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诗词175:辛弃疾《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⑴壁

郁孤台⑵下清江⑶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⑷,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⑸,山深闻鹧鸪⑹。


豪放诗词175:辛弃疾《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豪放诗词175:辛弃疾《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注释

⑴造口:一名皂口,今江西万安县沙坪镇。

⑵郁孤台:今位于江西赣州西北部田螺岭顶。

⑶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借指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⑸愁余:使我发愁。

⑹鹧鸪:鸟名。其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豪放诗词175:辛弃疾《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简析

这首词写于淳熙三年(1176)。辛弃疾南归十余年,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云 :“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掳徽宗、钦宗北去,隆祐以废后幸免,北宋灭亡之际,她垂帘听政,迎立康王(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西路金兵穷追隆祐至造口,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

上片写登台远望,想起往事后产生的种种情感,寓情于景,流淌着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下片写江水东流,高山难以阻挡,流露出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希望;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这首词叙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希望中有忧思,悲愤中有雄壮,笔势健举,含蕴丰厚。它以山水起兴,一扫传统《菩萨蛮》小令富艳轻靡之格,而出之以激越悲壮之音,令人耳目一新。梁启超《艺蘅馆词选》评此词说:“《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tāngtà),未曾有也。”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名字即由此词而来。


豪放诗词175:辛弃疾《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最豪放名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豪放诗词175:辛弃疾《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爱国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铁蹄蹂躏下的济南,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宋,任江阴签判,后又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转运使、安抚使等职。42岁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64岁起相继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他力主抗金,却不被重用,临死仍在高呼“杀敌!杀敌!”病逝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命运多舛,壮志难酬,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风格沉雄豪迈,情绪激荡多变。辛词喜用典,意蕴丰厚。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