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動物園》:以故事的方式講述動物與歷史淵源和人生哲學!


《于謙動物園》:以故事的方式講述動物與歷史淵源和人生哲學!

說起于謙,人們都會想到搭檔郭德綱調侃他的三大愛好:抽菸、喝酒、燙頭。說來調侃,也就知道這是一個玩笑話!

于謙是科班出身,祖籍雖不是北京,但出生就在北京,也算是個地道北京人。于謙的輝煌時刻始於和郭德綱的組合,兩人十多年的合作,許多作品能成為經典。

相聲界的組合很多,能夠合作十多年而一直很紅的確實不多。于謙是這樣評價他和郭德綱的關係:“我們對各方面的理解和處世態度都一樣。我們的默契不是從小到大培養的,是半路合作中彼此感覺非常好。按傳統教育,只要郭德綱成功了,我就成功了,但郭德綱願意發揮捧哏的作用,他願意讓捧哏的也出亮點,他不覺得這是搶風頭,他覺得,我們是一個整體。”說到相聲界的找搭檔,于謙認為,找一個能愉快地說相聲的小夥伴,真是“比找媳婦還難”。

莫洛亞說過一句話:“一個偶然的機緣,一盼,一言,會顯示出靈魂與性格的相投。一種可喜的強制,或一種堅決的意志更使這初生的同情逐漸長成以至確定。我們可以達到心心相印的地步的相契,勝於在精神上與外人相契的程度,可遠過於骨肉至親。”

對於于謙來說,遇見心儀的心上人如此,遇見工作上的合夥人如此,遇見他生活中的另一大愛好——動物,也是如此!


《于謙動物園》:以故事的方式講述動物與歷史淵源和人生哲學!

《于謙動物園》一書中,于謙鍾愛的一些動物,就和他的人生處世態度一樣,隨緣,心照不宣!

北京大院裡長大的于謙,童年顯然是無憂無慮的,別的小孩都在打打鬧鬧的時候,他看見動物就會目不轉睛,走了神一樣!別的小孩可能還怕孤單,他絲毫不怕,只要有動物的地方,就有他的快樂源泉。

又一次,場院邊上臥著一頭牛,他就在那看牛反芻,倒嚼能看三個小時從那時候起,小小的于謙逢人就會說:我長大了,要當動物飼養員!”

成年後的于謙真的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他置辦了一個自己的小動物園,養著他喜愛的各種小動物,狗、貓、猴子、鴿子、兔子、大馬、小馬、小香豬、錦鯉。。。。。。等等等等,而他呢?就像小時候一樣,搬條板凳,沏一壺茶,看動物們的各種動態。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于謙相聲的靈感素材來源、于謙的與世不爭的心態,都和這動物愛好有很大的關係!這本書,就像講相聲一樣,講述了動物的各種歷史淵源,也講述了和他最親近的動物之情!

動物的歷史淵源

沒看書之前,想著《于謙動物園》說的應該就是各種動物的飼養和介紹,翻看,卻發現就像看故事一樣精彩!愈加發現,于謙對動物,那是真愛,愛到骨子裡,愛到動物的祖宗十八代!

蛐蛐兒、蟈蟈兒、油葫蘆,勝似一家卻各有不同

蛐蛐兒大名叫“蟋蟀”,身長1cm-2cm,全身淺黑色,少有深棕色或淺棕色。蟋蟀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歷代帝王養來做寵物,兩隻放一起“鬥”蟋蟀,把玩的寵物。

而養蛐蛐兒的歷史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上,他曾用蛐蛐兒的“白噪音”治好了失眠症。蛐蛐兒的叫聲是輕、平、緩,有節奏,聽後讓人心靜。

蛐蛐兒還有個名兒,叫“促織”,從蛐蛐兒習性上來說,蛐蛐屬於“秋蟲”,天剛轉涼,秋意襲來,蛐蛐兒就從野地裡、鑽縫縫裡、牆角里出來了,在那“啾啾啾啾”叫!古人以前沒有我們這麼先進的日曆表,只是靠動物來判斷時節。這蛐蛐兒一出來鳴叫,大家也就知道天涼了,要趕緊織布,做厚衣裳,做棉襖了!蛐蛐叫,天轉涼,催促女人織布,因此得名“促織”。


《于謙動物園》:以故事的方式講述動物與歷史淵源和人生哲學!

