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 120位諾獎得主從這裡走出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這是著名詩人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康橋,即劍橋,劍橋大學所在地。1921年,徐志摩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當年,徐志摩就在國王學院的後園裡創作了這首詩,詩中“河畔的金柳”被認為描寫的正是學院康橋邊上的柳樹。

徐志摩去世77年後的2008年7月2日,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後園立起了一塊白色大理石碑,上面鐫刻著《再別康橋》這首詩。這塊詩碑成為一條紐帶,將中國和劍橋大學,尤其是和國王學院聯繫起來。

劍橋大學 120位諾獎得主從這裡走出

劍橋大學 120位諾獎得主從這裡走出

這裡星光燦爛

劍橋大學始創於1209年,是英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大學”。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目前共有31所學院,包括三所女子學院和兩所專門的研究生院。

這所具有800多年曆史的高等學府可謂群英薈萃、星光燦爛:牛頓、開爾文、麥克斯韋、玻爾、玻恩、狄拉克、奧本海默、霍金、達爾文、沃森、克里克、馬爾薩斯、馬歇爾、凱恩斯、圖靈、懷爾斯、華羅庚等科學巨匠,彌爾頓、拜倫、丁尼生、培根、羅素、維特根斯坦等文哲大師,克倫威爾、尼赫魯、李光耀等政治人物以及羅伯特·沃波爾(首任)在內的15位英國首相都曾在此學習或工作。此外,從這裡還走出了120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二)、11位菲爾茲獎得主、7位圖靈獎得主。

劍橋大學 120位諾獎得主從這裡走出

▲ 幾何圖形的數學橋

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也有不少與這所世界聞名的高等學府結緣:徐志摩、蕭乾、葉君健等詩人、作家,華羅庚、張文裕、蔡翹、陳立、王應睞、劉佛年、王鴻禎、朱既明、王竹溪、戴文賽、伍連德、丁文江、李林等科學家。

城市中有大學

劍橋大學地處一座擁有10萬居民的小城—劍橋(也稱康橋),大學因城而得名;這座城市也因劍橋大學的存在享譽世界,以至於劍橋大學幾乎成了劍橋市的代名詞。

劍橋位於倫敦北大約90千米。早在2000多年前,古羅馬就曾在此地屯兵駐軍。不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劍橋在很長時期內只不過是個鄉間小集鎮。直到劍橋大學成立後,劍橋的名字才漸為人所知。

劍橋地處平原,劍河從城市西門經市區流向東北,注入烏斯河。劍橋是音譯與意譯合成的地名:其英文Cambridge中,bridge是橋的意思,Cam在閩粵方言中音如“劍”。劍河(River Cam)上修了多座橋樑,所以,這座城市被命名為劍橋。

劍河是當地一條環城河流,曲折蜿蜒,兩岸楊柳垂絲、芳草萋萋,河上架設的橋樑設計精巧,造型美觀,其中以“數學橋”“格蕾橋”和“嘆息橋”最為著名。劍河兩岸,排列著高大精美的校舍、莊嚴肅穆的教堂和爬滿青藤的紅磚住宅,翠色蔥蘢,古意盎然。

劍橋大學 120位諾獎得主從這裡走出

▲ 嘆息橋

作為與牛津大學齊名的優秀大學,劍橋的氛圍與牛津迥異:牛津被稱作“大學中有城市”,劍橋則是“城市中有大學”。儘管這裡保存了許多中世紀建築;但從整體而言,劍橋仍是明快而且現代的,市內還有很多與城市規模不相稱的劇場、美術館等設施,更使得這座大學城散發出一股濃濃的文藝氣息。

劍橋大學各學院分散在全城各處,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完整校園;不過,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整座城市都是它的校園。因為市中心幾乎被各學院包圍,好像成了劍橋大學的生活區。

暮春是劍橋最美的時節,道路兩旁是一排排蒼翠撩雲的大樹和一樹樹白色、淡紫色的櫻花,生機勃勃。各個學院和住宅門前的草地上,紫紅的、粉紅的玫瑰,鵝黃色的旱水仙,路燈柱上,住宅陽臺上掛著、擺著鮮花盛開的花盆……繁花似錦,賞心悅目。

最使人流連的還是那滿城的綠色。青蔥的草地幾乎鋪滿了小城除了街道以外的一切空地。那一棟棟高大的校舍、教堂的尖頂和一所所爬滿青藤的紅磚住宅掩映在綠色之中。劍河邊上,垂柳成蔭,叢林擁翠,此時的劍橋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

風雨兼程八百載

劍橋大學的建立得益於中世紀大學所享有的自由遷徙的權利。1209年,為了躲避與當地居民之間的毆鬥,牛津大學的一些學者遷到劍橋,聚眾教學,從而建立了劍橋大學。其最初的教學方式以閱讀和講解課文為主,考試主要採用口頭辯論形式。其間,劍橋大學建起了第一幢大樓,學院均以其為中心分佈、發展。1231年,英國國王亨利三世授予劍橋教學壟斷權,劍橋也以其優異的教育質量著稱於世。

16世紀以後,人文主義思想傳入劍橋,一批人文主義者匯聚到劍橋,在劍橋大學的教育中,古代語言和文學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原始文獻研究取代了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教學重心從神學轉向雄辯術,教育目標從培養牧師向培養有學問的政治領袖轉變。

17世紀中葉,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由於宗教矛盾和衝突激化,劍橋大學受到巨大沖擊,招生人數逐漸下降。

