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古调河南筝派,“以韵补声”说法来源!

上一次,润扬介绍了古筝界的“大汉”——山东筝派。

今天,为大家带来古筝界的传奇“中州古调”河南筝派。


中州古调河南筝派,“以韵补声”说法来源!


河南筝派以河南南阳为中心,流传范围很广。因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河南筝乐又称中州古调。在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开封),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

中州古调河南筝派,“以韵补声”说法来源!

汴梁,今开封

筝派特点

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中州古调河南筝派,“以韵补声”说法来源!

河南筝的音阶特点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七音、六律以奉五声”。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

中州古调河南筝派,“以韵补声”说法来源!

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中州古调河南筝派,“以韵补声”说法来源!

“以韵补声”

是河南筝派的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延音处理和颤音、滑音运用上。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快无痕迹。

代表曲目

《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

中州古调河南筝派,“以韵补声”说法来源!


代表人物

曹东扶

其一生致力于河南大调曲子的演唱、改革及板头曲的整理加工,由于接受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使得他的演奏如同演唱,非常强调左手各种颤音及滑音的变化,演奏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如泣如诉,大喜大悲,非常具有特点,代表曲目有:《打雁》《陈杏元和番》并创作多首乐曲,如:《闹元宵》《孟姜女变奏曲》《刘海与胡秀英》等。在专业音乐院校任教的数年间将河南筝曲推上更高境界,是河南筝派中最具代表与影响力的人物。

中州古调河南筝派,“以韵补声”说法来源!

王省吾

受祖父影响,八岁学唱大调曲子,十二岁开始学筝,演奏上受泌阳大调曲子的影响,风格较古朴、典雅、淳厚。将河南筝曲系统地、全面地传播到西北,所传曲目有:《花流水》《渔夫乐》等。

​任清志

十四岁时师从赵均安学习大调曲子演唱及古筝演奏。由于记忆力佳、刻苦勤奋,曾享有“一弹惊四起,三唱万家乐”的美誉。演奏风格热情奔放,极具舞台感,多年的伴奏生涯使用长又厚的指甲,运指刚健有力,自成一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别于曹东扶的细致、王省吾的古朴。

中州古调河南筝派,“以韵补声”说法来源!

曾创作改编多首乐曲,如:《新开板》是在《山坡羊》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幸福渠》在河南筝派的传统技法上配以大量的刮奏运用,表现“大跃进”时代人民兴修水利、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另外乔金文作曲,由其演奏、润色的《汉江韵》,至今仍盛传不衰。

中州古调河南筝派,“以韵补声”说法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