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逛過的菜市場

這些年我逛過的菜市場

無條件寫作日,為你的寫作加點料。

我一直覺得菜市場是人世間最具生活氣息的地方,欣欣向榮,熱鬧非凡,充滿了煙火味,充滿了人情味,上演著人生百態。

中國人對於吃的執著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在菜市場完美的相遇了。菜市場是搬進了城市的鄉野,慰藉一個個孤單的靈魂。

清代文人兼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裡就講過,要一桌好菜,買辦之功居四成。要尋找新鮮的食材,來源正是菜市場。

香港美食家蔡瀾曾經說過:從小開始到現在,最喜歡就是逛菜市場了。每到一地,必要逛一下當地的菜市場。

竊以為,作為一個吃五穀生百病的俗人,最接地氣的行為就是逛菜市場。菜市場的魅力不僅僅是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味,也是一個地方風土人情的縮影。

我喜歡逛菜市場,每到一個地方,安頓下來或者僅僅是旅遊也願意去逛逛各具特色的菜市場,聽著操著當地口音的大爺大媽嫻熟的穿梭在攤位之間,與攤主熟絡的聊天,購買一些我沒見過的當地特色瓜果蔬菜,感覺離當地人的生活又近了點。

菜市場也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標誌,像城市的性格一樣的鮮明。北京的三源裡菜市場號稱最牛逼的菜市場,據說可以買到全世界。廈門的八市,麗江的忠義市場,武漢的水果湖菜市場等,都是遠近聞名。以上的菜市場我都沒去過,說說我去過的菜市場吧,北至哈爾濱,南到廣東,東邊到江浙,西邊還沒去過。

哈爾濱的冬天,就一個字,冷。如果冬天去哈爾濱要喝啤酒,建議你喝冰凍的而不是常溫的,因為常溫的是放在零下三十度的戶外,並放冰箱裡的還要冰。

我們去的是哈爾濱下面的一個小鎮亞布力鎮,大概相當於燕京在北京的位置,甚至更偏。

東北冬天的室外,就是一個巨大的冰箱。小鎮的街道,雪後沒有人清掃,人來車往的,街道變成了坑坑窪窪的溜冰場,人走在上面小心翼翼的,可是他們走路有技巧的,不會摔。反倒是我越小心越摔跤。

各家攤主把魚呀,肉呀,直接擺在外面。甚至是直接放在雪地上。冰淇淋是東北冬天集市上必不可少的,成箱的冰淇淋擺在馬路沿上。冬天吃冰淇淋是東北的一大地方特色。因為室內外的溫差大,室內的暖氣溫度都很高。真的是外面冰天雪地,室外夏日炎炎,需要用冰淇淋來去去火。凍水果也是一大特色,凍梨,凍柿子,直接扔戶外。不過這種美味不是任何人都能享受的了。

這些年我逛過的菜市場

東北露天賣魚的攤販。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這些年我逛過的菜市場

凍梨,凍柿子。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這些年我逛過的菜市場

東北露天的冰淇淋。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我們還在集市上買到了新鮮的人參,六年的人工養殖人參比成年人的手掌還要長,價格也不貴,六七十塊錢一斤。論斤賣的人參哎,真是打了稀罕。當然野生的人參很難遇到。

東北的集市也像東北的氣候一樣的彪悍,買菜的各位大爺大娘拉著爬犁,採購起來是毫不手軟,很快就滿載而歸。爬犁上裝滿了肉,凍成武器的魚,冰凍水果,當然還有從超市買的新鮮蔬菜。畢竟呼氣成冰的天氣,還是少出來為妙。回去直接埋進院子的雪堆裡,可以保存到來年開春。

逛菜市場,我更願意逛露天或者農村的市場。相比較正規的菜市場,更能淘到原生態的東西,也更有人情味。

在廣州的時候,有段時間住在天河的棠下村,那是一個城中村,密密麻麻的握手樓住著來自天南海北的追夢人。城中村最不缺的就是各種小飯店,匯聚了全國各地的小吃。棠下村有個祠堂,祠堂有很多露天擺攤的小販,晚上下班疲憊的人們或者是吃個現成的快餐,或者是去買點菜回去做,街道上人聲鼎沸。

我在廣州的露天市場第一次吃到了整根的甘蔗,一根5塊錢,而且包削皮,切斷。對從北方來的,甘蔗論斤買的我來說,簡直太划算了。還有荔枝,香蕉,龍眼之類的南方水果,便宜的價格讓人忍不住想買。

