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傅言

写出稿件,署名时习惯用我本真的“傅”字与身份证上已简化的“付”字区别一下,以示正本清源。稿件发表后,仅领取稿费就大费周章。既需持稿费通知单,拿身份证,还要单位开证明。绕口嚼舌浪费大半天时间,才可得分晓。


心里由此生发一大堆委屈:自己老祖宗的姓氏,找回来这么一会儿竟如此费劲,没准还被人送上一番另味的说辞。一肚子苦水,郁积许久,我想今天倾诉出来,轻松轻松。


在茫茫历史长河里,宗族的姓氏折射着一门族人的光芒。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游泳女孩涌动起一股世界波。既摘取了奥运奖牌,还收获全世界与日中天的眼球。其被关注度,远远超出获得奥运金牌的队员,被认为是奥运历史上最怡然自得的中国运动员。


这位“洪荒少女”名叫傅园慧。无疑,傅园慧光宗了傅姓,显赫了傅氏,为傅门氏族赚足了荣光和眼球。因为傅氏族群势单力薄,20世纪至今,寡有名人权贵显赫于世。仅仅凭借傅斯年、傅作义、傅全有等几位族人传承姓氏的光辉。逢此彰显氏族光鲜的机会,傅氏家族一片欣然。我自然在陶陶然弹冠相庆之列。网友有人发声。问我:樵夫先生,您的大号付岳嵩,与傅园慧的傅是一个姓吗?您的姓氏到底是付还是傅?言外之意,傅园慧的傅姓,与我没有什么关联。这一席话,令我语塞,也让我项背发寒。在我自尊扫地的背后,道出中国大陆文字简化对一些姓氏的冲击和影响。


傅与付,当前已似乎被区别为两个不同的姓氏。其实傅与付共出一源,是典型的姓氏传承之书写谬误。有人说,付是傅的简写。也有学者直言不讳地讲,就姓氏而言,付是傅的白字。作为傅氏族人,我要用冗长的叙述,解读本来不该赘述的宗族迷茫。


20世纪之初,新文化运动酝酿并倡导汉字简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本着“扫除文盲,减少笔画,简化汉字”的目的,于1955推出了第一批简化字。开始了由繁体字向简体字的改革。在这批汉字简化浪潮中,波及个别姓氏用字。随后,简化字继续推行,傅字开始置身其中。由傅姓到付字搭车简化,让跨越数千年的祖宗姓氏,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上,在严谨的家族传承中缺失了洪荒之力,以致谬种流传。我市长子县碾张乡有一所傅庄村,简化字出现后,一度错写为“付庄”村,以致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改正后的“傅庄”二字显得迷惘。凡此事例,可一一列举而来。


我于20世纪的1970年开始上小学,父亲在包装书本的外皮上用毛笔写上了我识字之初的姓名:傅岳嵩。那时是人生中最早、最朴实的绿色记忆。以后,大概是依据简化字推广方案,也许是出于简单便捷的缘故,有些老师在我的拼音本,习字本以及算术本上慢慢把傅写成了付,我的姓名慢慢从傅岳嵩演变为付岳嵩。由于自己年龄小,没有鉴别力,同时也感觉当时写简化字很时髦,缺乏在姓氏大事上坚守祖制的原则,再加上当时的户口制度也不规范,身份证制度还没有建立,得过且过,在姓氏文字上,付替写了傅,以致以后随着国家户口制度的完善规范,付与傅无奈正式分制。


这种没有坚持书写正确姓氏的行为,在社会上扩散开来,自己同辈分的兄弟妹妹,本族的长辈们也大体如此而已,犯了相同的错误,陷入同样的误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想迷途知返,由于当时身份证制度已趋于规范,改回来已不可能。在先后几次的人口普查中,坚守傅姓写法的家族与草率写简化字的家族,明显被割裂为两个不同姓氏。一门分傅付,同宗似异族。

姓氏 傅言


“文革”末期我国再次推行了汉字简化方案,又把副字简写为付,更演绎出了当代官场及日常生活中“正与副”的历史笑柄,衍生出许多郑姓和傅姓,甄姓与傅姓的关联笑话。如某单位一把手姓傅,二把手姓郑,外来办事的整错了脉络,投桃送李颠倒了屈尊。如此云云,传奇故事颇多。诸如此类,被同声字、简化字调侃的还有:某单位领导姓贾(姓假),姓戴(姓代)的笑柄。简化字的随意搭车,同声字的随意使用,使本来十分严肃的姓氏,诟病出许多冷笑话,常常在我们身边发酵,让人啼笑皆非。姓氏传承的歧误,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著名国学大师钱文忠先生多次专门在其讲座举例作了叙述,其著作《百家姓》(钱文忠解读)专门就傅付之误做了严谨的注解。