蛐蛐兒

神話故事《聊齋志異》中的也有關於《促織》一章的靈異故事。傳說,有一戶很窮很窮的農戶,一天在野地裡農作偶然得來一隻好蛐蛐兒,窮人家自己都吃不起飯,甭提養蛐蛐兒,於是就想著第二天將這隻好蛐蛐兒獻給皇帝。可是誰知道家中不懂事的5歲男孩子兒,因為好奇,揭開蛐蛐兒罐兒,把蛐蛐兒放跑了!

這可是全家人這輩子指望過上富貴日子的希望啊!小男孩知道自己闖大禍了,非常害怕,跳井死了!後來,男孩的靈魂出竅,變成了一隻蛐蛐兒。農戶第二天還是將這隻兒子變成的蛐蛐兒獻給了皇帝!皇帝本看不上這隻蛐蛐兒,誰知這蛐蛐兒好鬥成性,並且戰無不勝,每一隻蛐蛐兒都被掐得屁滾尿流!

皇帝好奇,又找來一隻專吃蟋蟀的大公雞。誰能料到,連大公雞都鬥不過這隻蛐蛐兒!這讓皇帝大開眼界,龍顏大悅,遂獎賞了農戶很多的田地和錢財,改變了農戶家幾輩子的命運。

蟋蟀做寵物,甚至昇華到了“蟋蟀寵物百科全說”,將蟋蟀都分成了三六九等,在古時候叫做“蟋蟀譜”。甚至在北宋時,文學家黃庭堅還昇華了蟋蟀的品性,專門寫出了"蟋蟀五德”。

“鳴不失時,信也。”

“遇敵必鬥,勇也。”

“傷重不降,忠也。”

“敗則不鳴,知恥也。”

“寒則歸寧,識時務也。”

說的就是蟋蟀守信用、勇敢、忠心、知廉恥識時務,這麼崇高的品性都能用在形容蟋蟀身上,可見古人對寵物“蟋蟀”的瘋狂。


《于謙動物園》:以故事的方式講述動物與歷史淵源和人生哲學!

蟈蟈兒

蟈蟈兒在外形上就比蛐蛐兒要大些,品種也很多,有碧綠碧綠的,也有黑綠黑綠的,懂行的人會叫“山青”、“草白”、“鐵蟈蟈兒”等等。

蟈蟈兒的習性又不同了,愛好在灌木尖、樹尖上曬太陽,曬舒服了就愛叫兩聲。蟈蟈的大名叫“螽斯”,獨自特大,很能生,所以蟈蟈兒又寓意著“多子多福”。在中國臺灣台北的“故宮博物館”裡,就展出了一顆翡翠白菜,白菜上邊,工巧匠們就雕刻了一堆蟈蟈兒,趴在白菜上,就是寓意著多子多福,帝皇將相家不就是盼望著子嗣延綿嘛!


《于謙動物園》:以故事的方式講述動物與歷史淵源和人生哲學!

油葫蘆可又不同了,它有小3cm長,比蛐蛐兒大一點,通體黢黑黢黑的,所以才得了個“油葫蘆”的名兒。油葫蘆愛吃黃豆類的含油量大的食物,叫聲抑揚頓挫的,“呦呦呦呦呦嘟”、“呦呦呦呦呦嘟”的叫,把玩的人比的就是誰的油葫蘆叫的次數多。

養這些寵物的器皿叫做“匏器”,這個也是有講究的。普通人就用個竹篾編織的小籠子,冰棍兒棒棒粘的籠子;可講究的人用的匏器講究就多了。傳說康熙也愛玩蛐蛐兒這類寵物,他專門開了一片地種葫蘆,還請了把式來給葫蘆套膜!各式各樣的葫蘆匏器,後來又發展到黃楊的、紅木的、玳瑁的、象牙的等,現在都成了古董,北京的大玩家王世襄先生就收藏了不少!

在於謙動物館,除了上面的鳴蟲館,還有許多其他的動物,豬、狗、馬、兔子、鳥等等,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看這本書,彷彿就是在看一部歷史劇,各種各樣關於動物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愛動物的人一定是愛生活的!

《于謙動物館》更像是一個動物博物館,書就像是一個講解員,和我們講述每一個動物身上的故事,每一個動物和于謙老師之間發生的故事,看完更像是于謙老師童年的一個深深的回憶!

于謙老師對動物的熱愛,就如同他對生活的態度,處變不驚!養動物的人,都靜得下來,沉得住氣,看完于謙動物園,彷彿學了一部處世哲學,貴在堅持和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