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聞天下的絲綢之路形成之前,我國北方至中亞一帶就已存在一條繁榮的商道。這條商道的路線大致是由現在的新疆和田出發,向東一支經羅布莊,羅布淖爾,敦煌,一支經喀什,庫車、吐魯番、哈密,在今玉門酒泉一帶匯合,繼續向東延伸,經蘭州,西安,洛陽,而達安陽(周都殷墟)。同時,這條貿易古道向西推進,經略布爾,伊斯法汗,巴格達而至地中海沿岸,這也正是後來絲綢之路所經過的路線。
形成這條商道的基礎是玉石的生產與交換活動。玉石在古人心目中享有極高的地位。最早它是原始部落的圖騰徽號,用於巫術和原始宗教。在階級社會,玉石又成了少數貴族人物的裝飾品,乃至權力的象徵(玉璽)。儒家還賦予玉石神聖的超物質含義,《說文》稱玉有“仁、義、智、勇、潔”五德,受到無限崇拜。故而玉石被廣泛用於生產,生活,宗教活動、政治特權乃至道德宣傳等各種領域。玉石的生產與貿易也就顯得無比重要。
現在的新疆崑崙山地區,是“玉石之路”最初的發源地,這兒自古就是我國玉石生產最集中的地區。《山海經》列舉的產玉之地有一二百處,幾乎全部集中在崑崙山。秦漢古亦不乏崑崙之玉”的記載,《禹貢》記載的產玉石的地方僅限於九州中最西部的梁州與雍州,而玉石需求最多的中原及附近地區的冀,充,徐、荊等州都不產玉石。這種產地與消費地的遠離,促成了玉石交易的興盛和“玉石之路”的形成。
“玉石之路”的形成有一段漫長的歷史。早在12000年前,以質地溫潤,光色晶的和田壓為代表的崑崙玉石就已開始向中原進發。距今6000-4000年間的羅布爾遺址出土的和田玉,為證明它東進的路線提供了依據。殷前期(距今3300年)的武丁婦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中有一批是和田玉,說明了和田玉至少在那時已進入中原從此,和田玉以其優良的品質取代中原國有的石而成為中原理想的環玉材料。
“玉石之路”是“絲綢之路”的先驅。數千年來,這條中西陸上通道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它仍在祖國經濟、政治文化乃至國際交往中發揮著作用。
閱讀更多 貳柒零貳歷史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