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星空:卫星制造也可以“多快好省”小批量生产

微纳星空50多人的“小团队”成立2年半,发射7颗卫星上天;卫星从设计研发到出厂发射,最短历时6个月完成;1千平米的卫星制造厂房,14颗卫星并行研发;即将迎来第5轮融资….

这家以 “航天速度”发展的初创公司,颠覆了传统的高费用长制作周期的卫星制造模式,以自主研发的技术优势让卫星制造也可以“多、快、好、省”小批量生产

微纳星空:卫星制造也可以“多快好省”小批量生产

借政策东风 民营企业开启大航天时代

在过去,卫星总被人认为“高高在上”,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以前也只有国营大企业才能造卫星。而随着我国一系列开放政策的出台和商业航天的不断发展,现在不少民营企业也可以造卫星,构建属于自己的太空星座。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自2017年,初创民营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很多来自体制内的高精尖技术人才纷纷投入商业航天领域。本篇的主人公,园区企业微纳星空,也是在这一年,抓住了时代发展机遇,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大航天时代。

放弃“公家饭”80后组团创业追寻航天梦

“从来没有哪个初创行业,会像商业航天一样将个人的理想,国家的意志以及人类的未来完美的结合。”微纳星空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郇一恒先生对我们说到。

2017年初还在航天系统工作的几位创始人敏锐的嗅到了商业航天的机会,成立了微纳星空,聚焦卫星研发制造领域。在核心团队的构建上,微纳星空80%以上的员工来自体制内航天系统,均有9-10年的航天工作经验。

微纳星空:卫星制造也可以“多快好省”小批量生产

微纳星空联合创始人兼副总经理郇一恒

“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域。不论是在体制内还是自主创业,都是在为航天强国做贡献。目前资本方和市场的表现证明了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

如此“硬核”的核心团队,为微纳星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夯实了人才优势。打造一支矢志航天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是微纳星空近两年迅速崛起的必然因素。

专注小卫星研制,立志成为国际领先的商业卫星公司

微纳星空成立之初,便对标国内外一流卫星公司,立志成为具备世界竞争力的民营商业卫星企业,成为航天技术领域的独角兽。但不同于大多数民营航天创业公司,微纳星空“专啃硬骨头”,业务选择上切入的是目前卫星产业领域相对薄弱的研发设计与制造领域,并自主研发微纳卫星平台和核心部组件。

微纳星空目前有卫星整星产品、卫星部组件和卫星通信地面终端三条产品线。可为国防、行业、区域等用户提供基于卫星资源的综合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卫星整星产品,覆盖10kg-1000kg量级,目前已经涉及从10公斤入门级的纳卫星,50公斤级的微小卫星,100公斤量级的小卫星,到1000kg级的中小型卫星。

卫星部组件,团队实现了卫星星务计算机、姿控计算机、测控通信产品等核心部组件的自主研发,并成功完成多次飞行验证,能够对外提供高性价比的卫星单机和部组件产品。

卫星通信地面终端,则是微纳星空面向物联网和互联网应用需求,自主研发的系列化卫星数据采集终端和卫星宽带通信终端。可为客户提供星地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是微纳星空的重要优势之一。

小卫星相较大卫星,具有高度灵活、低成本、周期短等优势,正受市场青睐。微纳星空通过整星平台标准化、分系统模块化、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增加民营供货渠道、发挥机制灵活优势这五个方面来合理降低成本,以适应批量化星座组网任务等新兴商业卫星市场的需求。

卫星的需求并不局限于国内,据微纳星空副总经理郇一恒介绍,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地区对卫星一站式交付的需求也比较强烈。与海外合作,微纳星空将采取“在轨交付”的方式,卫星的研发、制造和发射均在国内进行,这也将成为后续微纳星空的一大业务点。

掌握卫星大小脑,形成技术壁垒

微纳星空,除了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搞研发,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和技术迭代,在技术上建立起难以攻克的壁垒。

郇一恒说:“微纳星空自主掌握了卫星的高可靠星务自主管理和高稳定性姿轨控技术,这两部分相当于卫星的‘大脑’和‘小脑’,这也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具体来看,卫星的星务管理系统负责卫星的指挥调度、数据管理、任务规划、信息采集、状态监控等任务,是卫星的信息枢纽和管理中心,充当卫星“大脑”的角色;卫星的姿轨控系统负责根据任务需求实现卫星的定向、机动、巡航、跟踪或保持等动作,相当于卫星的“小脑”。

