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詩詞178:辛棄疾《太常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⑴

一輪秋影轉金波⑵,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⑶:被白髮、欺人奈何⑷?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⑸。


豪放詩詞178:辛棄疾《太常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註釋

⑴呂叔潛:名大虯,生平事蹟不詳,作者朋友。

⑵金波:指月光。《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月穆穆以金波”。

⑶姮(héng)娥:嫦娥。

⑷被(pī)白髮、欺人奈何:白髮欺人怎麼辦。唐代薛能《春日使府寓懷二首》:“青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

⑸斫(zhuó)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傳說月中有吳剛天天砍伐桂樹,砍後創口複合,永無休止。《酉陽雜俎》載:“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遂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豪放詩詞178:辛棄疾《太常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豪放詩詞178:辛棄疾《太常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簡析

此詞作於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是飲酒賞月時的贈友之作。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

上片對月抒懷,借用嫦娥的神話傳說,表達抗金復國的政治理想和白髮已生的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無比激憤。下片表明志向,幻想自己乘風上天,直入月宮,砍去那遮住月光的桂樹,強烈地表現了詞人實現理想的堅強意志。詞中的“桂婆娑”包括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

這首詞名為贈友,實為贈己,形象含蓄,豪情滿懷。


豪放詩詞178:辛棄疾《太常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豪放詩詞178:辛棄疾《太常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最豪放名句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豪放詩詞178:辛棄疾《太常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愛國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鐵蹄蹂躪下的濟南,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宋,任江陰籤判,後又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轉運使、安撫使等職。42歲被彈劾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20年之久。64歲起相繼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他力主抗金,卻不被重用,臨死仍在高呼“殺敵!殺敵!”病逝後贈少師,諡號“忠敏”。辛棄疾命運多舛,壯志難酬,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風格沉雄豪邁,情緒激盪多變。辛詞喜用典,意蘊豐厚。有《稼軒長短句》傳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