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透过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争之争,看李清照的悲惨婚姻

李清照,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字易安,故而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因其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自幼就擅长写诗作画。其的母亲是元丰宰相王珪早卒之长女,在当时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才女;而其的父亲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平时爱好文学,曾经拜师于我们极其熟悉的大文学家苏轼的门下。其受到其父母的很好熏陶,能歌善舞,诗词书画无一不通。

少年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很温馨的书香门第之中,沐浴着家人们的无限关爱,生活无拘无束。其在及笄之初就四处游荡,不管是家乡的风景名胜,还是齐鲁大地的壮丽山河,李清照都饱览无遗。

知否知否:透过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争之争,看李清照的悲惨婚姻

一.王安石变法

自王安石变法施行之后,朝廷中的大臣们变分成了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党以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两个派系,两个派系的对立十分的严重,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宋徽宗刚刚登基的时候,重用旧党的人物,而之后其在启用了新党中的蔡京为宰相之后,蔡京就把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苏轼、文彦博等一百余人都打成了“右派”,这也就是我们后面所要提及的“元祐奸党”,其认为这些人都是奸臣,并且其努力说服宋徽宗下令命令人刻了石碑,将其的姓名刻在石碑上面。

知否知否:透过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争之争,看李清照的悲惨婚姻

二.午梦为联姻成现实

北宋年间,当时的京城开封文坛经常名家汇聚在一起进行交流,一时间涌现出了很多的传世佳作。在元符二年的时候,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一出,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甚至直接导致了洛阳纸贵的出现。

一时间文人之间奔走相告,四处传阅。这样的两首诗歌传到了一位太学生的手中。从此之后,其就爱上了这个写词的女子,将自己的一生和这个女子牵绊在了一起。我们这里所说的“太学”,也就是宋代的官学,在当时五品之上的官员子弟就可以进校入读。

这位叫赵明诚的太学生,一日午睡,在梦中一卷书,其醒来就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芙草拔”,赵明诚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父亲赵挺之。赵挺之听了赵明诚的讲述之后,帮助其解梦。其认为,自己的儿子做了这样的梦,表示其将会求娶一个女词人。

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忠实拥护者,其和当时保守派的苏轼、黄庭坚等人可谓是结怨甚深,其在做监察御史的时候就曾经多次对苏轼进行弹劾,而与之相对的苏轼和其的追随者们也常常写文章等对之进行讽刺挖苦,这两方的争论长达了几十年之久,在这其中不仅仅有着两个持着不同政见的党派的争端,更是有着意气之争,几十年间其也就渐渐发展成了生理性的一种厌恶之情。比如说,陈师道和赵挺之虽然都是郭概的“坦腹东床”,但是其当时甚至宁愿经受冻死都不愿意穿自己妻子向赵挺之借来的裘衣,最后导致自己冻病而亡。我们通过这件事就可以发现苏轼一派和赵挺之等人到底结怨至深到了何种地步。

知否知否:透过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争之争,看李清照的悲惨婚姻

而赵挺之其实并没有很喜欢自己最小的儿子赵明诚,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赵明诚喜欢收集苏轼的各种字画。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挺之居然为自己并不喜欢的小儿子进行解梦,甚至愿意为了这个儿子放弃自己常年的仇怨,支持自己的儿子向和自己有着几乎不共戴天之仇的苏轼一派的四学子之首的李恪非求亲,真的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想,其自然不会仅仅因为自己儿子午睡时候的一个梦就放弃了自己多年的坚持,其固然是做了一个很清醒的抉择,这却恰恰是因为政局的变幻对赵挺之的择婚决策起到了可谓是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

我们着眼于当时的政局可以发现,元符三年正月的时候,宋哲宗离开人世,其的弟弟端王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我们所说的宋徽宗。当时反对变法的向太后垂帘听政,罢了当时的宰相,起用韩忠彦为门下侍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宰相。在哲宗时期被贬的官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反,离开人世间的官员就惠及子孙,录用其的子孙入朝为官,比如司马光;尚且在人世间的官员得到了升迁的机会,比如我们所说的苏轼。

而李清照的父亲李恪非作为旧党中的十分普通的一个成员,其在元佑党争中其实并没有收到十分大的牵连。我们可以发现其虽然因为不愿意迎合当政者曾被一度调离京城,但是其不到一年又再次回到中央再次任职。到了宋徽宗的时期,李恪非已经做官做到了礼部员外郎的职位,提点当时的京东刑狱。

赵挺之当时虽然是新党的成员,但是其那是羽翼尚还没有丰满,其也就并没有太多地对当时的旧党官员很直接地落井下石。到了宋徽宗时期,赵挺之仍然是吏部侍郎的官位,试中书舍人。我们可以发现,虽然那个时候,李恪非的官位是比赵挺之低的,但是当时李家对于韩忠彦家有着一种世代的知遇之恩,有一个说法就是“朝里有人好做官,鹏飞指日可待。”

赵挺之就是看中了这点,其一遍广造舆论,一遍让赵明诚以太学生的身份拜见前任太学生李恪非,其希望通过这层关系使得自己的儿子得到未来的岳父大人的点头同意。

知否知否:透过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争之争,看李清照的悲惨婚姻

这就是大致使得这个假梦成真的来龙去脉,经过赵明诚的真心求娶,赵挺之的精心运作之后,赵明诚不仅仅得到了李恪非的认可,更是收获了李清照本人的芳心托付。而我们理性地观察这段姻缘,可悲地发现,其很明显是一方长辈出于政治的需要,是其处于劣势之下,借助自己的子女婚姻来巩固自己地位的一场精心“算计”。