自主掌握核心部组件的研发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卫星的成本。据郇一恒介绍,在民营航天的商业化落地上,不同于过去体制内主要采用宇航级、军工级的元器件和部组件,大量采用工业级的元器件和部组件可以明显降低卫星生产成本。

微纳星空的微小卫星,体积小、性价比高,由于采用柔性化卫星平台设计技术,并优化研制流程,1颗卫星的研发周期非常短,平均6个月到1年就能完成卫星的研制,而传统卫星则需要三到五年,相比成本高达数亿元乃至数十亿元的大卫星,微小卫星的研发成本只有几百万元至几千万元不等。成本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卫星的使用门槛,刺激卫星消费。

微纳制造 闪耀星空

“微纳制造,闪耀星空”这是微纳星空的slogan,郇一恒先生向我们释义时说到,“我们公司以卫星研制为主业,虽然是个很小的团队,在人类长河中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有广大的前景,更有无限的空间想象”。这家因梦想而生的公司,多次发射任务取得的优异成绩让微纳星空在行业内脱颖而出,闪耀星空。

2018年10月27日,由微纳星空自主研发的“未来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 “朱雀一号”运载火箭进行首次入轨尝试。这次任务是中国首次全部由民营企业设计、生产、制造的纯商业航天项目,开创了中国民营航天的先河。

微纳星空:卫星制造也可以“多快好省”小批量生产

维纳星空卫星飞控指挥中心

2018年10月29日,由微纳星空深度参与的某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微纳星空提供了该卫星的“大脑”和“小脑”,即高可靠星务自主管理和高稳定性姿轨控技术,这也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2018年12月7日,由微纳星空自主研制的“微纳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这是第二颗采用公司MN-10平台的卫星,标志着公司自主掌握的微纳卫星平台技术走向成熟。

2019年8月17日,由微纳星空自主研制的“星时代-5”微小遥感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捷龙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不到24小时即获得高质量遥感图像数据。该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公司的微纳卫星平台在成熟性、可靠性等方面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9年12月20日,由微纳星空自主研制的仪征一号(天雁01)、星时代-8(天雁02)和未来1R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四号乙火箭成功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刚刚星箭分离即获得稳定遥测数据。本次任务是微纳星空成立以来的第5次卫星发射,也是其首次一箭多星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射的一箭三颗卫星,在技术团队仅有50多人的情况下,并行研发,并在自建的卫星厂房里完成总装、测试、出厂。一箭三星的成功研制和发射让微纳星空的并行研发能力,小批量生产获得验证。

据郇一恒先生介绍,在他们厂房内,还有4颗卫星正在研制。2020年,微纳星空已定的发射计划超过6颗卫星,其中5颗卫星的重量均在50到100kg之间,未来还将逐步突破技术壁垒,完成200kg,甚至500kg-1000kg卫星的在轨验证。

实创科技园助微纳星空闪耀万里长空

“2019年微纳星空大事件有2个,第一个就是我们搬迁到了中关村壹号,第二个就是今年成功发射了4颗卫星,实现了50kg到100kg级卫星的突破。

2019年10月,微纳星空搬到了实创科技园的核心项目中关村壹号。之所以选址在这里,郇一恒先生说到,“中关村壹号周边聚集了航天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院等航天产业,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等全国顶尖高校也在附近,有着成熟的航天产业氛围、科技创新环境和人才优势。同时,中关村壹号也初步聚集了航天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为我们搭建了非常便利的合作交流平台,比如也在壹号的企业天链测控,正在为我们的卫星提供测控服务。中关村壹号作为北京和海淀的地标性建筑,定位为全球硬科技创新中心,对我们国际化形象的打造和企业宣传都是非常大的助力。”

为进一步助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中关村壹号还发布了商业航天服务计划,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服务,多次举办融资、人力、产业交流等活动,为企业吸引人才、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未来,实创科技园和中关村壹号将继续努力,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助力微纳星空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一飞冲天,闪耀万里长空。

———— / END / ————

本文刊登于《中关村》杂志三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