得益于奥运会的洪荒之力,感谢傅园慧的惊空出世,让我有机会把郁结心里多年的心语倾泻出来。同时,毕其功于一役,也把享受同等待遇的姓氏列举一二,抛砖引玉,舒缓同道们长期以来欲说未说的姓氏尴尬和惆怅。


一位闫姓学究在博客里叙述了他的迷惘:历史上闫姓与阎姓是同祖同源,闫字出于阎字,是阎字的俗写或简写。在宋代或宋之前,闫姓才开始自成一支,之后分家成两个姓氏。见证于宋代《百家姓》:柴瞿阎充,晋楚闫法。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闫阎混沌不分或难言难分,因50

年代简化字作祟,吾辈寻祖姓不着。新中国成立之后,扫盲盛行,为图所学易记,简化字方案推行。阎字常写成闫,阎锡山亦被写成闫锡山。有知者知自己为阎,无知者只知姓闫。1977年的简化字,把阎干脆一律简化成闫。不久废止。 1984年身份证来了,公安部字库因为简化闫字废止,竟不录闫。闫阎又皆归阎。后来,拨乱反正,新字库又增加闫字,然而闫姓回归本姓则难矣。盖因众人也不知自己姓啥了。我家兄弟两人,我哥姓阎,我姓闫。好在吾家有家谱,“閆”姓,由青州莲花盆乡荷花村迀至寿光彭家道口三村。我为了把阎改为闫,用了一周时间,跑了三个派出所,查阅到登记的原姓氏为闫,始成功复原本姓。为弄清阎闫,不能不提《百家姓》,我手边百家姓十几本,或有阎无闫,或有阎有闫,亦真误人也。


前些年,某市一位副市长姓戴,依时年的简化字有人把戴写成了代,以至有外来办事的人误以为是代理市长。就通过各种方法寻找走近代市长的渠道,直到找到代市长,才知道是姓戴的领导。目标对象不吻合,自述绕了弯路,耽误了时间,还险些轶误了工作。


还有一个姓氏是萧姓。萧氏曾经是“汉代宗臣裔,梁朝帝王家”,从汉朝宰相萧何,到梁朝(南朝)皇帝萧衍,千年以来直到当代,萧姓依然名仕如云。如大陆的萧克,台湾地区的萧万长先生,多位萧姓人士叱咤风云,享誉世界。由于萧字在大陆简化字方案中简写为肖,姓氏中有萧还有肖。由萧到肖,其族人诉称有可怜兮兮之感。把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蹉跎风云的萧姓与同音之肖混淆起来。既背上了弃祖背宗之包袱,更是与不肖子孙之肖落魄为同一个书写符号,长期以来,令萧氏族人唏嘘不已。未经历文字改革的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华人聚集地,所有萧姓,一概没有肖字的写法。有专家学者讲,对于当今中国大陆所有肖姓,不论肖华、肖劲光、肖克、肖央等当代名人,还是普通人士,应该沿袭萧字,萧军、萧红是大陆萧姓人士传承规范的标准写法。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荫城镇璩寨村以璩姓设村。著名作家赵树理曾经在此村工作并生活过。20世纪60年代前,山西省省政府,晋东南行署都把该村书写为璩寨村。此间,人民日报多次刊文都还把该村名印刷为璩寨。60年代以后,这个村渐渐改写成琚寨,本来被读作璩(qu)的璩寨因改琚字也有人读作琚(ju)寨。璩姓演变为琚,不光文字变了,读音也大相径庭。远在台湾的璩美凤其姓氏已截然与大陆演绎的璩姓不像一个祖宗了。


另一个姓氏是庾姓。台湾地区至今还原汁原味地传承这个姓氏,大陆的简化字方案已几乎简化成“于”,这同样让庾澄庆同一个姓氏的大陆庾姓百姓极为困惑。


长治市文化学者庾李平,这些年来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因顺应社会潮流的报纸杂志、电视传媒都误写为于李平。从而很多人只知道于李平,却不明白庾李平。无奈之下,他也只能默认这个事实。一次关于姓氏的交流中,庾李平兄发泄出他心中的困顿,倾诉了积抑已久的苦水。同样的情况,我市另一位文化学者于何长,他的家乡本来叫庾家村,因为常有人错读为瘦家或庚家,加之书写简便的缘故,庾家村便谬误为于家村。久而久之,不得不接受和顺应这个事实,至今想改回来确实很难了。直到现在,很多政府机构还是把庾家村写成于家村。


诸如蓝(兰)姓,詹(占)姓,窦(豆)姓,他们大抵与庾李平先生、庾何长先生心中的苦水一样,这些拜简化字之福的姓氏,长期如骨鲠在喉,简化汉字带给他们的苦闷和酸楚,其心路历程及其是非曲直,只有苍天可鉴,亲历者可知。


过于简化汉字,就失去了原本的表意功能,变成一个雷同于字母一样的书写符号。文字传承不仅要追求方便,也应沿袭祖宗文字会意的传承蕴涵。

傅岳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