三.赵得势为名抛儿媳

宋徽宗崇宁元年,也就是李清照婚后的第二年,宋徽宗受到当时蔡京的蛊惑,其打算再次全面推行新法。此时的赵挺之十分积极地追随蔡京的步伐,其迎合着蔡京的废除旧法中迫害旧党的政治主张,其成为了蔡京的鹰犬和羽翼,而蔡京也十分积极地向皇上引荐了赵挺之。

这个时候的赵挺之凭借在权力的重新组合之中选择对了队伍,从而使得其的官路渐渐一帆风水,青云直上指日可待。就在这一年的六月,其担任尚书右丞,两个月之后,其又再次升迁,官至尚书左丞,作为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此时也因为受到父亲的庇佑担任鸿胪寺少卿。

知否知否:透过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争之争,看李清照的悲惨婚姻

在这一年的的七月,司马光、韩忠彦、苏轼等七人被判定为“元祐奸党”,甚至当时皇帝亲笔御书党人碑,此碑立于朝廷端礼门前,已经离开人世的全部被削去官职,而活着的则全部被贬黜。当时在“党人碑”中的众多官员中,李清照的父亲李恪非就在其中。而当时朝廷对于元祐党人的迫害远不仅如此,甚至直接株连到了其的子女。

宋徽宗接连下旨表示,首先元祐党人的子弟是不可以在京城做官的,其次原油当人的子弟不问有关无关,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最后是宗室中人是不可以和元祐奸党的子孙结为婚姻。说到底,这些下令都并不能奈何李清照如何,因为其着一系列的诏令很明确地说明了是针对元祐党人的男性子弟,禁止其人到京城做官,而诏令也很明确地规定了像李清照这样的已经结婚了的妇女是并不会受其的牵连的。

而当时其的诏令中,提及的宗室并不包括山东诸城的“赵”,也就是说宗室不可以和元佑党的子女通婚此项其实和赵明诚和李清照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因为

科考出身的赵挺之故意攀龙附凤,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宗室中人,其一定程度上把禁婚令扩大化。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样一场政治的风波之中,赵家和李家,一个彻底地衰败,而另一个则趁势而起。李清照的娘家和婆家则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其在朝廷之中已经势成水火。受到当时家风的影响,李清照的政治观点其实是更倾向于旧党的。而其实最开始,左右为难的李清照的心中仍然还是心存幻想的,在其的心中,其的公公还是会对其的父亲手下留情的。当时其为了自己的父亲可以得到一线生机,甚至上书请求自己的公公,在其的书信中我们可以发现:“何况人间父子情”,在其中其的语言恳切,甚至是低声下气,其请求公公可以对自己的父亲伸出援手。

而到了最后令人讽刺的是,其的父亲最终被列入黑名单,最终只得被罢了官职回到自己的原籍,其中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甚至其的丈夫赵明诚都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而之后皇帝下诏株连元佑党人的子女的旨意就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替皇上出谋划策的结果。李清照的希望也就彻底地破灭了,在亲情和功名利禄面前,赵挺之似乎丝毫没有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李清照刚刚和赵明诚结婚,其就被从京城驱逐。

从此之后,李清照也就认清了自己公公的小人面目,其以满腔的愤怒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心中对于这段婚姻的可悲。

知否知否:透过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争之争,看李清照的悲惨婚姻

其甚至直接写信给赵挺之,在李清照的信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直接把自己的公公也就是赵挺之比作成了历史上被众多人所唾弃的祸国奸臣杨国忠。

其在愤怒中完全无视了上下尊卑,其甚至和封建伦理规范公然相悖。这就是历史上独立不羁、令人瞩目的李清照,这也是被自己的公公的利欲熏心逼迫到无法忍受的李清照。

四.回到京城然物是人非

在李清照嫁给赵明诚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两个人是恩爱的,但是前面我们也说过了好景并不长,政治的变动使得这两个人的婚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两人也被迫分居两地。而我们也知道,宋代时期的达官贵人们经常出入各种风流场所,似乎身边有一两个女子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赵明诚身边没有妻子作为束缚,自己也并不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其在和李清照相识前就有着出入秦楼楚馆的经历,而婚后,赵明诚也豢养了好几位小妾在自己的院子里。

李清照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赵明诚,但是赵明诚却不能把自己的所有忠诚回报给李清照。而李清照和赵明诚并没有生育子女,我们从赵明诚虽然身边有小妾但是也没有人怀孕可以发现,其实可能是赵明诚自身的问题,但是当时自然是不会有人想明白其中的奥秘的,于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此李清照也被迫背上了这样的罪名。

知否知否:透过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争之争,看李清照的悲惨婚姻

可喜的是,到了崇宁五年的时候,宋徽宗下令解除了所有关于元祐党人的禁令,整整分别了两年的夫妻终于又有了重逢的一天,李清照满怀激动,和重新和自己的丈夫开始新生活的向往,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分别的这两年给了赵明诚太多的自由,其在自己的妻子离开的这两年的时间里光明正大地纳妾,甚至到青楼寻花问柳。

李清照痛苦于自己丈夫的所作所为,可以一直以来无所出的她,也无计可施,只得默默忍受。

五.小结

通过前面的种种讲述,我们可以发现,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这段婚姻和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派之争有着莫大的关系,其得以嫁给赵明诚是因为赵明诚的父亲当时需要李父的帮扶,而到了后来其得势时候,其为了功名利禄就毅然决然放弃了亲情使得刚刚新婚的李清照只得远走他乡。

知否知否:透过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争之争,看李清照的悲惨婚姻

两年后皇帝解除了对于李父等人的禁令之后,其才得以回到丈夫身边,正奈何物是人非事事休。其实所谓的天作之合等在李清照的身上只是政治联姻的一种需要,而当利益可以更大化的时候,其的婚姻不堪一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