18世紀中期以後,英國工業革命爆發。隨著新人文主義運動的興起和宗教改革的廣泛開展,劍橋大學的教學內容開始反映社會發展的需要,自然科學逐步進入課堂。1849年,劍橋大學增設了自然科學的榮譽學位考試。1871年,卡文迪許物理實驗室建立,電子、中子、原子核結構、DNA雙螺旋結構、X射線的散射現象、脈衝星……人類史上無數重大的科學發現,都來自這所實驗室。1904~2017年的113年間,該實驗室一共產生了32位諾獎得主,佔劍橋大學諾獎得主總數的1/3。

20世紀初期,學院導師制取代19世紀的私人導師制,成為劍橋大學頗具特色的教育制度。20世紀50年代以來,劍橋大學優越的教學、研究條件吸引了各地成績優秀的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增。1970年以來,由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發起建立的科學園成為了高新技術研究和產學研一體化的孵化站,由此形成的“劍橋現象”享譽海內外。

2009年是劍橋大學建校800週年、達爾文誕辰200週年。這一年的1月17日晚,當全球基督教堂的鐘聲都在為800年華誕的劍橋大學而鳴的時候,劍橋大學卻只奉出了8分鐘的燈光表演,將牛頓的力學公式、霍金的《時間簡史》封面、彌爾頓的《復樂園》文稿等劍橋人的驕傲投影在大學參議院的兩堵牆體上。

劍橋大學 120位諾獎得主從這裡走出

▲ 三一學院

劍橋大學 120位諾獎得主從這裡走出

▲ 聖約翰學院

必看的三所學院

劍橋大學不僅有最優秀的師資隊伍,旗下31所學院的建築亦各具特色,十分精美,尤以國王學院、三一學院和聖約翰學院最為出名。

國王學院成立於1441年,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設立創建,因而得名“國王學院”。為了顯示國王的雄厚財力,學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偉壯觀的建築,其建築群中最著名的當屬學院的禮拜堂,它聳入雲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已經成為整個劍橋的標誌和榮耀。

國王學院的主要入口是雄偉的19世紀哥特式門樓,學院中庭綠地上矗立著亨利六世的青銅雕像,學院內富麗堂皇的一角被稱為“凱恩斯角”。凱恩斯是國王學院校友,著名經濟學家。從國王學院還走出了政論家奈翁納德·伍爾夫、哲學家和評論家路威士·狄更生、畫家鄧肯·格蘭特以及作家E.M.福斯特等大師級人物。

劍橋大學 120位諾獎得主從這裡走出

▲ 國王學院

學院內的禮拜堂是劍橋古建築的典型代表,也是中世紀晚期英國建築的重要典範,由亨利六世在1446年下令建造並親自設計,耗時近100年,於1547年完工。

禮拜堂四面的彩色玻璃窗以聖經故事為主要情景。祭壇後方由魯本斯所繪的“賢士來朝”以及分隔禮拜堂前廳與唱詩班的屏隔、其上飾有天使的管風琴、扇形拱頂天花板等都是亮點。西門上的皇冠與都鐸薔薇的紋章細節,反映出亨利八世的英國霸權夢想。在亨利六世建造禮拜堂的同時,設立了國王學院唱詩班,他們每年聖誕節舉行的彌撒音樂會都會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向全英國轉播,是世界知名的聖誕音樂會之一。

三一學院由國王亨利八世創立於1546年,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經濟實力、學院規模,在劍橋大學31所學院中均名列前茅。這裡還是科學家牛頓、哲學家培根以及6位英國首相、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母校。

在學院大門入口處,有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塑像。令人捧腹的是:威嚴的國王左手託著一個象徵王位的金色圓球,右手卻舉著一條椅子腿。據說,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原本是一根象徵王權的金色節杖;不過,雕像竣工不久,被當年還是大學生的著名詩人拜倫悄悄地換成了椅子腿。奇怪的是,幾百年來,竟然沒有任何人對此質疑。劍橋人不僅聽其自然,還對拜倫的這個惡作劇津津樂道。

劍橋大學 120位諾獎得主從這裡走出

▲ 三一學院的亨利八世雕像

在大門右側的綠草坪中間,生長著一棵枝繁葉茂的蘋果樹。據說,當年就是這棵樹上的一個蘋果落到了牛頓的頭上,從而啟發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三一學院有寬敞的中庭、精美的校舍及古老的建築。在1567年修建的禮拜堂內,有真人比例的校友雕像,牛頓、培根等知名校友皆在其中。中庭的特色是一座伊麗莎白時代修建的噴泉,這裡曾是學院的主要供水處。拜倫在三一學院就讀期間,很喜歡搞惡作劇,經常不顧禁令,偷偷地跑到噴泉池裡游泳。學院規定不準養狗,他就特意買了一隻熊,放到塔樓左邊的屋頂閣樓裡餵養。

聖約翰學院建於1511年,為劍橋第二大學院,其原址為聖約翰醫院,伊利大主教計劃在此成立劍橋大學第一個學院,卻因僧侶的反對而作罷,一直到1511年4月9日才動工建立聖約翰學院。

跨過學院正門,經過前庭、禮拜堂、中庭後來到康河河畔,沿途的學院建築以都鐸式詹姆斯時期風格為主,始建於1514年的角塔磚石門樓上有彩色紋章標誌。學院的校舍大多建於16、17世紀,掛有著名校友肖像。

學院內有兩座橋橫跨於劍河之上,一座是建於1712年的“廚房橋”,另一座就是著名的“嘆息橋”,聖約翰學院也因為這兩座橋而成為聞名遐邇的旅遊景點。建成於1831年的“嘆息橋”位處學生們由宿舍到考場的必經之路上,每逢考試季,學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嘆息著經過這裡,走向考場,此橋因此此名。建造於1709年的“廚房橋”則直接通往聖約翰學院後門的老廚房,它是劍橋第二古老的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