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惠州西湖,推动泉州成宋朝“自贸区”,陈偁的务实人生路

在惠州西湖,有二条著名的堤,一条是苏堤,一条是陈堤。苏堤大家都熟悉,那是纪念苏东坡而命名的,陈堤就很多人不知其来历了,其实那是为纪念对西湖有突出贡献的惠州太守而命名的,他的名字就叫陈偁。

惠州西湖原有的范围就不大,在这么小的地方能够得以与苏堤并列留名,陈偁必有过人之处。

治理惠州西湖,推动泉州成宋朝“自贸区”,陈偁的务实人生路

名门之后,开封府任上遭遇人生滑铁卢

陈偁(1015-1086年),比王安石、曾巩年龄稍大几岁。他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官陈世卿官至知(代理)广州、秘书少监,既考中进士,又有军功,为人又非常低调,这在宋朝来说是相当难得的人才。陈世卿死后,皇帝追赠其为吏部尚书。他一共生有五个儿子,陈俨、陈侃、陈卫、陈伟等均恩荫补官。

陈偁是陈世卿最小的儿子。陈世卿生陈偁的时候,已60多岁了。老来得子,陈世卿还来不及疼爱,在儿子出生后的次年,就去世了。少年的陈偁虽然饱尝丧父之痛,可是有母亲以及多个兄长管教照护,便更加体察人情,也更加勤奋爱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陈偁年仅16岁就报名参加科举,考中特奏科进士,20岁时袭父荫补为太庙斋郎,成了一名七品官员。从这一点上说,他的人生比他父亲陈世卿顺畅多了。陈世卿是30多岁才考中进士,并且经过枪林弹火的历炼才有所建树,陈偁年纪轻轻就以才学和身世获得如此地位,实在让人羡慕。走入仕途的陈偁在多个地方进行了锻炼,历任漳州司法参军、龙溪县主簿、30岁时(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陈偁已经在福建罗源县担任县令一职了。后来历次调任,担任黄岩、安远、循州等地方的知县,蔡州通判等。不过这段时间的陈偁一直活跃在基层,并未获得更高的提拔。


治理惠州西湖,推动泉州成宋朝“自贸区”,陈偁的务实人生路


在45岁时(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陈偁迎来了人生的一个小高峰,他升任为广东惠州知州。此后担任过宿州知州、开封知府、泉州知州等。晚年以朝议大夫致仕。有报道称陈偁曾任过开封知府,如果确是真的话,那此任就是陈偁一生担任的最大的官了(存疑,一些档案中,宋代开封知府没有陈偁的名字。)因为当时开封为北宋都城,开封知府往上一级,一般都有能进入宰辅的行列了(很多开封知府都由中央官员兼任,陈偁当时未见有中央职务。)但是,京官本来就不好当,开封府更是一个易惹是非的地方。熙宁三年(1070年)陈偁好任后,正值开封发生灾情,为了救灾复产,维护社会稳定,陈偁未经报告普决定动用动用国库里的钱财救济灾民,造成府库亏损50余万缗。陈偁在任时,大家没有说什么,离任不久,就被有关官员告发了免职了,陈偁也遭遇了人生的一次“滑铁卢”。可是陈偁并没有因此而声名崩裂,反而上演了一出更精彩的剧情:泉州市民闻讯后,竟然在3天之内,就集资50余万缗,替陈偁还清亏空的钱,并且联名向户部请求赦免陈偁。使户部使者也备为感动……

“敢动”西湖,把西湖打造成鱼米之乡

陈偁的人生履历并不复杂,二度担任泉州太守,也曾二度在惠州任职,一次是当知县,一次是当知州。二者的时间相隔大约十年左右。陈偁在惠州任职其间,还写了一首有名的《重游罗浮山》诗:

