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看穿人的本質,看破生活的妙處,看透工作的技巧

壓抑自己的人性有多恐怖?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這部小說可以告訴你。故事中,B博士曾經被關在一個小房間,有限的物理空間裡,只看到床、小沙發、臉盆等幾件可見的用具,除了四周的牆,其他什麼都沒有。甚至沒有筆和紙,這些能幫忙發散思維的東西。這樣的情境就像被投入到荒蕪的孤島裡,切斷了人際關係,遠離了社會關係,沒有人傾聽他說話,更沒有一個人可以對話。

在這裡,他唯一的感受只有孤獨與虛無。精神上已處於一種極度空虛的狀態,哪怕思維是清醒的,但也正是越清醒讓他越痛苦。時間的流逝對他來說,已經失去了感知和產生價值的意義。

在戰爭中,納粹分子企圖用無窮盡的時間和空間的空虛,去摧毀B博士的靈魂和意志,以達到讓他招供的目的。而他在精神上所遭受的痛苦,比起肉體受到的摧殘來的更為嚴重。

這種傷害性到底有多大?毫不誇張的說,幾乎毀了一個正常人的一生。

溝通的藝術:看穿人的本質,看破生活的妙處,看透工作的技巧

而就像《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告訴我們的那樣,溝通和他人的陪伴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如果缺少與他人的接觸,那麼這將會是一個人所能承受最殘酷的懲罰。

這本書暢銷40年, 再版15次,再版內容更充實而具有價值。超過200萬的人都在使用它,就像是一棵常青樹一樣屹立不倒,可見它的權威性。

說起兩位作者,羅納德•阿德勒以溝通寫作為專業,著有多本溝通類的暢銷書,除了寫作他還教學,幫助很多人在職場解決了人際溝通的問題。而拉塞爾•普羅科特則是一名大學教授,可能是因為磁場相同、三觀一致的人會自動靠攏,他們在一次溝通學會議上結緣,一拍即合。

兩位作者傾注心血,把多年的專業經驗不斷再版,通過圖文這種有趣有料的方式向讀者展現。

它是一本足足500頁的大部頭,也曾幾度擔心自己很難把它“啃完”。可當翻看這本書時,驚喜發現裡面有大量話題研究和電影題材,話題豐富而通俗易懂。

在我看來,它是一本有顏有料,每個人都適用的溝通教材。

溝通的藝術:看穿人的本質,看破生活的妙處,看透工作的技巧

本書圍繞「溝通」而寫,接下來將從自我覺知的重要性需要溝通的本質,以及成為溝通高手三方面來為你展開。

一,自我覺知與溝通

自我覺知是如何形成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思維,身體裡住著一個自我,而自我覺知指的是,你對自己思維覺察狀態的過程。例如就像一面鏡子,鏡子裡反襯出來的,除了你的身體特徵,還有整個人的情緒狀態。

"我是誰"、"我在家庭和社會關係中承擔什麼樣的角色"、"我喜歡或擅長什麼",這些都是形成自我認知的過程,它是一種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

有些人希望自己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呈現給他人同一種精神面貌,然而,在世界上,卻不存在這樣的人。

有研究表明,對自我認知越多元化,代表著更能接受並擁抱不同狀態的自己,心理層次則越健康。

溝通的藝術:看穿人的本質,看破生活的妙處,看透工作的技巧

舉個例子,一個有教授頭銜的人,如果他在家裡也難以跳脫這個身份,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可能他仍會把工作中的狀態,呈現在生活裡,會忍不住對妻兒訓話,結果可想而知,這種狀態對個人心理健康乃至家庭,都有不可磨滅的傷害。

相反,如果一名女性不給自己強加灌輸,“我一定是一個好媽媽”的信念,而是告訴自己——”我擅長唱歌跳舞,給身邊的朋友不斷帶來正能量,而且我女兒還喜歡給跟我一塊閱讀呢!”

像這樣一位呈現出不同樣貌精神的女性,能通過擁抱自我的多元化,不被頭銜所困住,那麼,她對於自己所期待的美好生活,就不會太遠。

瞭解自己的角色與能力,擁抱多元化的自己。

溝通的藝術:看穿人的本質,看破生活的妙處,看透工作的技巧

自我覺知到底有重要呢?

思維決定行為,思路決定出路我們定義自己的方式,影響著與他人和社會的溝通關係。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溝通呢?

