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大钟寺—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屈原



上篇文章介绍了以钟闻名的大钟寺,“钟王”永乐大钟历史悠久,只因国内外的名钟非常多,文中却也只是一带而过,无法一一提及。但作为单独的一家钟博物馆,有必要单独用一篇文章放大和解读钟的历史及文化。


历史上,古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历史甚至比文字的历史更古老。随着人们对音阶与音律的认识渐趋完善,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编钟、甬钟、铙等演奏乐器。“钟鸣鼎食”,日益成为贵族统治者权势地位的标志。更有古钟身体的纹案,铸造艺术更是横跨千古的文化。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永乐“钟”王》-静休·杨耀强



一般从功能上来说,中国古钟主要有四类:用于礼乐的乐钟,如曾侯乙编钟;为炫耀宫廷威严用的朝钟,如乾隆钟;用于报时的更钟,如北京钟楼大钟;宗教用的佛事钟,即佛教用的佛钟和道教用的道钟,如中国最大的佛钟永乐大钟。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通过大钟寺的工作人员介绍,寺内的大钟每一个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经常会有很多研究古钟文化的人会到此进行研究。


在古代,制礼作乐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悬挂编钟,要严格按照礼乐制度规定的名位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都有严格区别。战国诗人屈原的千古名句“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已经能够说明古钟成为人们心中崇高、公正、贤明的象征。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到了秦朝,出现了象征中央集权的巨型铜钟——朝钟。随着印度佛教渐次传入中国,中国的佛教僧人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器——佛钟。


以后历代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如今我们在古寺古刹之中能常看到各种古钟。而且现场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佛道相结合的古钟,佛道印记非常明显,而且佛道结合的现象也十分的普遍。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由于悬挂编钟,要严格按照礼乐制度,更多时候的古钟更牵涉皇权,高官,所以看了很多的古钟后会发现,很多古钟的表面的很多文字图案等被磨平。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古时皇权更替,旧朝被新朝替代,所做出的改变,更有与历史上的文字狱颇有相关~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钟寺的钟-静休


大钟寺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路联想桥北侧,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钟寺本为皇家佛教寺庙,于1985年辟为古钟博物馆,馆内展示中、外古代钟铃共400多件。大钟寺在199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成为受国家保护的古迹。


觉生寺最初为皇家佛教寺庙,到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将位于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故觉生寺又被俗称为“大钟寺”。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亲赴觉生寺祈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更下令辟觉生寺为祈雨场所之一,此后祈雨活动一至持续至清末。

※版权声明,以上图片著作权归静休人文视觉工作室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要使用图片请与静休人文视觉工作室联系。未经授权,任何刊登、发布、转载、复制、翻拍、印刷等方式使用本推文作品均属侵权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