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姓氏探源】:虞城的“丁”姓

丁姓是源于吕尚之子的姓。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临淄(今山东淄博境内)有齐国。国君吕尚(传说中的姜子牙)。吕尚死后,“子丁公吕伋立”。吕伋的子孙中有一支以“丁”为姓。

此外,丁姓还有三支系其他姓所致,分别形成于三国时的吴国。吴国宗室孙匡之后,北宋于庆以及明初丁鹤年之后。

在较长时期内,丁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一直在今山东、河南境内。因此,姓氏古籍说丁氏望出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固阳镇)、济阴(今山东曹县)。

在当今姓氏中,丁姓居于第46位,总人口约一千万。

虞城丁氏

·镇里固丁楼丁氏:先祖原籍山东诸城,明洪武二十四年,一支迁永城酂县城南,建村曰丁家桥,六世后一支迁丁老家。万历年间,叔丁魁楚、侄丁启睿相继考入进士,并均任兵部尚书。人称“一门两尚书”,遂为永城大户。崇祯年间,因故犯抄,族众四散落户。二门一支迁虞城木瓜园、田庄以及刘店丁河楼、站集北丁河楼,四门一支迁虞城镇里固丁楼以及南丁楼、丁瓦房、丁孟庄、丁李楼、张集林堂等处。

丁氏家训:孝敬父母、千古伦常、兄弟姐妹、手足不忘、夫妻情长、互敬互谅、婆媳妯娌、和气呈祥、尊老爱幼、邻里相帮、文明礼貌、忠厚谦良、见义勇为、助残扶伤、诗书传家、学有所长、勤劳简朴、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积极向上、遵纪守法、福寿绵长、爱国爱家、世代传扬。

辈次用字(十九世起至五十八世):开 国 承 祖 武 家 昭 表 东 海 长 思 先 君 志 恒 存 忠 义 心 懿 德 传 世 广 师 训 济 安 康 乐 善 积 道 恩 书 颂 华 章 杨

(丁爱勉供稿)

·李老家丁庙《丁氏族谱》载:吾丁氏渊源于西周时姜太公辅佐武王兴周伐纣,灭商后其长子丁公被武王封于齐,是为丁姓始祖。自周而后,历代丁姓祖先不乏人才,出了不少清正廉明的显赫官员、爱国将领。由于战乱、洪水等灾害,为了生活,人员常有外迁。我丁氏祖先也遍及全国各地,丁无二丁。全国乃至海外的丁姓都是一家人。我们这支丁姓后人,记载是明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虞城县城北十里丁庙,距今已六百余年。丁庙东头一片地方聚族而居的旧址,就是证见。那里从东往西依次是南丁庙、丁庙西头、路口、丁庙东头和中间三门人的旧宅基。我们这支丁氏,几百年前就是一家。南地祖坟尚在。一百多年前,二门一支迁往县城南十五公里,建村南丁庙。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清明节,南北丁氏子孙都会举行聚祖活动。有老人病故,南丁庙丁氏也来跪棚。

北丁庙族人有迁居至左窑、张庄以及商丘、石家庄、长治、洛阳、铜川、辽宁等地的,南丁庙族人有迁往站集南街、大侯、马牧、陈店、连云港、新疆等地的。

鉴于族众各居一方,辈字紊乱,族人相见而不相识,经族人委员会研究,决定从二十世“克”字起,再定三十一世辈字,如下:克兴有传 业义魁元 建国同庆 万民欢天 珍重如珠 道德鹏宽 治伟可贺 英明齐全,并借此告诫全体族人,务要互相尊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从严教子,搞好邻里团结,遵守国家法律,自尊自爱,洁身自好,勤劳勇敢,积极探讨合法致富门路。

(丁茂林供稿)

虞城姓氏探源】:虞城的“丁”姓

韩宪臣,男,虞城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国家语言文字专家。编辑《虞城教研》并致力于中小学作文教学,至今,其作文教学思想还在被许多朋友耳熟能详。喜好咬文嚼字,被商丘市语委聘为社会用字监督员。多年痴迷于传统文化,尤其对姓氏文化有着很大的兴趣。

2013年发起成立了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目前正筹组虞城姓氏文化分会并负责编辑《厚重虞城》之《虞城姓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