二,溝通是一種本能需求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曾經說過: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麼,一個人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說,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一個人必須知道怎麼說。

如果說閒聊的本質是話語的相互傳達,那溝通就是雙向的交流模式,因為溝通者幾乎是同時在傳送與接受信息,溝通是有接收信息和反饋情感的過程。

  • 溝通是一種生理需求

是否存在足夠的溝通,這對我們的生理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就像我們開頭說到B博士的案例一樣,它甚至可以成為生死攸關之事。

就有醫學研究列舉了一系列,因缺乏親密關係而導致威脅健康的事件。這些事件都表明,在溝通過程中會釋放出一種積極因子,讓生活更加美滿健康。

而與他人的交談還可以減少孤獨感,和一系列隨著年齡而來的疾病問題。更為關鍵的是,對於我們的健康而言,人際溝通必不可少。

溝通的藝術:看穿人的本質,看破生活的妙處,看透工作的技巧

  • 溝通是一種認同需求

溝通不僅僅是能維持生存而已,更是我們認識真正自我的唯一方式

舉個例子,例如你從小就在荒島上長大,沒有任何人可以交流。那你要怎麼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是善良還是兇惡的,是好看還是普通的,在這種環境下即使能在水的“鏡面”可以看到自己,但如果缺少別人評價或參照的情況下,我們仍然無法界定真正的自己。

也就是說,我們都需要從與我們相關的人那得到信息,參與互動,這種認同才能塑造自己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 溝通是一種社交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就曾經提出,需求層次是溝通關係必要的關鍵因素存在。

而社交需求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有效的人際溝通與快樂有著緊密的聯繫,例如我們的友誼、愛情以及工作等關係都離不開與他人產生交流。

社交需求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怎樣的影響呢?

女性認為“社交”對於生活滿意度的貢獻會大於其他活動,例如購物、美食,運動等休閒活動,而有效的人際溝通關係對一個家庭的幸福程度而言,同樣有著至關重要性。

溝通的藝術:看穿人的本質,看破生活的妙處,看透工作的技巧

那麼,怎樣可以成為溝通高手?

三,溝通能力是後天可培養的能力

溝通能力是一種人人都可以擁有的技巧,例如像肌肉沒勁,可通過長期鍛鍊啞鈴,完成激活。

它是一種能力,會不斷地隨著每個人的心理或環境等其他因素髮生改變,因此,溝通能力同樣可以通過培養達成目的。

  • 溝通高手更有同理心

同理心指的是懂得站在對方角度去感受,重新創造個人觀點的能力。

同理心可以通過三方面實現:首先在觀點上,可以先仔細聆聽對方訴求,嘗試理解他人的觀點,這並不意味完全同意對方,而是在交流中可以快速找到共鳴。

其次情感上,多去

感同身受察覺他們內心細微的變化,例如情緒的變化有恐懼、失望等。

最後不僅僅是和他們有一樣的感受與想法,而是站在真誠利他的角度為他們的利益著想。就像有句話說的:想要得到的,那就先給出去。

溝通的藝術:看穿人的本質,看破生活的妙處,看透工作的技巧

  • 溝通高手要有好的關係

有一名家長曾問知名心理專家李子勳老師,孩子到底能不能打?李老師說,不是打不打的問題,關鍵是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如何。如果關係好,沒有心理距離,那教訓一下沒多大關係,他稱自己小時候就被打過不少,長大也沒有心理問題。

但如果孩子與父母交流甚少,關係也不融洽,算不上親密無間,那就需要謹慎。不說是捱打,哪怕雙方出現衝突,也會讓對方一直記恨你。

心理學上被反覆強調的一點:只要有好的關係,高效的溝通也就有可能產生。

溝通的藝術:看穿人的本質,看破生活的妙處,看透工作的技巧

  • 溝通高手更有信服力

與他人溝通時,溝通的質量是由對方的反應決定,對方是溝通質量的判定者。而如果我們要做到讓對方把話聽進去,不是說多少,而是能讓對方信服有幾分。

而有效的溝通則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自我人格反射的方式。相比於說,人的心理更喜歡看到行動的結果。

而做到這一點,首先做到自我坦誠,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因此,好的執行力則是令對方臣服的有效溝通方法之一。

溝通的藝術:看穿人的本質,看破生活的妙處,看透工作的技巧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人際關係,需要溝通

而有效的人際關係可以極大地緩解生存壓力。因為這不是一個人的旅程,而是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共同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