動水平、課題的性質。

47、技能分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48、根據動作的驚喜程度與肌肉運動強度不同分為:細微型操作技能與操作型操作技能。

49、根據動作的連貫與否分為:連續型操作技能與斷續型操作技能。

50、根據動作對環境的依賴程度分為:閉合性操作技能與開放性操作技能。

51、根據操作對象的不同分為:徒手型操作技能與器械型操作技能。

52、常見的心智技能包括:閱讀技能、運算技能、記憶技能。

53、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與操作熟練四個階段。

54、安德森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經過三個階段:認知階段、聯接階段和自動化階段。

55、我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56、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個成分。

57、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階段論: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1~2歲)、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2~8歲)、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第四階段: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後)。

58、態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

59、影響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條件:外部條件:家庭教養方式、社會風氣、同伴群體;內部條件: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知。

60、問題解決的基本特點:目的性、認知性、序列性。

61、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問題的特徵、已有的知識經驗、定勢與功能固著、智力水平、性格特徵、情緒狀態、認知風格和世界觀。

62、創造性的基本特徵: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63、學習動機對學生產生四方面的作用: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強化功能、調節功能。

64、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65、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識和理解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66、韋納認為,學生在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時會歸於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這四種主要原因,學生的歸因過程主要按照:控制源、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

67、班杜拉認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經驗、言語暗示、情緒喚醒。

68、學習策略分為:認知策略(複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監視策略、調解策略)、資源管理策略(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會資源利用策略)。

69、學習策略訓練應遵循的原則:主體性原則、內化性原則、特定性原則、生成性原則、自我監控原則、個人自我效能感原則。

70、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指導教學模式、程序化訓練模式、完型訓練模式、交互式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模式。 71、影響學習遷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認知結構、學習的心向與定勢。

72、促進遷移的有效教學:精選教材、合理編排學習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73、恐怖症分為:單純恐怖症、廣場恐怖症、社交恐怖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