十里山光翠障开,重游何事意徘徊。

石楼自向云中见,仙岛谁知海上来。

丹灶尚能含日月,龙潭还解起风雷。

天南为郡空华发,十二年间到雨回。

该诗大意美誉罗浮仙岛是“海上来”,写了葛洪的炼丹的稚川丹灶、罗浮的十里山光等,讲了相隔十二年重游罗浮山,此时已为惠州郡守,可是没有干成什么大事,额角的白发却已越来越多……

在惠州太守的任上,陈偁不小心干了一件让后世为之铭记的事情——浚疏西湖,把西湖五湖一带打造成鱼米之乡。


治理惠州西湖,推动泉州成宋朝“自贸区”,陈偁的务实人生路


当时的西湖因为各种原因,已是多年荒废不堪。可是当地的老百姓还是要为此承担大量的农田渔税。对此,老百姓当然是怨声载道。怎么办呢?眼看着老百姓税赋加重,眼看着西湖就成为废湖,摆在陈偁面前的大约有几个方案,一个是自生自灭,任其这样下去。第二个就是奏请朝廷,减轻当地税收;第三个就是变废为宝,开发西湖。这三个方案对于施政者来说是由易到难的。第一个方案对施政者来说没有什么成本,而且也无功无过:反正这件事是有历史原因的,搁着也没事;第二个方案就有小小的成本,也有小小的风险。成本就是要写份奏折,同时取得地方和朝中要员的认可,一旦取得朝廷同意对老百姓就是一个惠政。风险就是朝廷要员可能认为他乱了朝廷法度:如果每个地方官都要减税,那中央政府怎么运作?第三个是最困难的,首先要取得上级支持,然后还组织专家设计开发方案,还要组织人力物力把西湖整治好。不但要时间,还要有很强的社会资源的调动力量。

当时已是宋朝中期,由于内忧外患不断加强,朝廷上下正在酝酿着一场变法。对陈偁来说,一方面他又是名门之后,另一方面,他也有丰富地方治理经验,当然他不会碌碌无为。一般地方官员因为任职时间不长,所以大多会选择第二条,就是通过减税来解决问题。因为第三点要出钱出力,上级未必会同意这个方案,财政也未必能调拨支持这个项目。但是陈偁否决了前二种方案,直接宣布要开发整治西湖。

陈偁整治开发西湖花了几年的时间,整个工程也获得了成功,西湖也由原来的荒废污淤变成了水暖鱼肥。据《广东通志》记载:“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知府陈偁于城西筑北堤200余丈,使之成广袤十里丰湖(即西湖),湖之润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民之取之于湖者,其施已丰”。”由是此湖就称为丰湖,后才改为西湖。

陈偁整治西湖能够成功,一方面是北宋朝廷经营南方的一种政治需要,南方的繁荣对于北宋朝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是陈偁具有很强的社会调动力量,没有二把刷子,陈偁也不敢动西湖。首先,他的父亲陈世卿就曾在广州等地任过要职,还推荐过各类人才,比如推荐的张士逊就担任过宋朝的宰相。他的几个哥哥也很成才,对他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最重要的是,陈偁本人就很有能力,在当惠州太守之前就在这个地区担任过知县,对于本地的人才、物资等都很熟悉。因而,在短短的时间里,他就能把西湖整治好,干成之前的州守没有干的事,并留名惠州。