我還買過榴蓮,第一次嘗試,真是無知者無畏,吃過一次就完全愛上了榴蓮的味道。

在廣東買菜,不管買什麼菜,攤主總會搭點小蔥,香菜。大概是因為廣東人喜歡喝湯,小蔥香菜是點綴。必不可少,又用不了多少。

廣東的人的菜籃子裡有一種菜是少不了的,那就是青菜。廣東的青菜是指綠油油的那種青菜,比如菜心,空心菜,上海青,只有綠色,沒有其他顏色的青菜。什麼蘿蔔白菜之類的,都不是青菜。

廣東人點菜,點到最後說,再來個青菜就可以了。這就表示菜點完了。

在廣東吃酒席,不管多麼貴的酒席,必定會有一道青菜才算完整。前面上的大龍蝦,烤乳豬,鮑魚之類的,都不算,青菜才是廣東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角,絕對的硬菜。因為沒有它不成席,沒有它,感覺這頓飯都沒滋潤了。

在廣東的菜市場買過花,有一個種白色的姜花,聞起來特別香,花期還很長,買菜的時候帶幾支回來插在花瓶裡,連狹窄的出租屋也芬芳明媚起來。姜花大概不適宜長途運輸,出了廣東,再也沒見過。

這些年我逛過的菜市場

姜花,特別的香,花期很長。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廣東菜市場裡嗲嗲的粵語配上綠油油的青菜,感覺空氣裡都是溼潤甜蜜的。

在上海,去的最多的是各種自發形成的菜市場。

在龍陽路住的時候,從地鐵站出來,有一條小路,兩邊是各種蔬菜,水果,水產等,琳琅滿目,下班的時候,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還有附近的農民三輪車,小推車推著自家種的菜在叫賣。

在上海的菜市場,我買到了新鮮的竹筍,順便向攤主請教了做筍的方法。

年糕,酒釀,秋葵,野生昂刺魚,蠶豆上市的季節,老公能買一大袋,剝好了放冰箱慢慢吃。

佐餐的黃酒,讓人嚴重誤判的楊梅酒,在上海,我學會了怎麼在做飯的時候加料酒。

有一次公司組織去嵊泗島,被島上各種各樣活蹦亂跳的魚蝦海鮮驚呆了,連吃帶拿的滿載而歸。然後學會了做海鮮,秘訣就一個字,蒸。

十里洋場大上海,一方天地菜市場。每一個精明的上海爺叔,上海阿姨心裡都有一個買菜經,全家老小一天的可口飯菜就從充滿市井煙火氣的菜市場開始。

最近幾年住在山西的一個四線小城,買菜的機會反而少了。

因為離家近,有時間回去看看爸爸媽媽,順便去菜園裡摘點菜或者挖點野菜。每年春天,回去一次,都能帶回來好幾大袋子的野菜,把冰箱裡塞的滿滿當當的,可以吃很久。

家裡有的,每次都會把後備箱塞的慢慢的。有時聽說我們要回去,連鄰居都會送一些我們家沒有的菜讓我們帶。從他們的話說:反正地裡有的是,都是自家種的。

去的最多的是早市,早市入口是各種早餐,水果,往裡走是顯示菜販子的底盤,各種各樣的蔬菜,一看就是批發來的。再往走就是自產自銷的各種蔬菜水果。特點是一個攤位只賣一兩種,價格還便宜。在這裡永遠可以買到最新鮮時令的蔬菜水果和野菜。

比如現在這個季節,各種瓜果開始上市。葡萄,提子,蘋果,桃子,棗子,核桃,三白瓜,西瓜,紅薯,反正想吃的都有。便宜又新鮮,早市沒趕上,還可以夜市,或者去路邊找找,也有農民在賣。

這個季節買水果,都是買最新鮮的,買也不多買,夠吃個一天就行,第二天再來。

在這邊,從來沒逛過菜市場,附近也沒有菜市場,經常去的就是早市,夜市。足夠應付日常做飯的需求。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先生說:“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只有在菜市場,還能從一些地域性的物產上,分辨出各自不同的風貌。”

菜市場承載了一個城市最平凡的生活,最瑣碎的日常,最接地氣也最具人情味。

菜市場凝聚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它新鮮,生動,溫暖,給予我們的胃無限的滿足,讓瑣碎的日常變得充滿了希望。

願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能天天逛菜市場,讓煙火味陪伴在每一個孤獨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