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之前有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劇,火的不行,大街小巷都流傳著那句臺詞:“如果你愛她,把她送到紐約去,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她,也把她送到紐約去,因為那裡是地獄”。

雖然那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沒去過紐約。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北京遇上西雅圖》是這些年來最具好萊塢色彩的中國影片。電影將文佳佳“小三”的身份轉變與個人的情感位移巧妙地結合。“狐狸精”“不要臉”以及“爛貨”是女人們對她的稱呼,而“寶貝”“親愛的”或者“哈尼”以及“小母狗” 則是男人對她的定位。

文佳佳外在職業是美食編輯,正職是小三,俗稱二奶。 不過在《北京遇上西雅圖》,沒有“拜金女”,沒有“軟飯男”。在這裡,“小三”只是一種身份,“落魄”只是一種處境。

女性視角之間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女性導演的“女性視角”是從身為女性的角度去考慮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故事情節等內容的設置。正如導演李玉曾說:“女性視角,我想唯一的不同就是它的天然。我天生是一個女人,然後才是一個導演,我的視角自然是不一樣的。我做紀錄片導演時,自己感覺拍攝的視角跟男性導演也是很不同的——所關注的細節、細化的程度都很不同。”

薛曉路的兩部電影,從《北京遇上西雅圖》到《不二情書》,都體現了其對女性題材的關注。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就列舉出了諸多社會問題,塑造了幾種當下中國最為典型的女性形象。

從影片人物心理的設計上來看,電影力圖展現的是一部當代中國“拜金女郎”的心靈救贖史。文佳佳是一個靠著別人的金錢,過上奢華物質生活的女人,她的轉變在情感上,從情感上她獲得了新生,才能夠在經濟上自食其力,最終成為一個獨立單身母親。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雖然《北京遇上西雅圖》票房火爆,但也有人抨擊影片的“三觀”,認為有“為小三洗白”之嫌。我們並不是說中國電影不能涉及婚外情這類題材,而是說如果不能夠從更高的視野來審視核心家庭的情感關係,僅僅從一個人的維度來接受這樣的“三角關係”勢必會造成影片在價值上的傾斜,文佳佳的內心獨白“你不在我心裡了”,使一種建立在物質崇拜基礎上的婚外情得到了來自個人道德方面的修飾,我們並不排斥文佳佳對老鍾懷有某種情愫,可是她的情感不論多麼熱烈都不是正確的方向,雖然影片最終是以喜劇為結尾,但也不能改變文佳佳身份上的錯誤。

在浪漫的愛情故事下,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問題,它折射出中國女性對這個社會的抗爭與依附。

大城市之間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中國合夥人》、《杜拉拉昇職記》、《小時代》系列、《滾蛋吧!腫瘤君》、《北京愛情故事》、《北京遇上西雅圖》、《等風來》、《28歲未成年》等都市青春題材電影,立足於繁華、時尚的城市。而《北京遇上西雅圖》片如其名,北京代表著中國文化,西雅圖則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美國文化或者是西方文化,儘管導演把中西方文化差異變成了影片的背景板,我們也能從細節中看到文化差異無處不在。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如果沒有《北京遇上西雅圖》這部電影,就沒有後面同樣在西雅圖拍攝的電影《晚秋》,也不會有那麼多中國人知道地球上還有一座叫做西雅圖的城市,大多數中國人感知到的西雅圖都是從影像上,是一種印象式、象徵式、夢幻式的景象。

西雅圖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潮溼多雨。正是這樣的氣候讓這座城市多了幾分朦朧的美感,帶著幾分浪漫色彩,所以西雅圖在很多人的心中也象徵著——浪漫。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電影中來自中國的女主帶著中國文化背景,而長期生活中西方的男主則擁有西方文化背景,兩者之間的差異就能從平時的對話中看出來。電影中男主原本是國內最著名的外科醫生,但移民的時間過長,只因妻子的薪水高,所以放棄了自己的職業,來到國外,在一家月子中心當司機。這樣的遭遇放在國內就是異類,畢竟國內主張“男主外,女主內”。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因此很多人都叫男主“DB”。後來文佳佳對於DB更是直接解釋為Dead Beat,就是吃軟飯的人,說實在的他們倆都是吃軟飯的,在某種方面還真挺契合。

《牛津英語詞典》中對Dead Beat的解釋為:A worthless idler who sponges on his friends;a sponger,loafer。大概意思就是“靠朋友過活的遊手好閒之人。”,這裡還可以引申一個用法就是DBD,即deadbeat dad,意思是不負責任的爸爸,尤其指那些不支付撫養費的人。

可以說影片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的美國。在電影中,中國男女之間的物質化情感關係,在美國都能被轉化為一種純真的愛情關係,在中國世俗間不能接受的同性之間的感情,在美國也可以被接受,換一種說法,美國就是文佳佳的救贖之地。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不管這樣的情節是虛構的還是模仿的,這樣發生在高樓大廈與流光溢彩的商業廣告之間的人格轉向,確實需要更多的空間依據倆支撐,可以確定這就是好萊塢電影中美式浪漫愛情。

跨文化之間

我們知道《北京遇上西雅圖》這部電影的靈感創意來自1993年由美國明星梅格·瑞恩與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電影《西雅圖夜未眠》。這種美國愛情故事,作者嚴格遵守著敘事的倫理邊界,即將人物的道德底線鎖定在主流文化價值體系之內,尤其恪守著以基督教為核心的美國家庭傳統掛念。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具體的說,為了保持男主人公在道德上的完美品格,山姆對去世的妻子一直懷有思念之情,他謝絕了朋友的好意,始終與自己的孩子相依為命,他堅信沒有比他妻子更好的女人了,然而在一年後,他的孩子希望自己有一位新的母親……

電影中文佳佳對愛情充滿幻想,像《西雅圖不眠夜》那樣的浪漫,而現實中,她為了給自己兒子一個美國公民的身份,不遠萬里從北京來到西雅圖坐月子……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電影通過多元化的影視技術改變著人們對社會文化和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盡快融入一種新文化,人們應該避免出現兩種極端:第一就是不要躲在自己文化保護意識之下,只與同樣文化背景下的朋友進行交流。應該要多多接觸當地文化;第二是也不要一味的沉浸在新鮮文化中,更不能與和自己相同文化的朋友脫離關係。

《北京遇上西雅圖》讓我們從不同角度對比中西文化,從短時間內瞭解和認識社會文化的基本輪廓,算是一種跨文化傳播,跨文化指得是不同民族、國家或不同政治經濟體系之間的交集,其關鍵標誌是對各自文化的認同。

結語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的緣份與西方的命運似乎相同


從女性視角、城市、跨文化之間來解讀這部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當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電影,它只是做成了一個在正常價值觀社會里很小的夢。

晴天總是這一個晴天,雨天卻總好像是另一個雨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