治理惠州西湖,推动泉州成宋朝“自贸区”,陈偁的务实人生路


促成泉州成为宋朝的“自贸区”,推动宋朝的对外开放

在北宋中后期,宋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特别是沿海地区如广州也因宋朝的繁荣而成为外国贸易的热土。宋时国家较为开放,对外商来华贸易提支持态度,广州就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朝廷便设市舶司以加强对外商贸易的管理。陈偁的父亲在代理广州知州时,就非常重视与外商的贸易往来。他还向朝廷奏请同意,外国运到广州的货物,除进贡朝廷部分外,应根据情况朝廷征税,并且规定贡礼的人数,超出部分即行征税。比如大食(阿拉伯帝国)、占城、摩逸(菲律宾一带)等国就有使团来华贸易。从此,广州的税收也大幅增加,对繁荣广州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有宋一代,泉州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外国来华贸的人士也不断增加。可是当时泉州没有设置市舶司,有很多外国商人往来泉州,要么就要按规定在广州办理入境相关手续,不办理手续就是非法的,要没收货物;要么就要通过走私的方式实现。对于商人们来说,到泉州贸易是一件头疼的事。故而,当时很多有识之士便寻求在泉州设置市舶司,管理外国对华贸易的相关工作。 最早向朝廷提出泉州市舶司的是泉州转运使薛向,后来的户部尚书李常也给予大力推动,当时担任刑部尚书泉州人苏颂也极力鼓吹,陈偁在于熙宁八年(1075年)、元丰二年至七年(1079—1084年)两任泉州郡守,十年期间,二度上书朝廷,不遗余力奏请设立泉州市舶司。经过众多力量的推动,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将福建市舶司设置于泉州,执掌福建港口的货物贸易、税收征榷等事项,一举提升了泉州的整体地位,使泉州成为外商眼中的自贸区,泉州港进入鼎盛时期,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泉州开创了外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泉州时代”。其繁荣时期,通过泉州港同我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国家已达到40多个,包括大食(今阿拉伯)、占城以及南洋诸国。其中,有许多阿拉伯人就在泉州定居,繁衍后代。

治理惠州西湖,推动泉州成宋朝“自贸区”,陈偁的务实人生路

然而,直到朝廷正式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时,陈偁已逝世近二年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年的陈偁,也在无数历史名人中,成为繁星点点中的一位。当年显赫无比的陈家宗祠,至今也遗落成破旧的村落,然而就在美丽的西湖,就在通往曾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的丰湖书院的必经之路上,就有一条以他命名的长堤,默默地记录着他的光辉事迹,一个西湖建设者曾经的努力和付出!

做好平凡的事,累积起伟大的功业

在《走向共和》电视剧中,戊戌四君子之一的梁启超曾劝李鸿章反对慈禧,与东南诸大臣促成君主立宪,立李为总统。白发苍茫的李鸿章终不肯为,对着青春年少的梁启超讲:一代人就做一代人的事。

时间之于每一个人都极其有限,局势之于每一个人的机会也极为有限,在有限的时空里,每一个人能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哪怕是小小的事,说不定之于未来岁月里,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至少也为可资慰籍的回忆。


治理惠州西湖,推动泉州成宋朝“自贸区”,陈偁的务实人生路

对于陈偁而言,他未必有很高的聪明才智,也未必建有很大的功勋,作为宋代一个循吏,他做的事情很多都是作为一个州县官员的职守所在,包括教导惠州人民种麦;包括教导泉州农民用牛车汲水,灌入东湖,以解灾情之类,包括在蔡州(今河南汝南)时,改判一死刑冤案,使五人免死,如此等等,均是分内之事。即使是经营西湖这件事,本来对于一个州郡的官员来说,就只是属于水利农田范围内的一件小事,谈不上很好的政绩,只是后世随着西湖功能由农业向旅游转向而不断突显其地位,陈偁的地位也随着水涨船高。就算是陈偁担任开封府知府时,职级达到人生高点,他所做的事情也依然是他的职守分内之事。但是,对于陈偁来说,用心去做,把事情做好,就足够了。也因为他用心去做了,才不致于在人生高点跌落,才广获大众的同情和帮助,而这,就具有很大的镜鉴意义。

度德量能,循道而行。历陈偁一世,均未位极人臣,他只是北宋官场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从更大的角度,他也只是一个芸芸众生中的平凡者。而每一个平凡人做的平凡事,每一个善意的行动,累积起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功业。即使其间可能会遭遇一些不期而来的打击,依然不改生命超燃的姿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